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出現赝品,讓高校博物館再次備受關注。對于博物館,大家知道的有海南省博物館、南海博物館,以及一些私人博物館。其實,除了這些,海南省的部分高校内,也“藏”着一些博物館。近日,記者陸續走訪了海口幾所高校,帶你領略高校博物館的“寶貝”。
龍泉刻花觀音小罐
海南師範大學10.5米鳀鲸骸骨标本
你見過嗎?
鳀鲸骸骨标本
記者首先來到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館包括“海獸多樣性展廳”、“人·社會·自然展廳”和“海南生物多樣性展廳”三大部分。共48個主題單元,圖片和标本7000餘件。
“我們博物館由省科技廳指導成立,已有20多年曆史,主要是面向社會作一些科普教育。博物館内存放着一具較大的鳀鲸骸骨标本,10.5米長,是2000年在海師制作完成的。館内的标本,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時收集的,一部分是由學校老師自己制作的标本。進館前,我們會做一個嚴格的物種鑒定,履行相關程序,嚴格進行把關,隻有鑒别清楚屬于哪一類物種,才能準确無誤地将其歸類并對外展示。”該館有關負責人說。
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梁偉介紹稱,這隻鳀鲸2000年11月17日在臨高縣域的海灘上擱淺,當時鳀鲸的表皮已被嚴重破壞,隻有它的内髒及骨骼被留了下來,後來被師生們制作成了标本并對外展示,它屬于藏館精品。
瓊台師範學院書院古建築
就是一座“博物館”
瓊台師範學院老校區位于海口中山路,學校大門右側标注着“瓊台書院示意圖”,上面有“書院博物館”的朝向和線路。記者按圖索骥,來到了一座二層樓高的古色古香的建築前。記者尋遍前後左右,未能發現“書院博物館”。一位路過的學生熱情地向記者介紹,“書院博物館”其實就是眼前的這棟建築,師生稱之為“校史館”。
記者走進“書院博物館”發現,館内陳列了一些老照片、曆史名人簡介以及校園模型,其中幾座玻璃展櫃内,放置了看起來有些年頭的書籍。
該館有關負責人表示,瓊台師範學院老校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大多數建築曆史悠久,整座書院内的古建築,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就是建築曆史的“活化石”。
海南大學貢品黎族“龍被”展示海南文化
龍被
記者随後前往位于海口市海甸五西路的海南大學。聽到記者要找尋校内博物館,幾名熱情的學生們紛紛為記者引路。
“海南大學博物館現在改名為海南大學圖書館海南文化展廳,位于圖書館南館,占地面積約660平方米,展廳主要為了展示海南的地方文化特色,所以它隻是一個地方性的文化展廳。”該館相關負責人稱,“我們展出的物品,一部分是私人捐贈的,另一部分是學校收集的。清代的出水陶瓷、異形鑰匙、龍被等物品是由私人捐贈的,因為我們不屬于文物級别的收藏、搜集,所以展示物品沒有必要送到專業機構進行鑒定。”
該負責人介紹,展廳分為海南早期移民、海南地方文化與文明及海南曆史大事記等三大部分。
正在館内值班的黃同學向記者介紹了一件館藏“重器”——明代的蛙鑼,出土于樂東,“它是海南黎族敲擊樂器及法器,由青銅鑄造而成,屬于重要的家庭财産。”
黃同學還向記者介紹了另一件重器,也是博物館内較有地方特色的展品——“龍被”。“‘龍被’是黎族進貢給皇帝的珍品之一。”在黃同學的指引下,記者看到了三幅龍被,其底布為黑色,整幅龍被構圖飽滿,色彩豐富而協調,它的出産地為海南三亞,是近代的作品,據估算已有約百年曆史。
“龍被”是黎族織錦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其中三聯幅居多,是黎族進貢給皇帝的珍品之一,十分珍貴。因産地主要在崖州(今海南),也稱為崖州被,民間稱為“大被”、“繡被”,素有“廣幅布”之稱。
海口經濟學院館藏多件官窯瓷器、青銅器
仿宋哥釉觀音罐
記者來到位于桂林洋的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由三部分組成,分别為曆史文化展廳、砗磲展廳和礦晶廳。
一件名曰“仿宋哥釉觀音罐”的瓷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經陶瓷鑒定專家邱小君鑒定,該瓷器屬于清代盛世時期的作品。另一件藏品是龍泉刻花觀音小罐,高18.3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7厘米。經陶瓷鑒定專家邱小君鑒定,該罐來源于明代早期。”該博物館的田老師介紹。
記者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館刊上看到,該館曆史文化廳内,藏有多件官窯瓷器和青銅器,涵蓋了各個時期民窯代表作品的瓷器,如唐代長沙瓷、越窯青瓷、宋代影青、耀州窯瓷、元代卵白釉、明清青花瓷及清末民初淺绛彩系列瓷器等。
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館長高永南告訴記者,“校内博物館的藏品和展品,主要是教師、學生等愛心人士,将自己私藏的物品拿出來進行展覽,其中曆史文化廳的藏品,大多系我個人收藏所得。”高館長還表示,因為該博物館的定位是“探尋海南民俗文化”,館内的文物多數是屬于民俗文化,所以都沒有鑒定書。但其中一部分的藏品,嚴格經過了業内專家的鑒定。
(來源:海口特區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