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頭暈針灸中脘

頭暈針灸中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07:35:17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1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2

上紀、胃脘、大倉、太倉、胃管、中管、胃募。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3

本穴最早見于《靈樞·根結》。

太陰根于隐白,結于太倉。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4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5

胸劍聯合到肚臍是8寸,取兩點連線的中的就是此穴。

需要注意:

下脘:中脘下2寸

上脘:中脘上1寸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6

中,有方位之義。

脘,指胃府。

因該穴位于胃體的中部,且相對于上脘、下脘的位置而言,在中部,故名中脘。

古代,太倉指王朝的總糧倉。古代就設有太倉署,在那上班的有太倉令、丞、監事、典事等。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7

從口進入身體的食物,都先儲存在了胃裡,所以,古代稱胃為太倉。《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又泛指脾胃為太倉。《中黃經》:“太倉,脾府也。”故中脘,又叫太倉、大倉。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8

《針灸甲乙經》

中脘: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刺入一寸二分,灸七壯。

胃脹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門。

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氣沖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傷憂悁思氣積,中脘主之。

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

溢飲箫下堅痛,中脘主之。

《百症賦》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犬傷。

《玉龍賦》

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

《針灸大成》

中脘一名太倉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痿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裡、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緻太陰無所禀者,于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醫學入門·治病要穴》

中脘  主傷暑,及内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能引胃中生氣上行。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9

中脘是個大穴。它周圍的穴位:建裡、上脘、梁門,都是來輔助它的。

◆胃的募穴

治療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氣之功。可以治療和胃有關的病:胃痛、反酸、胃脹、嘔吐等。

◆腑會

六腑疾患都可以選用此穴:腹脹、腸鳴、洩瀉、痢疾等。

◆任脈、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

可治療這幾條經脈所主的疾病:子宮脫垂、失眠、荨麻疹等。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10

針刺中脘穴對胃腸功能有調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動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

據報道,針刺中脘後,空腸黏膜皺壁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上段尤為明顯。

瀉法針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裡穴,可增加胃酸分泌

電針動物中脘等穴,弱刺激促進胃運動,強刺激則抑制胃運動。前者胃電加強,後者使胃電抑制。

針中脘穴對膀胱張力有調整作用,對血液成分也有影響,可使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白細胞比例上升,對脾功能亢進而白細胞減少者有治療作用。

艾灸中脘穴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動物實驗提示對實驗性糖尿病家兔單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尿素氮。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11

上脘

頭暈針灸中脘(針灸43.中脘任脈)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