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簡稱集,是數學中一個基本概念,也是集合論的主要研究對象。——《百度》
《集合》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内容。原來叫“重疊問題”,現行的教材将它改為“集合”。它是孩子們今後學習集合的基礎。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是以“集合圖”為載體來學習集合問題。
先出示有重複信息的表格,提取重複信息,再把表格信息轉化到集合圖中。接着通過集合圖解決問題。
我們本想通過集合圖讓信息直觀化,有利于孩子的理解。
但實際的情況是,課堂上孩子根本無法駕馭整個過程。
因為這節課孩子的思維需要經曆:集合圖的産生、将文本信息以集合圖的形式呈現、讀懂集合圖、會畫集合圖、解決問題五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對孩子來說都是全新的。于是孩子會莫衷一是。最後直接忽略前面四個環節,直奔“主題”——直接解決問題了事。把本來要滲透集合思想的一節課活生生地上成了一節問題解決課。
回觀這節課,我們會發現這節課的思維生長點在于集合圖。因為孩子對這個集合圖的産生缺乏了最本質的支撐。孩子學到的集合問題隻會用“集合圖”這個技,這樣的集合圖隻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學習集合這節課先要深入理解以下三個問題:
1、集合這類問題是如何産生的?
教材一開始就是以集合問題入手,在集合問題地情境中講集合方法,使得孩子缺乏了對集合問題産生過程的了解。孩子就不知道集合問題的前身是什麼?怎麼會産生集合問題的?
所以,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們要先刨根。讓孩子清晰地看到集合問題的産生過程。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的三個題目:
(1)參加書法興趣小組有15人,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有23人,兩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2)三4班有33人參加兩個興趣小組。參加書法興趣小組有15人,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有23人,兩個興趣小組都參加的有多少人?
(3)三4班有38人選擇參加兩個興趣小組。參加書法興趣小組有15人,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有23人,都沒參加的有12人。兩個小組都參加一共有多少人?
第1題:是兩個獨立個體的合并。
第2題:是兩個個體出現了次的情況。
第3題:是多個個體的交錯情況。
我們這節課所學的集合問題應該包括上述的這些情況,而不是像教材一樣特指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隻講第二種這種情況,孩子對于集合問題的建構是有不全面的,就會使孩子對集合問題的理解産生偏差,就會影響孩子後繼的學習。
2、分類是解讀這類問題的關鍵。
上述的3個題目表示了集合的不同情況。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分類。也就是說這三道題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隻是分類的情況不同而已!
第1題:把總人數分成兩類:書法興趣小組和繪畫興趣小組。
第2題:把總人數分成三類:隻參加書法興趣小組、隻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既參加書法興趣小組又參加繪畫興趣。
第3題:把總人數分成四類:隻參加書法興趣小組、隻參加繪畫興趣小組、既參加書法興趣小組又參加繪畫興趣、兩個小組都沒參加。
可見,學習集合問題的關鍵在于明白這個事件分成幾類去描述,讀懂題目并會對題目信息進行分類才是整節課的重中之重。
所以,教學集合這節課,根本不在于你有沒有集合圖,而是看你能不能正确地分類。因為題目不同,分得的種類也就不一樣。
3、集合圖隻是解決集合問題的方式之一。
孩子會分類,懂得分類之後,接下來如何去解題那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了,解決集合問題的常用的方法有:
(1)列表。
(2)設數法。
(3)畫集合圖。
(4)列算式。
接下來,以上面的三道題目為原型,逐一講解方法:
(1)列表(略)
(2)設數法
第1題,無需設數。
第2題,根據“隻參加書法興趣小組”、“隻參加繪畫興趣小組”、“兩項都參加的人”這三類人的總和是33人。
我們可以先假設兩項都參加的人數。
第3題,根據“隻參加書法興趣小組”、“隻參加繪畫興趣小組”、“兩項都參加”、“兩個小組都沒參加”這四類共有38人。
我們可以先假設兩項都參加的人數。
(3)畫集合圖。
第1題:求總人數就是這兩個部分的合并。
第2題:全班隻有33人,而選擇書法與繪畫的總人數達到38人,說明既有人選擇了書法又有人選擇了繪畫。
第3題:這一題先把全班38人分成兩種類型:有參加和沒參加的,參加的同學中又有:參加一項的與參加兩項的。
(4)列算式。
第1題:15 23=38(人)
第2題:15 23-33=5(人)
第3題:15 23-(38-12)=12(人)
可見,畫集合圖隻是解決集合問題的方式之一,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優劣之分。選擇自己能懂的方法才是關鍵。
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沒有在分類上下功夫,而是在圖上下功夫,孩子根本還不知道這個題目可以分成幾類去表達,對于圖那更是不知其所以然了。所以在沒有弄清楚分類的基礎上利用集合圖來講解集合問題,這隻是在講解一種解題方法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