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葉佩蘭從故宮走出來

葉佩蘭從故宮走出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3:25:44

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什麼是簡約但不簡單的基本款?什麼是能走入日常、豐富生活,真正需要的好器物?想要的東西這麼多,究竟該如何取舍?

今年4月,中國台灣著名飲食旅遊生活作家葉怡蘭出版了新書《日日物事》(未讀出品,貴州科技出版社)。這本書收錄了葉怡蘭20年間的選物用物心得,從筷架、杯墊的選擇,到餐具的搭配、各式酒杯的用處,乃至作者的美學師承。《日日物事》不僅寫物,更寫出了作者在與器物的日日相處中獲得的對人與物之緣的理解和體悟。

在新書出版之際,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郵件采訪了葉怡蘭。在采訪中,葉怡蘭講述了自己與器物的緣分,以及她的生活與美學觀念。

葉佩蘭從故宮走出來(專訪葉怡蘭對器物的着迷)1

《日日物事》書封

【對話】

澎湃新聞:能否談談你寫作《日日物事》一書的緣起?當初你為何決定敞開私宅,與讀者分享你多年來收集的器物?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什麼?

葉怡蘭:“一直想為家裡這許多對象的身世來由,一一寫點文字立個傳,”“因為,這一器一物一杯一盤一皿,都點滴反映了,我對‘生活’的高度經營興趣與追求渴望。”──這是二十年前我的第一本書:以器物和旅行、生活間的關聯故事為主題的《Yilan's幸福雜貨鋪》出版時,我在書裡許下的願望。

而後,二十年歲月悠悠而過,我與身邊器物們在生活裡朝夕緊密相伴相系,每一物事,在我的人生裡生命裡,都有了各自的立足位置、故事和意義,于是終究水到渠成,遂重新提筆,完成了這系列書寫。

而如同書中〈我的器物心法〉中第一條所寫“器物是構築美好生活的基石”,希望透過此書讓讀者們明了,選物用物時多花些心思,讓生活被合心上手之物圍繞,不僅能讓日常作息舒坦順暢,還能多添滋味和情緻。

澎湃新聞:寫作此書,應該也給了你一個機會來整理清點、重新審視自己多年來的器物收藏。這個過程中有何樂趣,是否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和收獲?

葉怡蘭:有的。還是直到開啟此系列書寫後才發現,許多陪伴多年的情深摯愛之物,竟有不少,對其來源所屬全然不複記憶一無所知。

其中緣由,一如序文所述,我之尋物覓物,所為所求者,其實非為物之本身,而是讓生活讓飲食更開闊細緻美好的可能性,遂而從來不追名追高,隻從最機能本質着眼。

故而,能否堪用合用、真正融入我的居家裡日常裡,久久相伴相依才是關鍵,來自何處何人、是何姓字,遂全不在意不上心。

于是,書寫過程仿佛一趟追索之旅,一件一件,或是翻看背後品牌或窯元印記,從賣店來處、紋繪風格等蛛絲馬迹,一路推敲網搜尋問其究竟是誰為誰……成為另番意想不到的樂趣。

澎湃新聞:你在序言中談到自己對器物的看法,從“見物是物”過渡到“見物非物”,再到“見物重又是物”,這一觀念的轉變是如何實現的?

葉怡蘭:一如我在前本器物書《Yilan's幸福雜貨鋪》中所寫:“因為迷戀着茶,戀着茶的學問、茶的滋味、喝茶時的氣氛,所以迷戀茶具;因為着迷于咖啡的香氣、煮咖啡的專注心情,所以着迷于搜集咖啡壺;因為渴望自然、渴望視覺與心靈的澄靜,所以,對藤的、木的、石的、草的、帶有最原始最樸素材質與顔色的器物,格外無法抗拒……”

在追物用物過程中,越來越體悟到,我真正執戀的,其實非為物之本身,而是對象背後所開展的,關乎生活、關乎享樂的世界。

也因為這樣的領悟,我慢慢停下了對物本身的搜羅追索,物是載具,盛裝此中的食物、茶飲與生活,才是我的真正所欲所望所求。

之後,在這樣的思維下,選物見物,我隻從最本質根本角度着眼,一如書裡文字的反複強調:貼近機能貼近需求,實用耐用,才是器物的真正價值所在。

于是,曾經高漲的物欲就這麼一點一點淡去了,家裡物件的增加速度刹那變慢,用不上用不着不合用不想用的東西也變多了,甚至還為此趁數年前小宅全面翻修機會全盤梳理檢讨,而後,在自己店内辦了跳蚤市集一口氣舍去大半……

然後發現,身邊器物少了、精了,反而更有餘裕和每一件久久溫存出綿密的默契和情感,與器物間的關系也更安頓笃定、更見恒長樂趣。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提到了自己對于“斷舍離”的踐行。您是如何理解“斷舍離”這一觀念的?對于“斷舍離”也成為了一種消費主義時尚潮流的社會現實又有何看法?

