在1993年,毛甯一首《濤聲依舊》火遍大江南北,同一時期還有一首很火的歌到現在卻逐漸被人遺忘。
而這一首歌在當時可以說和毛甯的《濤聲依舊》不相上下,甚至超過了《濤聲依舊》。
那一年,中國流行音樂年度的名稱都是以這首歌命名,這首歌就是李春波的成名作《小芳》。
李春波原本是一位吉他手,他也因為這首歌的爆紅而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
就在《小芳》唱遍全國之後的1995年,李春波受到了春晚的邀請。
能登上春晚的舞台,無疑是一件榮幸的事情,可是,那一年的春晚并沒有出現李春波的身影。
據說,是因為李春波不願意以聯唱的方式演唱《小芳》,節目組便以他不服從劇組安排為由,取消了他上春晚的資格,因此,各大平台都對他敬而遠之,形成了一種變相封殺。
一夜之間,李春波就突然消失,熒幕裡再也沒有了他的身影,這一雪藏,就是整整三年的時光,隻有他那首《小芳》随時出現在耳邊,“小芳”也與“阿蓮”、“九妹”、以及後來的“小薇”成為了現代的四大美女,隻聞其名,不知其人。
這三年時間,本該是李春波事業的黃金時期,就因為自己的倔強,失去了整個人生的風光,當他再次出現,早已物是人非,錯過了騰飛的當口。
而就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這個時候,偏偏禍不單行,李春波的父親被下達病危通知書,本就舉步艱難的他又不得不抛下自己手中的音樂,匆匆趕回老家,送别了父親最後一程。
父親的去世,讓本就孝順的他愧疚萬分,後悔沒有多用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不久之後,他也病倒了,而陪在他身邊的,就是他心裡的那個“小芳”——王紅。
從此以後,李春波遠離了名利的追逐,一直守在母親身邊盡孝,他也和他的“小芳”組成了平靜而又幸福的家庭,直到今天,他們依然是朋友眼中的模範夫妻,孩子心裡的恩愛父母。
這麼多年過去了,李春波的名字或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他也隻在屬于自己的角落裡享受着溫柔的時光,平靜的日子。
或許有很多人為他感到惋惜,但仔細想想,這樣平靜的日子不正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嗎?
對于他,我有着由衷的敬意。
人生短暫,名利似煙,唯有真情不可負,父母不可違……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曾經的這些經典口水歌。
一、《小芳》的成名之旅
李春波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美麗的音樂夢想,沿街叫賣的笛子,老大爺手中的二胡,都能飄蕩出優美的旋律,每每見到這些東西,他都會伸出好奇的小手去感受一番,總希望自己也能演奏出這些優美的旋律。
後來,鄰居家小朋友有了一把吉他,他就經常跑到鄰居家,玩不上也不打緊,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鄰居小朋友彈一些生硬的調子。
那時候,他姐姐剛開始工作,在一家國營企業當學徒,弟弟的這些舉動都被她看在眼裡,當她拿到第一筆工資,幾乎花完所有工資給李春波買了一把吉他,而她的第一筆工資隻有18元。
他的父母是老黨員,在解放前就入了黨,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後來知識分子下鄉再造,哥哥姐姐們都成了知青。
有了吉他的李春波,空有愛慕,并不會彈奏,作為受過較好教育的哥哥姐姐們就教他彈吉他,他也就慢慢地成為了一個出色的吉他手。
或許正是一家人對他無盡的關愛,讓李春波非常在乎自己的父母親人,也正是因為姐姐對自己的幫助,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後來的《姐姐》這一首歌。
後來哥哥姐姐們成為知青,就給他講述了當知青時期的那些心路曆程,人間愛愁,頗讓他觸動。
李春波的這一首《小芳》就是以知青為背景而創作的歌曲,寫的是知青下鄉,遇上了心愛的姑娘,卻又最終分離的故事,從歌聲裡,我們很容易看出:
在回城的那個晚上
我和她來到了小河旁
從未流過的淚水
順着小河淌……
這一首歌,也恰恰表達了那一時期很多熱血知青的情感曆程。
當知青們結束下鄉的人生旅程,一方面是回城的渴望,一方面卻是他們難舍的愛情,多少人,在這兩難的境地彷徨,陷入了痛苦與迷茫……
當《小芳》在1993年發行,迅速勾起了這部分人的美好回憶,它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許多人的人生河流,這一部分人,已經遠離了他們曾經的“小芳”,有了新的工作,開始組建新的家庭,而那份回憶也随着《小芳》的旋律,蕩漾在了大街小巷……
在90年代初,整個大城市裡面都流行一種知青文化,大家所想的話題就是青春無悔,讓曆史來見證平凡,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國家,奉獻給了農村,《小芳》也随着這種知青文化被迅速傳唱,伴随他們回顧了那個年代。
誰知道,這首歌在完成之初,卻并不為資本看好,覺得這首歌過于簡單,沒有内涵,相比較毛甯《濤聲依舊》的那種極強的曆史文化,簡直就像口水歌。
當他把這首歌交給曾經的發小,談談看法,發小直接說:
“這也能唱?有點土!”
