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2:43:44

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常用穿刺部位常用穿刺部位包括股動脈、股靜脈、頸内靜脈、肱動脈、桡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這些血管的特點為淺表動靜脈,解剖位置相對固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避免穿刺陷阱)1

靜脈穿刺的技巧和方法

常用穿刺部位

常用穿刺部位包括股動脈、股靜脈、頸内靜脈、肱動脈、桡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這些血管的特點為淺表動靜脈,解剖位置相對固定。

股動靜脈:解剖位置從外到内為股神經、動脈、靜脈。穿刺點選取腹股溝韌帶下2~3 cm即皮膚褶皺下1 cm股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

頸内靜脈:解剖位置位于頸動脈外側。穿刺點選取胸鎖乳突肌外側緣中下1/3處和鎖骨上三角兩處。

鎖骨下靜脈:解剖位位于鎖骨下動脈前方。穿刺點可選取經鎖骨上、下兩個方向:

(1)經鎖骨上穿刺術: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緣與鎖骨上緣所形成之夾角處或其後0.5 cm左右處為穿刺點。針尖指向胸鎖關節,進針角度約30°~40°,邊進針邊抽回血,試穿鎖骨下靜脈,以探測進針方向、角度與深度。一般進針2.5~4 cm即達鎖骨下靜脈。

(2)經鎖骨下穿刺術:取鎖骨中點内側1~2 cm處(或鎖骨中點與内1/3之間)鎖骨下緣為穿刺點,一般多選用右側。針尖指向頭部方向,與胸骨縱軸約呈45°,與皮膚呈10°~30°角。

肱動脈:肱動脈走行于肱二頭肌内側溝内,于肘關節的前内側位置最表淺,易觸摸穿刺。肱動脈穿刺點一般選擇在左側肘窩以上5 cm範圍内,上肢呈30°~45°外展,穿刺針與上臂呈20°~30°角。

桡動脈:穿刺點一般選擇在桡骨莖突近端1 cm處。

血管穿刺導緻的并發症

出血

(1)原因:穿刺引起的血管破裂(多次穿刺);壓迫止血不到位;血管穿刺點過深、過高(腹膜後血腫);高齡;動脈粥樣硬化;局部疤痕(多次穿刺、燒傷、手術後);應用抗凝藥物;凝血功能異常等情況;沒有有效制動。

(2)預防:規範穿刺、壓迫止血、使用縫合器。

(3)處理:血腫清除、手術縫合、介入栓塞、支架植入。

假性動脈瘤(PSA)

(1)原因:PSA可出現在介入操作的各個環節,與自身血管解剖和功能狀況、動脈鞘直徑的選擇、穿刺損傷、手術後抗凝治療、壓迫止血手法、肢體未有效制動有關。

(2)臨床表現:一般出現在手術後24~48小時、穿刺部位疼痛,出現搏動感、震顫、血管雜音及進行性增大的腫塊。可能出現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破裂、皮下組織壞死與血栓栓塞等不良後果。大多數不能自愈,因其容易擴大,局部會産生疼痛感并持續加重。破裂出血的發生率以及病死率極高,因此臨床上需早期發現并及時采取措施處理。

(3)預防:應規範穿刺技術、積極控制高血壓、正确使用抗凝劑、選用血管縫合器。

(4)治療:手法壓迫;應用膠原蛋白(或凝血酶)等栓塞治療;覆膜支架;手術縫合。

動靜脈瘘

(1)原因:解剖變異;穿刺角度。

(2)臨床表現:動靜脈瘘一般在術後1周内發生,局部可見包塊,觸摸可及震顫,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

(3)處理:當動靜脈瘘小于3 mm時,可以自然閉合;動靜脈瘘大于3 mm時,則需要處理(壓迫、手術縫合、支架植入)。

神經損傷

(1)原因:穿刺直接損傷;血腫、假性動脈瘤壓迫;止血壓迫。

(2)治療方法:給予神經營養藥物如維生素B1、甲钴胺、地巴唑;遠紅外線照射;中頻電刺激治療,促進神經功能恢複;對神經粘連患者施行神經松解術。

皮下假道及動脈夾層

(1)原因:沒有完全穿刺到血管内。

(2)處理:股動脈一般是順行夾層,無需處理;夾層較大,需球囊伏貼或支架植入及手術修補。

氣胸

(1)鎖骨下動靜脈及頸靜脈穿刺:最早的臨床表現是咳嗽,一旦懷疑患者有氣胸,必要時需要拍攝直立位的X線片确診。小量氣胸不需特殊處理,少數嚴重的張力性氣胸,通暢采用閉式引流進行處理。

