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論第41章講解?我們不妨把這個既不能圓滿也不能盡失的“存在效價”改稱為“存在度”,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問題予以量化假定,絕對穩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為1,絕對失穩以至失存的存在度為0,那麼,現實的存在則必然一概處于這個存在度的從0到1的區間之内由于依據上述之證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價隻能<1,或者說隻能趨近于1;而存在度最小的存在效價隻能>0,或者說隻能趨近于0;因而現實的存在度區間就應該被修正在(0,1)的合理範圍之内【也許,将存在度區間(即“有限衍存區間”)設定為(0,-1)才顯得更精确因為,假若把質量态宇宙發生前的能量态奇點視為零點,而這個零點又恰恰是屬性發生的起點的話,那麼,如後所述,該點也就必然成為存在度的最高點或存在效價的最大值,然則存在度的衰變隻能呈現為負數依據這個表述方式,我在本書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裡所給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它實際上僅僅是一個示意圖)就應當統統從第一象限移至第四象限,讓其縱軸成為兩個反比函數變量的負向指标,并讓時間橫軸與存在阈常量等位線相重疊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陳述,乃是取其比較符合常理、比較簡易、也比較清晰的優點】(1),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物演通論第41章講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我們不妨把這個既不能圓滿也不能盡失的“存在效價”改稱為“存在度”,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問題予以量化。假定,絕對穩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為1,絕對失穩以至失存的存在度為0,那麼,現實的存在則必然一概處于這個存在度的從0到1的區間之内。由于依據上述之證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價隻能<1,或者說隻能趨近于1;而存在度最小的存在效價隻能>0,或者說隻能趨近于0;因而現實的存在度區間就應該被修正在(0,1)的合理範圍之内。【也許,将存在度區間(即“有限衍存區間”)設定為(0,-1)才顯得更精确。因為,假若把質量态宇宙發生前的能量态奇點視為零點,而這個零點又恰恰是屬性發生的起點的話,那麼,如後所述,該點也就必然成為存在度的最高點或存在效價的最大值,然則存在度的衰變隻能呈現為負數。依據這個表述方式,我在本書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裡所給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它實際上僅僅是一個示意圖)就應當統統從第一象限移至第四象限,讓其縱軸成為兩個反比函數變量的負向指标,并讓時間橫軸與存在阈常量等位線相重疊。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陳述,乃是取其比較符合常理、比較簡易、也比較清晰的優點。】(1)
存在的相對性就在這個有限的區間内成立,而存在的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對性的現象形态和觀念形态。換言之,存在的有限性并不在于它有一系列空間上或時間上的限度,而在于它有一個存在内涵的限度──即在什麼“存在程度”上存在的“度”的規定。【這就是康德第一組二律背反命題的題解所在。】(2)
注釋:
(1)存在效價的量化即是存在度。這個量的設定,确定了存在有限性的範圍。因為存在度1是絕對穩定,而近似無屬性的本原存在也不圓滿,故其存在度的上限是趨近于1;而存在度0是絕對失穩,故分化程度最高、屬性最多的,因代償充足到徹底失穩以緻于失存的存在度下限是趨近于0(正如上一章所言任何相對存在的存在效價都不可能丢光,哪怕方生方死的存在)。本書卷一、卷二、卷三的公式化圖形化表達就是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裡所給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理解全書的重點。
(2)存在的相對性或有限性就在這個存在度的範圍内(即從無限接近于1的奇點到無限接近于0這個有效範圍内)表達。也就是說,因為後衍存在相對于前衍存在而存在,故本原存在的有限性決定了後續所有相對存在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對性的表達。所以,本書中的有限衍存區間是非時空的衍存區間,其中的“有限”指的是存在度的有限,甚至時空本身也隻是相對的屬性存在。康德第一組二律背反命題(即“正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有限的;反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無限的”)就此消解。具體而言,感知中的時空有限或無限,隻是感知主體存在度或低或高的表達;而無論是感知主體,還是作為主體感知結果的時空都是有限的、相對的存在。通常我們所說的世界作為絕對存在隻是一個抽象的無限的概念,而這個無限本身其實就是所有有限的、相對存在的總和或抽象,哪怕“無生有”的“無”其實也不是絕對的無,而是因為主體的“知”有限于無屬性可感知的奇點存在而已,是有待實現的“有”。所以,世界的有限、無限與時空無關,有限也是有限于奇點确定的存在度。所謂無限,隻是邏輯抽象的空洞或誤區,歸根到底也隻能是有限的總和和抽象,實際上還是有限,即我們感知中世界的邏輯模型永遠是如愛因斯坦說的“有限無界”的邏輯模型,我們的認知邊界(或主體有限的存在度)決定了其世界的有限,而世界或存在的有限也決定了所有作為感知主體的具體存在者“知”的有限。也就是說,存在有限于主體認知的極限内涵,無限于主體無知的無限外延,但主體的認知程度本身也是主體存在度的反向指标,随着在的分化而拓展,但已被奇點的存在度所限定;歸根到底,有限與無限仍然都是特定主體其邏輯有限性的表達。
舉例:以原子來看,電子的整個世界就是質子(質子的整個世界就是電子,此時主客體尚可以換位);以扁形動物來看,它能感知的整個世界就是它的食物;到了人類,我們能感知的世界也不過是為嚴重失位的我們為達成依存所呈現的我們所需要的越來越多的條件:因為我們依存條件的相對有限,證明我們還沒有完全失存;及至我們能感知的趨于無限,我們則必然失存。所以,還沒有失存的我們,能感知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不能感知的世界,表達着世界的無限,但這無限正是主體存在度有限的表達。
注:本章從上一章“存在效價”的概念過渡到“存在度”的概念,因為“存在效價”的具體量化指标即“存在度”;可以設最前衍最高的存在度為一(存在為一),最後衍最低的存在度為零,萬物的衍存區間由此劃定并在其間展開對“存在度”的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