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日常交際生活中,總會遇上“不敢直視”這種狀态,也許是人們發現自己身上有這種極力避免目光接觸的習慣,也有可能是某個朋友在和你交談時,你發現他的眼睛總是在别處遊離,總而言之,這種情況存在于多數人群身上。
其實現代社會行為心理學家對這一表現早有定義,那就是:交流過程中躲避目光接觸是自卑表現。在一般情況下,人的肢體動作能反映出真實的内心活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AI就設有專門針對于肢體語言和微表情的研究實驗室,并且通過實踐也得到了真實可行的研究成果:
互聯網上曾經流傳這麼一句梗,叫做“口嫌體正直”,意思是嘴上說着否定但是身體的反應卻很正直,這個結論并不是毫無來由,英國行為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身體的肌肉反應是人體對于接收外界消息之後第一個做出反應的部分,通常在接收到消息之後的0.47秒之内就會做出相應的真實反應,而且僞裝不了,在這之中,瞳孔以及眼睛周圍的肌肉的反應最快,在接收到信息之後的0.001秒就能夠顯示真實的身體反應。
18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塔克波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将自己的一個自閉症患者放置于一個小屋内,随後安排六組實習醫生進來與之交談,其中三組醫生的頭部蒙上了面罩或是頭盔,完全看不到面部,另外三組醫生,則沒有攜帶任何裝飾。塔克波夫準備了三張調查表,都是一些簡單的問題,對這位自閉患者來說完全不造成任何壓力,每一張調查表由蒙面醫生和不蒙面醫生分别對患者進行詢問。
第一場實驗開始,他發現,自閉患者在面對能看見面部的醫生時,情緒狀态明顯變得焦躁起來,說話連續性也大打折扣,患者的眼睛始終盯着左側和右側的牆上,沒有一秒落在詢問的醫生身上;兩日後,蒙面醫生對患者進行詢問,這一次患者除了偶爾有一些手部的小動作,全程問答非常流利,患者甚至還直勾勾地端詳着醫生面部上的頭盔,情緒非常穩定。從問卷表的結果看,面對蒙面醫生時,患者的回答也更加全面和有邏輯性,另一份調查表的回答則雜亂無章,由此,塔克波夫認為:說話時眼神飄忽,不敢對視在心理方面多少存在着不自信、自卑的缺陷。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概念,名為:自我效能。心理學家蒂拉普提出,自信是自我效能的核心,每一個成功的人,身上必不可少的一件特質就是自信,自信并非狹義地對自己有信心去做某事,這種自信還指一些專注力和分析能力,在感官接受信息的同時,大腦也在飛速地處理着這些消息帶來的蘊含信息,對于自信的人來說,他們享受這一種交談,所以為了更大地汲取信息,他們的目光會一直盯着對方的眼睛、嘴巴、整個面部上,因此,和自信的人交談,往往也能把話題拉長,滔滔不絕。
而不自信自卑的人群,逃避着交談對象的目光,這時他的腦子裡想的,可能是如何盡快結束對話,這裡的自卑和不自信并不專指性格缺陷人群,更多時候有這特定的環境,比如對于某件事上才會有的自卑和不自信心理。
例如,一個商人家财萬貫,商業談判屢屢獲勝,這麼一個在大衆眼裡自信非凡的人,如果某一天他受到了警察的傳喚,懷疑是他涉及到一些非法的交易,在這種特定的情形下,如果商人是清白的,他的反應可能是直勾勾地盯着前來詢問的警察,憤怒、激動、為自己辯白,會陷入回憶,除了眼神往左下瞟,其餘時間應當都會聚焦在對方身上;如果商人心中的确有鬼,這時的他會相對鎮靜,在回憶時眼神飄忽不定,目光極少的和警察接觸。這也是關于通過眼神判斷說謊的一個經典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時不能正常大方地和對方進行眼神接觸難免有些尴尬,那麼針對于一些普通的心理不自信的人群,要如何改善在交流時逃避眼神接觸的尴尬呢,對此就要從克服心理障礙做起:
如果一個人發現了自己擁有這樣的反應,那麼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解決問題從發現問題開始,這樣就能讓改善這個問題變得客觀可行。
這一步也非常的重要需要進行自我剖析,究竟是為什麼,自己自卑的根源在哪裡,有一些人是因為身形肥胖引起的自卑,也許是因為說話的時候會露出不整齊的牙齒而自卑,又或許是有些人是因為比較孤僻,交際次數少而造成的自卑,隻要分析出原因,就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這就是改變心理缺陷的實施部分,任何的心理以及性格缺陷,都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改善慢慢地恢複正常,隻要配合和具備耐心,按照專業人員的建議進行,相信擁有着健康心理狀态之後,也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