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簋由來

簋由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07:17:57

博物館裡的漢字——簋

字義解讀

“簋”字的甲骨文字形像是左邊一個圓型的食器,右手一隻手拿着一個扱取食物的匕。“匕”也是一種青銅器,形似鏟子,可以幫助人把食物從食器裡取出。《說文解字》說“簋”是盛放黍、稷等等糧食的食器。“簋”的形狀似小圓盆,沿上有兩隻耳朵,也有四隻耳朵的或是幹脆無耳的。有的簋還有一個方形底座,大部分沒有底座。也有少數簋是方形的。

字形演變

從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楷書,“簋”字的演變如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1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2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3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4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5


什麼是簋?

“簋”這種器物目前看來出現得不算太早,曆史上使用“簋”的時間段基本是從商代,曆經西周,持續到春秋晚期。戰國時使用的青銅器裡已經不再有簋出現了。

商代的簋有玉質的,也有青銅的,商簋大部分無耳,有的有蓋,也有的兩耳的形狀很誇張。周代的簋往往裝飾華麗、獸面猙獰,不再是簡單樸素的實用器,而成為承擔了“禮”之重任的禮器。

周代的工匠中有一種“瓬人”,瓬人專門制作陶制的簋。而周代的青銅簋則有不少是貴族受賜所鑄,以為寶器,或歌頌周王、或紀念父母、或求子孫永保。祭祀的時候“簋”是重要的祭器,專門盛放五谷制成的食物。貴族經常宴飨,在宴會上也離不了“簋”。《詩經》裡有一首詩《伐木》寫到一個人邀請自己的朋友共同歡宴,形容宴會上的菜品說“陳饋八簋”,就是說陳列出來的食品有八簋之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擺了一桌子,七個盤子八個碗,非常豐盛。

周代的“簋”是非常重要的禮器,尤其在西周,貴族用“簋”的制度也像列鼎制一樣。祭祀和宴飨的時候,簋以偶數組合和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簋也是很常見的從葬器,出土時也常以偶數組合出現。據史籍記載作為禮器的使用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後多仿制簋作為擺件玩器而觀賞,如三國東吳仿制成青瓷簋、宋代哥窯燒制瓷簋,元代制作玉簋等等。

關于簋的典故

用高級祭器來比喻高級人材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6


孔子有一個學生,《論語》裡稱他為“子貢”。有一天,子貢問自己的老師:老師,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回答他說,“女(汝),器也。”你這個人呀,是個東西。那麼是個東西是不是好話呢?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器”,一個君子不能像個東西一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君子要有多種本領,不能像個東西一樣,一件東西隻有一種用途。

那麼是否孔子在貶低嘲弄子貢,說他是個東西,而不是個君子?當然不是。子貢是孔子非常喜歡的學生,而孔子說子貢是個東西,其實也是在贊他的話。因為子貢不是一般的東西。子貢也很懷疑,就問:老師,你覺得我是個什麼東西呢?孔子回答他說,“瑚琏也。”孔子覺得,子貢特别像 “瑚琏”這種東西。

“瑚琏”是什麼呢?“瑚琏”是古代宗廟祭祀時盛放糧食的祭器。東漢的經學家包鹹說:祭祀時盛放黍、稷等糧食的祭器,在夏朝叫作“瑚”,商朝叫作“琏”,周朝叫作“簠簋”。“簠”也是一種青銅器,和“簋”一樣擔任宗廟祭祀的重任。包鹹說,這些都是宗廟祭祀最貴重的祭器。

孔子用“瑚琏”這樣和“簠”和“簋”一樣貴重的祭器來比喻子貢,是贊譽子貢是高級人材。

西周春秋招待客人的時候吃什麼?用什麼餐具?

