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血常規主要看哪些

血常規主要看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03:05:20

血常規是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血液檢查,尤其在發熱、貧血時候最簡單、快速的方法,血常規通常分為三類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闆。

血常規主要看哪些(血常規簡單看)1

一. 白細胞(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 月~2 歲(11.0~12.0)×109/L,4~14 歲 約 8.0×109/L。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于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減少: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白細胞分類(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細胞(N):成人 0.40~0.75 兒童 0.30~0.65

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

嗜堿性粒細胞(B):0~0.01

淋巴細胞(L):成人 0.20~0.45 兒童 0.3~0.56

單核細胞(M):成人 0.02~0.06 兒童 0.02~0.08

臨床意義:

嗜中性粒細胞(N):增多或減少,同白細胞(WBC)。

嗜酸性粒細胞(E):(1)增多: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态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嗜堿性粒細胞(B):(1)增多:常見于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有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1)增多: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緻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态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單核細胞(M):(1)增多:常見于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有臨床意義。

二、血小闆(PLT)檢驗

參考值:100~300×109/L。

造血功能障礙(如急生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小闆破壞過多(如原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等)時血小闆減少;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闆增多症和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時血小闆增多。

三、血紅蛋白(Hb)測定。

參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貧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鈎蟲病等時降低。慢性缺氧(肺氣腫和先天性心髒病等)、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時增高。

血常規是最經濟,但同時也向我們診療提供很多依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