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冬至冬至是什麼意思?今天是冬至節氣,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要過冬至節,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也成為人們節日的首選,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叫冬至冬至是什麼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今天是冬至節氣,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要過冬至節,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也成為人們節日的首選。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意義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2020年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農曆冬至,民間又有“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俗稱。是我國漫長冬季一個大的節日。
農曆十一月被稱為“冬月”,就是因為在冬月裡有“冬至”,在過去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每年這個時節,奔波在外的人都開始回家過冬節,冬至過去也被認為是歲首。
冬至節是數九的第一天,數九後,說明天氣越來越冷了,但最冷的還要數三九、四九,冰上走。等數到十九杏花開時,就表示春天來臨了。
從冬至開始,大地陽氣就開始慢慢回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至一陽”。冬至後,白天開始慢慢的變長了,“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人們過冬至節的習俗曆史悠久,據查可能源于我國漢代。到了唐宋時期達到鼎盛,之後,曆朝曆代也都年年傳承。
冬至節氣從一開始就為人們所重視,在漢朝,人們把過冬至稱為過“冬節”,重視手程度之高,甚至連官府每年都要舉行儀式進行祝賀,這被稱為“賀冬”,同時還會給公職人員放假休息。據《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大意是:冬至這天,朝庭上下不辦公了,都放假休息了,軍隊開始待命,關閉邊塞關卡,商旅開始停業。人們開始互相拜訪,過一個快快樂樂的冬至節。
到了唐、宋時,冬至也是皇帝祭天祭祀祖的重要日子,據說皇帝在冬至這天要到郊外進行祭天大典。在民間,人們也會選擇在這一天祭拜先祖。
明朝時,基本上還是延續過去的一些冬至慶賀的儀式,到了民間,過冬至主要做的是祭祖、敬老、尊師上,還出現吃馄饨、吃湯圓、人們之間相互宴請等活動。總之,冬至的各種活動也豐富起來了。
到了清朝,過冬至也基本上是以前的做法,也有一些變化,我們從《清嘉錄》記載的“冬至大如年”說法,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都把冬至當作“年”來過。這是因為當時,冬至被人們認為是陰陽二氣的轉化而來的,乃是上天賜予人們的,所以過冬至對人們來說就是一種福氣。
現在我們過冬至就簡單多了,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卻一直流傳至今。
據說冬至吃餃子是河南人對“捏凍耳朵”的俗稱。當時就有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這種習俗怎麼來的呢?傳說是河南南陽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曾在長沙做過官,當他退休回到家鄉南陽的那年,恰逢是一個大雪飄飄的嚴冬,刺骨的寒風在大地肆虐。
生活在白河兩岸的鄉親們在嚴冬中衣不遮體,渾身發抖,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傷了,看到這種情景,張仲景非常傷心。他立即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療站給人們瞧病。
張仲景為了救治耳朵凍傷的人,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一起在鍋裡煮熟後撈出來剁碎,然後再用面做成皮,把剁碎食材包起來,還捏成像耳朵一樣。最後放進鍋裡煮熟讓大家吃。還起了名字叫“驅寒矯耳湯”。
哪知人們吃後,凍傷的耳朵好了。就這樣,每到冬至,人們都開始照樣子做着吃,後來就形成“捏凍耳朵”這種民間習俗。
再後來,人們根據它的形狀,稱之為“餃子,也稱“扁食”和“燙面餃”,為了鼓勵大家在冬至節日吃,就傳說隻要吃了冬至這天的餃子,就不會凍耳朵了。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