《詩經》裡有一首詩叫作《伐木》,這首詩寫的是準備美酒食物邀請親朋好友聚會宴飲的事。那麼主人準備了什麼食物呢?詩裡提到“肥羜”,是指五個月大小的肥壯的小羊。還有“肥牡”,是指肥壯的公羊。除此以外還有美酒。主人把這些佳肴放在“簋”裡面擺開,叫作“陳饋八簋”,擺了八個盤子,然後等着客人到來。

除了“簋”之外這首詩裡還提到一些當時人用的餐具。比如說“笾豆”。“笾”是指竹制的食器,“豆”是指木制的食器。

博物館裡的簋

中國家博物館利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7


利簋,是西周建立之初的第一位周王——周武王時所鑄的青銅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利簋上鑄有銘文三十二個字。别看隻有短短的三十二個字,卻記錄了三千年前中國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武王伐纣。

“利”,鑄造這件青銅器的貴族的名字。銘文裡記載了周武王所率領的周族人和殷商的軍隊在“牧野”發生了大戰。周武王所率領的軍隊戰勝了商纣王的軍隊,建立了周朝。銘文記載,在“辛未”這一天,周武王把銅賞賜給“利”。

利,用這些銅做了檀公的寶器。這位“檀公”應該是利的父親或祖父,是追随武王伐纣有功的大臣。所以利就用武王賞賜的銅鑄造了青銅器,并記下這段曆史,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父祖。

利簋上的文字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代表,筆劃之中還有團團塊塊,并不是平直的線條。

中國國家博物館天亡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8


天亡簋也是西周剛剛建立時鑄造的一件青銅器,它另外還有兩個名字叫作“大豐簋”、“朕簋”。這是因為古文字學家對于這件青銅器鑄器者的名字究竟是什麼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鑄器的貴族叫“天亡”,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貴族叫“朕”。叫作“大豐簋”是因為它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時期的一次大的祭祀禮儀。“大豐”是“大禮”的意思。

西周建立之後,它的都城鎬京,也稱為“宗周”,在現在的陝西西安,這個位置偏于西方。在鎬京的周武王召集東、南、北三方的衆多諸侯齊集一起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銘文記載,周武王在“天室”舉行了祭祀,祭自己的父親周文王,歌頌周文王的德行,歌頌周滅殷商的功績。“天室”就是宗廟裡最大的那一間。

“天亡”也好,“朕”也好,這個鑄器的貴族也是有功之臣,他鑄了這件青銅器贊揚武王的美德,把這些文字鑄在簋上,希望這些歌頌傳之久遠。

首都博物館班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9


班簋是西周時期青銅器,有的學者認為是周穆王時所鑄造,鑄造這件青銅器的貴族叫作“班”。班簋的器型很特殊,有四隻耳,每隻耳好像一隻有獸頭的怪獸,而且每隻耳下面都有一隻如同象鼻下卷的足。班簋是四耳四足。

班簋上有銘文一百九十八字,記錄了一件大事,就是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東夷發生叛亂,周王命軍隊去平息叛亂的事。在西周的都城,被稱為“宗周”的鎬京,周王讓“毛伯”作為輔佐周王室的重要的大臣去“東國”平息叛亂,還派了很多人輔助他。有的學者認為“毛伯”就是鑄器的貴族“班”,也有的人認為并不是。“毛伯”是毛國國君,或者毛國國君的兒子,毛國是西周的一個諸侯國,封地在現在的陝西寶雞。毛伯是姬姓的文王嫡系子孫,因為在班簋的銘文裡歌頌了文王的王後太姒。

中國國家博物館秦公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10


秦公簋是一件春秋時期秦國所鑄的青銅器。這裡說的“秦公”是秦國國君秦景公。秦景公生活的時代已經到了春秋後期,秦景公之後,春秋曆史就進入了吳越争霸的時代。

秦公簋上有銘文一百二十三個字。秦公簋是第一個明确在銘文裡記載了大禹治水的“禹”的出土文物。銘文主要記載了秦國數代傳承的煌煌功業,秦景公慷慨激昂地贊頌自己的先祖、前代的秦國國君,雄心壯志躍然文字之上。

小貼士

黍,是一種糧食作物。《說文解字》裡解釋“黍”是有粘性的糧食作物,還能釀酒。黍這種糧食的地位肯定不低。《禮記*月令》記載:到了夏天的仲夏五月,天子所吃的食物是小雞的雞肉配新黍所做的飯。在吃之前要把這個小雞肉加黍米飯再配上櫻桃進獻于宗廟。黍作為天子吃的食物并且能進獻于宗廟,說明它在糧食作物裡地位很高。

稷的地位谷物裡最高的。有個詞叫“社稷”,指代天下江山。其中“社”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稷”是五谷裡最尊貴的尊長。周代的時候祭祀“五谷”,因為“五谷”并不隻有五種,實際上有很多種,但是又不能每一種都進行祭祀,所以就挑一種作為代表來接受祭祀。這個代表就是“稷”。周王室的始祖因為善于耕作,也就是種植糧食作物,所以又稱其為“後稷”。

古人都吃什麼食物?

