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号,濁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樯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範仲淹當年提出慶曆新政十項改革意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等,遭到保守派的反對,不能實現,被罷免參知政事的職務,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十一月轉鄧州。在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046年)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了這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此文乃範文正公于貶谪途中花洲書院伏案疾書,一夜之間完成的。滕子京讀後亦愛不釋手,心中非常高興。
文中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其叙事之扼要,寫景之生動,議論之精辟,都達到極高的境界,文中有大量的骈語偶句,将辭賦與散文兩種體裁熔為一爐,既富有韻緻,又富有詩意,讀來興趣盎然。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赤子之言,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嶽陽樓記》全文不過360餘字,但氣勢磅礴,文情并茂,内容博大,思想高尚,文章流傳千古。這并不奇怪,因為這篇文章不僅是由優美的文字組成,而且也是由範仲淹一生的曲折奮鬥曆程和高尚的品格鑄就的。正如魯迅所說:"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沒有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決然寫不出如此好文章,也決然呐喊不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傳頌的名句。
本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滕子京的鼓勵和安慰。《嶽陽樓記》的著名,也正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之崇高。和範仲淹同時代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其寫的碑文中說,範仲淹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一生的行為準則的概括和表達。孟子也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範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谥号“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潇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嶽陽樓何子貞撰聯
張鋒編撰 丁酉冬寫于成都翠彧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