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

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4 09:34:50

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來源:環球時報 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艾伯哈德·佐恩日前表示,德國将通過派遣更多的軍艦和參加與盟國的演習來擴大其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路透社稱,佐恩透露,德方一直在關注“中國軍隊的大幅度擴軍”最近西方輿論數次出現歐洲國家軍方和政客的類似表态,這是否代表歐洲一些人對華認知的改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劉作奎對華認知)1

胡錫進說美國反應過度

來源:環球時報

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艾伯哈德·佐恩日前表示,德國将通過派遣更多的軍艦和參加與盟國的演習來擴大其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路透社稱,佐恩透露,德方一直在關注“中國軍隊的大幅度擴軍”。最近西方輿論數次出現歐洲國家軍方和政客的類似表态,這是否代表歐洲一些人對華認知的改變?

近年來,随着中國經濟增長、國力提升以及對外經貿合作深度和廣度的明顯增強,歐洲感受到來自中國合作機遇的同時,也比以往更多地看到所謂“來自中國的威脅”。在中美博弈加深背景下,歐盟一度尋求戰略自主,不想成為國際博弈的“戰場”,而希望成為“玩家”之一,但這種戰略盤算的實現并不順利。

俄烏沖突爆發後,歐洲安全秩序受到破壞,對俄羅斯的恐懼也連帶上了中國。美歐聯手“激活”北約,并一手塑造了“民主與威權對抗”的話語。實際上,歐洲對華一系列做法,是建立在模糊甚至錯誤認知的基礎上的。在較長一段時間内,歐洲認為中國的成長機遇大于威脅,雙方合作也充滿了動力。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各取所取,和諧相處、互利共赢。但随着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歐洲的對華認知明顯向“美國化”偏移,認為中國的崛起對西方制度構成威脅,中國的行為具有明顯推翻“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意圖,中國的強大必然意味着霸權争鬥。

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歐洲一些國家不惜背離歐洲人此前堅持的信條和原則,越來越聚焦于“應對中國”。在技術合作領域違背市場原則而更相信國家幹預行為,喜歡拉幫結派搞“小院高牆”;在貿易領域不信奉競争優先,而更多選擇保護主義行為,為貿易合作設定越來越多先決條件,如投資安全審查等;在很多合作領域越來越泛安全化,自由貿易被抛之腦後,越來越信奉産業鍊、供應鍊“多元化之美”,不信奉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之實。

2019年歐盟将中國定位為“制度性競争對手”,在接續2005年和2006年對中歐關系“合作”和“競争”的正常定位後,開始将雙方關系政治化和價值觀化,對中歐關系發展逐漸造成沖擊和損害。在所謂的“合作、競争、對手”三重定位出台後,歐盟機構和成員國也陸續完成了政策落地過程,這對雙邊關系帶來負面沖擊。此後兩年間,中歐關系裡對彼此認知的好感度快速下降,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和某些政客隻有層層加碼的防範與惡意,卻不見有“急刹車”之舉。同時,歐洲管控中歐分歧的能力和意願越來越不足。

不可否認,近兩年歐洲一些國家對華誤解加重有其客觀原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雙方的人員往來,面對面溝通越來越少;二是俄烏沖突加劇了雙方的認識對立,中國希望在任何重大國際問題上有着基于自身利益的獨立自主的判斷,歐洲則不了解“中國想什麼”。歐洲越來越像美國,越來越不信奉“軟實力”,更喜歡硬碰硬。

因為認知出現偏差,做法不盡合理,違背基本的原則和規律,所以歐洲的很多政策看起來非常扭曲,明知道有問題,卻沒有矯正的勇氣。而目前歐洲媒體也存在不少争論。如不少德國媒體堅持供應鍊要安全和自主,尋求減少對華依賴,但也有媒體認為,“德國别無選擇、隻能忍受中國”,最終必須選擇同中國合作之路。

德國對俄有巨大能源需求,對華有巨大市場需求,在能源和經濟領域同俄中互補性強,這是基本經濟規律。但俄烏沖突改變了一切,歐洲一些國家對俄采取極限制裁,“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對中國尋求“避免過度依賴”,在求發展還是求安全上做了錯誤的平衡。全球化時代令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如今卻硬要割裂,這一切源于價值觀對抗的焦慮。歐洲有風險意識是正常的,但不能違背堅持了幾百年的基本規律。如果歐洲政客擔憂俄烏沖突給自身帶來的安全威脅,就應該積極創造停火條件、盡快結束這場沖突,而不是延續和擴大軍事對抗。

筆者仍然相信,歐洲擁有理性主義沃土,充滿反思主義精神,在曆史發展關鍵時刻,都能把危機變成驅動發展的力量,能夠把握住自己的航向。在發展中歐關系問題上,雙方應坦誠相待,樹立正确和合理的認知,這是中歐關系發展的前提。(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