主食類的有餅有飯。餅不是烙餅,是把麥或米(稻、黍)搗碎成粉,加水團起來做成餅狀。麥粉做的叫“餅”,米粉做的叫“粢”。《楚辭》裡提到了蓋澆飯的吃法,就是以羹澆飯。“羹”就是用肉加五味調成的肉汁兒。可以用來做羹的肉可就多了,牛、羊、豕、雞、犬、豺、熊、蛙、鼋、鹑、蟹、魚……都能做肉羹。其實菜也能做羹,就是把野菜煮得稀爛成糊狀,也叫作“羹”,隻不過菜羹是貧窮的人吃的。

除了主食還有大菜。《周禮》記載的八珍,都是大菜。比如用“炮制”法制作的肉食:把羊或豚宰殺之後去内髒而填棗,外裹亂草而塗泥,然後用火燒。燒好後去掉外殼的泥、草,再從外塗一層像粥一樣的米汁放在油裡煎。煎的時候用的油很多,要能沒過羊或豚的整體。煎完之後再用隔水蒸,蒸它個三天三夜,這才算好了,能吃了。吃的時候加上醯、醢等調料。

當然不隻有蛋白質,也有維生素。《詩經》裡提到很多的菜、果。比如:“卷耳”、“荇菜”、“木桃”、“木瓜”、“木李”……當然也有酒,《詩經》裡很多描繪宴飲的詩都提到了酒。還有魚,《詩經》裡有吃魚喝酒為樂的宴飲場面。

建立西周的周武王


簋由來(一篇文章看懂什麼是)11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姬發,他的父親是殷商的西方諸侯之長,稱為“西伯”,名字叫“姬昌”。西伯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他的權力地位。

周武王帶領諸侯聯軍和周族人讨伐殷商王朝,最後戰勝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追尊自己的父親姬昌為“文王”。建立周王朝兩年後,周武王就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就是周成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和同為“姬”姓的召公奭一起輔佐周成王。

《搜神記》裡講了一個關于周武王的故事。武王伐纣時行軍到黃河邊上,這時天下起大暴雨,雷聲震天,天氣陰暗如漆,黃河水泛起滔天大浪。跟随武王伐纣的諸侯們都很害怕。這時唯有武王仰天大聲道,“有我在這裡,天下誰敢冒犯?!”這時風浪立刻停止了,天色也恢複正常。

西方強國“秦國”是從哪兒來的?

秦國嬴姓的先祖是上古颛顼帝的後裔,舜帝時因為善于馴養鳥獸,而被賜了以“嬴”為姓,這是《史記*秦本紀》裡講的。後來嬴姓的子孫散落于中原華夏和四方夷狄各處。

夏朝末年,因為君主桀很暴虐,作為夏朝大臣的嬴姓的費昌就離開夏朝歸附了商族人。商朝建立之後,因為輔佐有功,嬴姓大臣成為商朝的諸侯,并且在西戎保西垂立了功勞。殷商末年,嬴姓大臣有蜚廉和惡來,蜚廉是父親,惡來是兒子,父子二人一個善走一個有力,都是商纣王的得力将軍。隻是後來周武王伐纣時殺了惡來。

西周中期,嬴姓的後裔子孫有一個叫“非子”的人,他居住在“犬丘”這個地方,他很善于養馬。這時候的天子周孝王讓非子在渭河替他養馬,因為馬繁殖得很好,非子有功勞,周孝王又賜非子姓“嬴”,讓他以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并分給他土地,這樣嬴姓的非子就成為周朝的諸侯。非子的封地名“秦”,非子在這兒修建了城邑,開始重新奉祀嬴姓的祖先,從此号為“秦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