包括他周圍的同學、同事聽了,都覺得這首歌是有點土,估計會撲街。
這首歌在1992年就錄制完成,他找了很多唱片公司,都不願意出資發行。
李春波為此苦悶了很久,甚至懷疑自己,難道自己辛辛苦苦創作的歌曲就真的一文不值?
正當自己一籌莫展的時候,中國唱片廣州唱片公司的李廣平卻留意了這一首歌,然後又找到陳小奇老師,兩人合力舉薦李春波的《小芳》。
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李廣平和陳小奇老師,我說幾個他們的作品你們就會感到震撼。
陳小奇是非常有名的詞曲作家,我們熟知的《濤聲依舊》、《大哥你好嗎》、《九九女兒紅》、《我不想說》、《高原紅》等等,都經過了他的手,不是譜曲就是作詞,或者兩者都來。
李廣平老師也是有名的音樂制作人、詞作家,光頭李進那一首《你在他鄉還好嗎》,以及甘萍演唱的《潮濕的心》、《沒有月亮的晚上》都出自他的手。
李廣平和陳小奇為了《小芳》還在唱片公司立下軍令狀,這才有了《小芳》的順利發行。
雖然順利發行,可是發行方依然不看好,第一期隻做了3000盒的訂單量,象征性地發行一下。(那時候音樂一般都做成磁帶,80、90後可能都還記得這玩意兒。)
讓發行方大為意外的是,這3000盒磁帶很快被搶購一空,第二個月就追加到了10萬,半年時間就已經過了百萬的銷量。
二、強強對決的兩首經典
同一時期,毛甯也攜帶着《濤聲依舊》席卷而來,并且因此一炮而紅。
《濤聲依舊》能紅到經久不衰,有它的曆史文化背書,張繼的《楓橋夜泊》已然成為校園孩子倒背如流的名篇,《濤聲依舊》取巧地用上了它,讓人一聽見歌聲就回到了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感受詩人的曠世孤寂。
月落烏啼,漫天霜痕,客船孤燈下的孤獨遊人,畫面感撲面而來……
然而就是這麼一首帶着典故的歌曲,當時卻并沒能壓住李春波這一首口水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知青文化,那一時期,知青隊伍正當壯年,所謂思想沉澱,于他們而言,隻是一種外衣的包裹,他們更懷念曾經的知青歲月。
這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芳》也因此引起他們内心的共鳴,加上那時民衆文化底蘊相對比較低,面對《小芳》這樣一種情感小調,也更容易讓人喜聞樂見,不論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能輕松哼上幾句。
而城裡人卻又有巨量的知青,因此這首歌也就紅遍大江南北,超過了《濤聲依舊》。
它們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一個偏向大衆化,尋求那種簡單純粹,一個偏向抒情,追求一種高雅的藝術共鳴,都是經典。
《濤聲依舊》就不用說了,值得源遠流長,《小芳》即便是口水歌,也是掀起了一種通俗文化,一時間湧現出許多口水歌,像《大花轎》、《九妹》、《纖夫的愛》等等也都很快有了市場。
即便是口水歌,放在現在來看,依然吊打當今那些毫無營養的口水歌曲,通俗卻不粗俗,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現象,紅極一時。
而到了如今,《小芳》等一系列的口水歌卻逐漸被人遺忘,不是它不夠優秀了,而是唱歌的人和聽歌的人已經老了,沒有了青春,淡化了回憶,時光帶走了他們曾經的激情……
當然,它們的唱作者也漸漸被人遺忘,忘卻了他們曾經的輝煌。這也不必遺憾,是人文發展的使然。
整個1993年,音樂風雲榜也因為《小芳》這首歌,被定為“小芳年”,李春波成為家喻戶曉的城市民謠歌手,還被春晚邀請登台獻唱,可是李春波過于執拗,不願意同他人合唱這首歌,最終節目被春晚抹殺,成為許多人的遺憾。
而同是唱“口水歌”的火風、伊相傑等人,卻在春晚載歌載舞,很是火了一把,即便潘長江這個業餘歌手也把他那首《過河》唱得人盡皆知。
那幾年,你随處都可以聽到諸如這些歌詞:
“謝謝你,給我的愛,今生今世我不忘懷……”
“九九女兒紅,撒向了南北西東,九九女兒紅,埋藏了十八個冬……”
“我倆的情呀我倆的愛,在纖繩上蕩悠悠……”
“春天裡那個百花鮮,我和那妹妹把手兒牽……”
它們無一不是朗朗上口,簡簡單單,配合電視機裡MV畫面裡漂亮又羞澀的女主角,很讓人想入非非,像極了村口的小情侶在追求簡單美好的愛情。
這些歌當時就這麼魔性,一點也不像現在的都市女頻,來不來就是富家子弟公子哥,身邊總有無知少女投懷送抱。那時的憧憬就這麼簡單,越簡單越美好。
随着時光流淌,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追求越來越物質化,所需要的再也不是這些簡單純粹的小小心願,又或者說,這些童話般的故事離我們越來越遠,它們也就逐漸被整個時代遺忘。
