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古文? 〔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天天學古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讨伐魯國。魯莊公準備率軍迎戰。曹刿請求進見莊公。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吃肉的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刿說:“有祿位的人目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
曹刿問莊公道:“您憑借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民衆。”曹刿回答說:“小恩惠不能普遍地施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美玉、絲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對鬼神虛報數目,必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刿說:“隻是在小事上講信用,不能使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必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齊國作戰。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随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魯莊公将要下令鳴鼓進軍。曹刿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刿才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追擊齊軍。曹刿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查看齊軍車輪留下的印迹,又登上戰車,扶着車前橫木遠瞭望齊軍的隊形,然後果斷地說:“可以追擊了。”于是便乘勝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詢問其中的緣由。曹刿回答說:“作戰,是靠士兵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勇氣啊。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衰退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耗盡了,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能戰勝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伏兵。我察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迹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幟東倒西歪,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左傳】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據說是孔子同時代人左丘明為解釋孔子所作的魯史《春秋》而撰寫的,也有研究表明,《左傳》是戰國初年一位佚名史學家的編年史著作。《左傳》有意識地試圖再現春秋至戰國初期盛衰興亡的曆史,由于它滲透了主觀的曆史追憶而不是冷靜的客觀記錄,所以叙事生動、詳盡曲折,語言充滿了想像力。它不僅是一部成熟的編年史,也是一部傑出的叙事文學著作。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進行的一次戰争。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叔伯弟弟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即位不久又被大臣們殺掉,國君的位置空了下來。當時齊襄公的兩個弟弟逃亡在外:公子糾和師傅管仲在其舅父魯莊公處避難;公子小白随師傅鮑叔牙在莒國避難。他們都想趕回齊國稱君。
魯莊公為了讓公子糾奪得王位,一方面派兵護送他回齊國,另一方面派管仲帶兵攔截公子小白。管仲追上公子小白後,一箭射中他的銅帶鈎。小白将計就計,咬破嘴唇,口吐鮮血,佯裝死去。管仲信以為真,回報公子糾。公子糾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發。等他到了齊國國境,才知公子小白早就抵達齊國都城臨淄,做了齊國國君,他就是齊桓公。公子糾和管仲隻好仍回魯國安身。國君之争使齊、魯兩國關系趨于惡化。
公元前685年秋,齊、魯兩國在齊國境内的乾時大動幹戈,魯國戰敗。不久,齊将鮑叔牙乘勝追擊,以圍攻魯國要挾魯莊公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魯莊公無奈,隻得逼死公子糾,把管仲送交齊軍。
管仲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齊桓公不念舊惡,拜其為相。管仲建議齊桓公對内革新政治、整頓軍事,對外結好諸侯,待力量強大後再擴張勢力。齊桓公急于向外擴張,沒有采納管仲的意見,于公元前684年春拜鮑叔牙為将,攻魯。
魯國在乾時戰敗後,加緊訓練軍隊,趕造各種兵器,并疏通了國都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強了守備。面對齊國的進攻,魯莊公決心動員全國力量決一勝負。
魯國人曹刿,很有謀略,他主動求見魯莊公,同他分析戰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認為國君取信于民,得到“國人”支持,可以一戰。此一戰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一個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魯國作為一個弱國之所以能夠打敗強大的齊國,就在于魯國在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創造了必勝的客觀條件。這正是《孫子兵法》軍形篇中所強調的“勝勇先勝而後求戰”的原則。戰前,魯莊公實行了一些取信于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民衆的支持。其次,魯國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條件,采取了守勢,當齊國軍隊士氣低落時,魯國抓住這一戰機, 後發制人,從而取得了戰争的勝利。
長勺之戰是齊魯兩國長期鬥争中魯國難得一次勝利的戰役,也間接促成了此後數年間齊魯兩國的息兵言和,還讓後世人從此次戰役中明白“取信于民”是成功的根本這個道理。
《曹刿論戰》以傳神的筆墨記載了曹刿自薦與破敵的經過,通過問答和動作,在混亂緊張的場面中寫出了曹刿的智謀和冷靜。在曹刿身上體現了一個普通百姓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及參政議政的自覺性。而“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名言,也成為後人批判官僚屍位素餐的誅心之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