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也設立了節度使,卻為何沒有像晚唐那樣藩鎮割據?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北宋沒有像晚唐時期一樣出現藩鎮割據與群雄并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節度使,唐朝時期的官名,主要負責地方的軍事以及抵禦外敵的入侵,到了唐朝後期可謂是大權獨攬,比如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擁兵的總數就達到了四十九萬,而屬于皇帝的直屬中央禁軍也才不到十二萬人。
那為何到了北宋時期,邊鎮的節度使就沒有藩鎮割據的能力?這一切都是因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要知道趙匡胤還未稱帝前就是後周的一位節度使,他當然知道節度使對于一個新興政權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在建立北宋之後,就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将們手中的兵權,然後為了安慰他們便賞賜大量的金錢、土地和美女,也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的權利。
當然,北宋的節度使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兵權的官職,畢竟朝廷還需要他們來應付地方上有可能突發的戰事。在北宋初期,節度使在品級上如同參知政事一樣,是用來加封給比較位高權重的文官或者皇室宗親的。
北宋時期的節度使權利被壓縮至隻能管轄一個州府,不能随意幹預自己駐紮地區以外的政務,同時還要對轄區内的百姓進行安撫和治理,并保護自己的管轄地不被外敵入侵。除此之外,朝廷還将各地節度使麾下的精銳抽調編入中央禁軍,擴大自身的權利。
節度使要達到藩鎮割據的局面必須有這四個權力:軍權、财政權、行政權以及世襲權。除了節度使可以保留軍權之外,财政權首先就被新設立的轉運使分走了,行政權由各州的刺史分擔并可以直接向朝廷進行彙報,而世襲權更是不要想了,因為朝廷規定節度使是不能世襲的。這樣一來,節度使即使手上有兵權,但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因為有兵卻沒有錢糧的供給,起兵造反相當于火中取栗。
但北宋這樣限制節度使的權利也并不是一點壞處都沒有,正因為增加官員的數量來使節度使的權利被分走,所以就在北宋中後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也是導緻北宋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