葉怡蘭:人所需要的,其實遠比擁有的、想要的少得多了,一如前題所述,少而精,方能和每一件久久溫存出綿密的默契和情感。所以,足夠就好,擁有的少,才有餘裕、有自由,也才能真正陶然樂在其中。

而我想,“斷舍離”思潮的擡頭,正是在消費至上、擁有過剩的時代勢所必然的人心回歸和向往;但是否能夠參透物欲之虛枉,真正理解生命裡究竟什麼不可或缺、什麼無足輕重,何為心之所系戀、何者不值挂懷應舍當舍……就看個人領會了。

澎湃新聞:你在書中提及自己的見物選物觀點、哲學美學來源于閱讀。能否詳細解釋一下你從閱讀中所獲得的思考?

葉怡蘭:完全沒有美術藝術工藝背景的我,看待與思索器物、設計和美,初始與根本基礎,全來自從小到大的閱讀。一路而來,幾類關乎不同美學思潮的相關著作明顯惠我最多:

首先是發轫于上個世紀初、影響西方當代設計美學的現代主義思維,特别是美國建築師Louis Henri Sullivan于19世紀末所提出的主張:“形随機能生”,将器物的生成目的與存在意義踏實回歸到最根本,不僅成為二十世紀初席卷全球的現代主義的核心思潮,更是我覓物觀物的原點與核心。

與此相映,則是由來東方的茶道哲學。茶道美學之妙,由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可見一斑。他說:茶道“是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事,領悟出偉大的道理來”,将茶“提升為一種審美的信仰”以及“對世間美好事物的一種崇拜”。所因而一步踏入的形上“侘寂之境”,讓我得以在現代主義純然理性的“簡”之外,更開闊也更深刻觀照,有與無,生與滅,多與少,加與減,美與瑕,豐富與素樸,人為與自然間,非為二元是非對立,而是相生相共相交融交映的關聯關系。

之後,還有同在日本傳統美學脈絡下,因應時代變遷而生的,由柳宗悅、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等人所提出的“民藝”理論。柳宗悅所著的《茶與美》,可說是他的曆來民藝相關著作裡,最直入我心的一本。藉由茶道以及日本工藝民藝美學的觀照、剖析、論述,完整而深入闡釋 、呈顯他影響後世無比深遠的“用即美”、“無事、無心、莫造作”理念;觸發我重頭省視、思索,繼而回歸本心,再度印證、确認,對我而言,究竟何為器、何為美,深有共鳴。

還有柳宗悅之子,設計大師柳宗理,廚房裡餐桌上長年操持使用、摩挲撫觸他的作品,教會我紮實領會、明辨,究竟何為“真正的設計”。他在《柳宗理随筆》一書中提到:“真正的美,是孕育、産生,而非創造。”“真正的設計是與流行對抗的。”“物品不是靠設計來打造,而是在打造中産生設計。”“由包浩斯運動發展出來的現代設計,在其必須滿足的各種條件裡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機能’,亦即用途。”“傳統是因創造而存在。不可能存在缺乏傳統與創造的設計。傳統之美不是刻意打造,而是孕育而生。”

将由來西方的現代主義與日本民藝精神完美結合一體,且更進一步藉由設計落實實踐、深入我的生活裡,影響深遠。

澎湃新聞:你在旅行中也開拓和積累了很多對于器物的思考和心得。你比較偏好去哪裡旅行?選擇旅行目的地時比較注重哪些方面?

葉怡蘭:從來旅行,喜愛曆史古都甚至古文明之地遠勝新穎時髦都會,喜愛村鎮郊鄉遠勝繁華熱鬧城市,喜愛深山林原曠野孤島又遠勝村鎮郊鄉。足能撩到我心或素來憧憬的景緻、人文、食飲,都能勾動我的旅行欲。

澎湃新聞:根據這本書所呈現的内容,你的器物收藏中,飲食和烹饪用具是最多的。飲食是否是你生活中最看重的一個部分?

葉怡蘭:是的,飲食對我而言,絕不單單隻是果腹生存之必要,更是滔滔人世奔忙生活裡的安頓依歸與喜樂源泉。我總是認為,在所有享樂項目裡,飲食是極其少數能讓所有人的感官都感受都享受的一項。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有體會有領略有觸發有感動。

飲食的領域也是包羅萬千的:從食到飲,從食材、食物、食品到菜肴,從地域到場所,從料理風格、料理法到料理人,從采買到制作到品嘗……任一最枝微末節的細項,都自有其畢生窮究不完的智慧學問門道講究在裡頭。

最重要的是,“包包會舊,情人會老”,所有實質有形的對象總難免會舊會損會遺失會過時,唯獨食物,嘗過了吃下了,便點滴俱化為唯我獨有獨擁獨享的回憶,且還随着一年年歲月的累積而越來越甘美,叫人怎能不沉迷。

澎湃新聞:對于器物,你鑽研思索多年,已經形成了很多心得。對此您是否還有想要繼續探索思考的領域?

葉怡蘭:當然依舊抱持無窮的興趣,但也一如我素來個性:不急切、不強求,安步當車,随着生活與人生的流動繼續探索、邁進。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張亮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