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内在的道路,
需要發現自我深處的創傷,
才能更穩健地達到真正的成熟;
這包括來自過去的悲傷、未實現的渴望、
以及一生累積的哀痛。
前期文章
以覺察的力量,帶來身心的全面療愈(上)
03
心智的療愈
就像我們經由覺察而療愈身體和心,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療愈心智。如同我們學到感官和感受的本質和韻律,也可以如此了解思想的本質。
在修習中注意自已的念頭,就會發現:它們不受控制,我們是在不請自來的記憶、計劃、期望、判斷和懊悔的連續水流中沉浮。
此時,心智開始顯示它的一切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常常是彼此沖突的,包括聖人的優美特質和獨裁者及謀殺者的黑暗力量。心智由此計劃和想象。創造無盡的掙紮和想要改變世界的劇情。
這些心智活動的根源是不滿足。我們似乎想同時擁有無窮的刺激和完美的平靜。
許多時候,思想并未服務我們,而是在潛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驅策我們。雖然思想可以很有用、很有創造力,卻多半會以喜好與厭惡、崇高與低俗、自我與他人等相對概念支配我們的經驗。
它述說我們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安排我們的安全感,習慣性地提醒我們自己是誰、是怎麼樣的人。
思想的二元對立是我們受苦的根源。每當我們把自己想成獨立的個體,就會産生恐懼和依附,就會變得緊縮、防衛、野心勃勃和界線分明。
為了保護孤立的自我,我們會推開某些東西,為了支撐自我,就會緊抓及認同其他事物。
因此,心智的療愈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把注意力帶進思緒的内容,通過智慧的反省,學習把它們引導到更有益的方向。
通過覺察,我們可以認識和減少無益的擔心和強迫模式,以澄清我們的困惑,解除破壞性的觀念和意見。我們可以用自覺的思想。更深刻地反省我們重視的價值。
比如問自已:"我有好好愛過嗎?",借此可将思緒引導到有益的方向,如慈悲、尊重和寬容之道。許多佛教修行運用重複的句子,以破除老舊、破壞性的重複思考模式,而促成改變。
然而,即使我們努力地對心智進行再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成功。不論我們多麼想引導心智,它似乎有自己的意志。為了進一步療愈心智的沖突,就需要放下對這些沖突的認同。
這是達到療愈的第二種方法:我們必須學習退出心智的所有故事,因為思緒的沖突和意見永遠不會停止。
當我們看見心智的本質就是思考、區分、計劃時,就可以讓自己脫離它鐵鉗般的分離主義,安住在身體和心之中。
我們以這種方式跨出自我認同,從我們的期待、意見、判斷和沖突中走出來。心智認為自我是分離的,但心知道的比較多。
尼薩伽達塔說:"心智創造深淵,而心跨過了它。"
世上許多巨大的悲傷出于心智與心失去聯結。我們可以在禅修中重新與心聯結,并發現思緒的所有沖突背後,有寬廣、合一、慈悲的内在感受。
心容許心智的故事、觀念、幻想和恐懼的存在,但并不相信它們,不需要追随它們或實現它們。
當我們碰觸到所有紛亂思想的底層,就會發現甜美而具療愈力的沉默,這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和平,是心的良善,是力量,是與生俱來的完整。
這種基本的良善有時也被稱做自性或佛性。當我們返回自己的自性,當我們看見心智的所有方式,而仍安住于這種平靜和良善,就得到了心智的療愈。
04
通過空性得到療愈
以覺察力來療愈的最後一個層面,就是覺察掌管人生的普遍法則,其核心就是對空性的認識。
這很難用文字描述。事實上,我雖可在此試着描述,但必須通過你自己的靈修經驗,才能直接認識開放和空性。
在佛教的教導中,"空性"是指看穿或消解渺小、固着的自我概念時,所經驗到的一種根本的開放性和一體感。
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存在是短暫的,我們的身體、心和心智是由不斷變化的生命網絡産生的(而網絡中沒有任何事是分離和獨立的),我們就會經驗到空性。
最深刻的經驗會引導我們深入覺察生命根本的開放和空性,不斷變化和無法擁有的本質,覺察到它是一種永無休止的過程。
佛陀描述人生是由一系列不斷變化的過程組成的,有身體的過程、感受的過程、記憶和認識的過程、思想和反應的過程,以及意識的過程。
這些過程是動态而持續的,沒有任何單一元素能被稱為不變的自我。我們自己就是一個過程,和生命交織成一體。我們像生命之洋的波浪,我們暫時的形式與海洋是一體的。
有些傳統稱這個海洋為道、神聖、真空妙有、不生不滅。我們的生命從中産生,是神聖的回應,是意識的活動和舞蹈。當我們領會了這個賦予生命的空性過程,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療愈。
當你覺察地更為深入時,就能看見經驗的活動。我們注意感受,發現它們隻持續幾秒鐘;我們注意思緒,發現它們是短暫的,來了又去,未受邀請,像雲一樣;我們覺察身體,發現它的界線是可滲透的。
在這種練習中,我們對孤立的身體和心智的固着感便會開始消融,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突然發現自己是多麼輕松自在。進一步深入時,會經驗到與萬物和偉大的生命奧秘相連的開闊、歡愉和自由。
有位安甯病房的主治醫師,在一位垂死的65歲老人的病房外,陪伴老人的子女時,體驗到這種聯結——
他們剛接到叔叔在車禍中喪生的消息,正在猶豫要不要告訴父親。老人已瀕臨死亡,為了不讓他難過,于是決定不告訴他。
但他們走進房間,他擡頭看着他們說:
"你們不是有事要告訴我嗎?"
他們正在懷疑他是什麼意思時,他接着說:
"你們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我的弟弟已經死了?"
驚訝之餘,他們問他是怎麼知道的,老人說:
"過去這半個小時,我一直在和他談話。"
然後他把他們都叫到床邊,對每個孩子說了幾句遺言,十分鐘後就仰頭過世了。
你活在錯覺和事物的表象中。
有一種你不知道的實相,
當你了解它時,
就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
而當你什麼也不是的時候,
你就是一切。
如此而已。
碰觸到這個合一的領域,就會得到療愈。我們發現自己的恐懼和欲望,提升和保護自已的企圖,都是建立在徹底錯誤的孤立感妄想之上。
發現空性的療愈力後,就會了解每件事都交織在連續的活動中,在某種我們稱為身體、思緒和感受的形式中生起,然後又消融或變化成新的形式。
有了這種智慧,我們就能在一個又一個片刻中開放自己,并活在變動不居的道中。
我們發現自已可以放下與信任,讓呼吸自由進行,讓生命的自然律動輕松地帶領我們。
存有的各個面向———身體、心、心智,都是通過同樣的關切而得到療愈。
我們的專注力使我們更重視身體,發現身體是上天的恩賜;專注力能帶領我們用心感受人類的情感,也可以療愈心智,重視思想而不陷入其中;還可以使我們向生命的偉大奧秘敞開,發現我們的空性和完整性,以及與萬物一體的真理。
(THE END)
Ananda 的世界
招募|人人皆是藝術家Ananda:不要将自己當做一件産品,而是要成為一件藝術品時件品牌|Ananda:你就是一件藝術品Ananda:音樂即藥Ananda:從宇宙起源文化談音樂之“基”音Ananda 詩集|從水深火熱的圖景中走出來Ananda詩集|像孩子一樣真誠地分享我的世界Ananda語錄|生命之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