(2)頸靜脈、鎖骨下動靜脈穿刺:通常是由于穿刺時針頭刺入過深,即針頭與胸壁表面成角太大,誤入胸腔而引起。最早的臨床表現時咳嗽、氣短。一旦懷疑患者有氣胸,要透視觀察,必要時需要拍攝直立位的X線片和CT确診。

空氣栓塞

(1)原因:生于頸靜脈、鎖骨下動靜脈,由胸腔負壓引起的。

(2)臨床表現:與空氣進入人體的量、速度及部位有關。小量氣體緩慢進入體内可以不引起症狀。大量氣體快進入人體時,影響心髒的排血功能,驟然降低肺和腦的血供,表現為患者突然的驚叫、呼吸困難、咳嗽、胸悶、胸痛、面色蒼白、發绀等,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處理:取左側卧位,頭和胸部低,足高位。采用面罩或氣管插管吸純氧。根據情況選擇高壓氧艙治療。必要時予以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忌心髒按壓,避免空氣進入肺血管和左心室。

血栓形成

(1)原因:同一部位反複穿刺或多次更換導管等損傷動脈内膜的操作;導管表面不光滑或導管置入時間過長,在導管表面形成血凝塊,拔管時血凝塊脫落引起栓塞;血液處于高凝狀态或循環不良;局部麻醉不良、血管痙攣、止血壓力過大;抗凝劑使用不到位;血腫壓迫。

(2)處理:溶栓、取栓、抗凝。

腹膜後血腫

(1)原因:腹膜後血腫是由于穿刺點過高而穿入髂外動脈,術後因無堅硬的恥骨梳為壓迫支撐點而引起盆腔血腫或腹膜後血腫。患者的基礎疾病,高齡、動脈粥樣硬化、燒傷,應用抗栓藥物及凝血功能異常,穿刺次數的多少也可引起。

(2)臨床表現:腹膜後血腫的失血量往往過大,又不易被識别,若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患者常表現出低血壓、腹股溝上方壓痛、背部及下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症狀,腹部CT和超聲檢查有助于确診。

(3)處理:大部分腹膜後血腫患者采用内科方法可以治愈,内科治療無效時應及時外科修補止血,介入治療。

迷走反射

(1)原因:迷走反射多發生在股動脈術後拔除鞘管或壓迫時,發生率為3%~5%。

(2)臨床表現:患者表現為低血壓、心率緩慢、面色蒼白、大汗、惡心、嘔吐等。迷走反射多為良性過程,可以迅速恢複,如果發現不及時可能造成不良後果。迷走反射與心包填塞的症狀相似,容易混淆。謹記迷走反射與心包填塞的最大區别是,心包填塞患者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心動過速;迷走反射患者則表現為心率緩慢。

(3)處理:患者出現迷走反射時,應快速補液,靜脈注射阿托品(每次1 mg)、多巴胺(3~5 mg靜脈注射,5~10 μg/kg/min靜脈滴注),對症處理後短時間内可恢複正常。

穿刺點部位血管的狹窄或閉塞

原因:血管痙攣、多次穿刺、血管損傷、創口愈合。

總 結

常用穿刺部位通常為淺表動靜脈,解剖位置相對固定。血管穿刺導緻的并發症多種多樣,包括出血、PSA、動靜脈瘘、神經損傷、皮下假道及動脈夾層、氣胸、空氣栓塞、血栓形成、腹膜後血腫、迷走反射、穿刺點部位血管的狹窄或閉塞等。針對不同并發症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切忌延誤病情。


内容來源:MZ腔内血管

作者:王明全教授

單位:延安大學附屬醫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