在這樣浮躁的世界裡,人們追求的是娛樂化,或者是更深層次的内心共鳴,像《小芳》這樣的口水歌難以達到我們内心的期盼,它們逐漸失去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庸俗古怪的感官刺激,就像同樣紅極一時的《學貓叫》、《江南是哒》([捂臉]懶得打字母了)、《驚雷》等等,毫無邏輯與情感,純屬搞笑。
這一類歌曲同樣不能持久留在人們心裡,就像泡面,越吃越難吃,而那些能作為經典流傳的歌曲,就像一杯老酒,永遠值得回味,《濤聲依舊》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當我們再次聽到它的旋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經典的孤寂,任誰都抛不掉自己在世界裡孤獨的影子,内心的某種渴求。
當然,我說《濤聲依舊》并非隻說這一首歌,隻是舉個例子,經典的歌曲太多,隻要你能多年不忘的,都能給你帶來情感共鳴。
三、它們的唱作者又是怎樣落幕的呢
作品是沒有年齡的,而創作人卻是有期限的。
無論你的作品是紅極一時還是經久不衰,作為作者,都會成為永遠的過去,有人幸運于自己的作品能一直被傳唱,同樣也有人因為作品被遺忘而逐漸默默無聞。
或許你能熟悉某個作品,卻并不知道是誰的作品,越往後,越明顯,除非被載入史冊,讓人銘記,而這樣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即便如邁克爾傑克遜,我想,在若幹年之後,依然被人遺忘。
曆史洪流向來無情,你隻能證明自己來過,卻無法讓它為你停留。
無論李春波這一類歌手,還是毛甯這樣的傑出代表,都是殊途同歸,各有各的劫數。
在李春波沉寂的那幾年,可謂命運多舛,先是因為春晚的抹殺而讓其它資本有意回避,不對他進行包裝,而後又遇上父親病逝,不得不回家盡孝,此後常年陪伴家人。
也正是那個時期,他還創作了另一首經典《一封家書》,這首歌以同樣的方式娓娓道來,寫出了一個遠在他鄉拼搏的孩子,對家庭,對父母的無盡思念與牽挂,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就像一封普通的信件,快遞到了千家萬戶……
共情與共鳴就在這樸實無華的字裡行間,感動無數打工人與家裡的守荒者,甚至催生了陳星的那一首《流浪歌》。
可是沒多久,李春波也病倒了,陪在他身邊的是他在1993年認識的王紅,而醉心于歌唱事業的李春波卻久久沒能給自己的這個“小芳”一個名分,好在兩人一直不離不棄,終于在2015年的《蒙面歌王》中,李春波向王紅求婚,淡漠了自己的歌唱生涯,一心圍着家庭,也算幸福美滿。
而他的輝煌也就永遠定格在了《小芳》和《一封家書》上。
毛甯的人生就更灰暗了,他最為高光的時刻毫無疑問是和楊钰瑩的CP組合,或許是人紅是非多,傳出性取向風波,街頭遇刺事件,後來更是不堪重負傳出吸毒,人生徹底陷入低谷,歌唱事業一落千丈。
好在他的經典歌曲一直萦繞在人們的耳畔,知名度依然遠遠高于李春波。
而他的家庭也是衆說紛纭,有人說他出道前就已經結婚,但是後來卻很少聽聞關于他家庭的事,或許是離了吧。這裡面的故事誰也不清楚,從種種迹象表明,現在的他應該是單身。那麼幸與不幸,隻有他自己最能感悟,人近老年,孤獨在所難免,還是希望他能有幸福的晚年吧。
曾經的許多知名藝人,現在都已落幕,有的在家庭裡獲得慰藉,有的仍然保持單身,無論成家或沒成家,都有自己的磕磕絆絆。
火風雖然有家庭和孩子,霍尊的事一樣讓他心難平。
尹相傑淡出人們的視線,一生就在唱那一首《纖夫的愛》,也是夠憂傷了,好在都快老了,才在2021年得了一個小媳婦郭永美,在這之前也是感情糾葛不斷。這個也沒必要去讨論,人這一生,情感的事情在所難免,好與不好都是選擇與經曆。
這裡我就不再逐個去深挖,不然就失去了本文的主要意思,我們還是往籠統的地方說。
我們不難看出,人這一生,能出一兩個好作品是相當不容易的,大部分時候依然是人生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高光是動态,平凡生活才是常态。
當明白了這個道理,即便是牛人也會釋然,能在鮮花與掌聲中享受,同樣也要懂得在平凡的日子裡感悟真實的人生。
其實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無趣的,欲望可以帶給你碩果,也能給你帶來别的煩惱,被欲望支配很苦,能正視自己的欲望很難,當你放過了自己,簡單的生活也會是一種享受,在平凡的歲月裡,心懷悲憫,一樣有可為。
他們有過輝煌,也不代表就不能再創輝煌,即便不能,也要無愧于自己才好!
好了,就寫到這裡吧,再寫就太啰嗦了,也會越寫越累,大家有什麼想要說的就在評論區讨論吧,謝謝大家的浏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