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頑固性失眠怎麼破

頑固性失眠怎麼破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2 14:54:22

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頑固性失眠怎麼破(失眠困擾近半成人)1

編者按:睡眠占據了我們每個人近1/3的生命。睡眠障礙反映了多種不同性質的疾病,也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

近日,《柳葉刀》重磅上線睡眠系列論文,強調睡眠障礙普遍且影響深遠,是一個未被充分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這些文章系統闡述了睡眠障礙所涵蓋的多種健康問題及其診療選擇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睡眠障礙,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失眠(<3個月)、間歇性失眠、慢性失眠(>3個月)。據研究調查顯示,約有19%~50%的成人存在失眠症狀,其中慢性失眠患者約占其中一半。

當前這篇《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深度文章,詳細闡述了失眠的風險因素、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手段。論文強調,在尚不确定失眠潛在原因的情況下,臨床上推薦的失眠一線治療方案為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與藥物幹預相比,CBTI在治療中止後仍然表現出持久的長期效應。

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哪種藥物治療具有最佳療效、風險-獲益比,目前全球專家尚未達成共識。

頑固性失眠怎麼破(失眠困擾近半成人)2

截圖來源:THE LANCET

論文指出,失眠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較高;健康狀況不佳;缺乏社會聯系(如單身、感到孤獨)。此外,女性失眠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3至1.7倍,随着激素水平(如月經前;妊娠期間、妊娠後;絕經後)的變化,女性失眠發生率不僅可能會升高,且失眠相關症狀也有可能加重。

失眠存在易感因素(如遺傳或性格原因)、誘發因素(如壓力等應激事件)以及維持因素。其中易感因素加上誘發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導緻人們發生急性失眠(通常為一過性)。在臨床實踐中。我們需重點預防急性失眠轉為慢性失眠,而維持因素則是該轉化中的重要幫兇。

論文強調,非适應性習慣,如睡前飲酒、不規律的作息習慣、長時間躺床上做睡覺以外的事情(如玩手機)等,都可能是失眠從急性轉為慢性的維持因素。臨床症狀方面:一方面,失眠可能是多種常見睡眠障礙的表現症狀;另外一方面,失眠也可能是精神或身體健康症狀(如焦慮、抑郁、疼痛)的并發疾病。

目前針對失眠患者的幹預和治療措施主要有睡眠衛生幹預、認知行為治療(CBTI)以及藥物治療。

睡眠衛生幹預

睡眠衛生是指優化患者的睡眠行為和睡眠環境,論文給出具體的建議包括:

  • 飲食方面:避免白天較晚的時候攝入咖啡因、避免睡前飲酒;
  • 行為方面:避免日間小睡、參與運動(但應避免白天較晚的時候運動)、制定穩定的睡眠時間表、僅在睡眠和性生活時使用卧室。

論文強調,單純的睡眠衛生幹預獲益有限,且療效不及CBTI。

頑固性失眠怎麼破(失眠困擾近半成人)3

圖片來源:123RF

認知行為治療(CBTI)

論文強調,CBTI是失眠的一線治療方法,其中包含多種不同的治療組成部分,包括:睡眠教育、認知療法、行為療法(主要為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技術這3種)。

  • 睡眠教育:睡眠教育涉及睡眠衛生建議、關于正常睡眠的教育,是CBTI的基本組成部分。睡眠教育可以改善患者對于正常睡眠機制的理解,并幫助其明晰影響睡眠的行為因素。不過,睡眠教育若作為獨立的幹預措施則效果有限。
  • 認知療法:認知療法可以幫助失眠患者調整關于睡眠的态度和想法(減少關于睡眠的害怕、恐懼心理等),幫助其重新樹立中性甚至是積極的信念與态度。
  • 行為治療:包含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技術。睡眠限制指通過減少卧床時間提高患者睡眠效率,并制定穩定的睡眠時間表;刺激控制指減少睡眠前和睡眠期間可能引起睡眠覺醒的刺激;放松技術指減少睡前精神活動和導緻身體緊張的活動。

相關随機臨床試驗的結果證實,與未接受任何治療或未接受睡眠衛生建議的患者相比,CBTI在改善其夜間睡眠指标方面更具優勢(無論患者是否伴有精神或生理合并症,且無論患者是否合并有藥物治療)。此外,CBTI還可緩解慢性失眠障礙人群焦慮、抑郁症狀。

總體而言,CBTI對睡眠的主觀指标改善大于客觀指标,一項随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證明,6周的CBTI就可為患者帶來長達24個月的持續睡眠獲益。

藥物治療

論文強調,催眠類藥物僅能适度改善患者睡眠,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安慰劑效應。此外,即使短期使用催眠類藥物也可能會為患者帶來風險,而這類藥物目前的長期使用風險也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不過,目前在失眠治療領域,催眠類藥物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且對于許多失眠患者而言,這類藥物可能是比CBTI可及性更強、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不僅如此,長期使用藥物治療睡眠的患者也可能并不太願意改變其治療選擇,改用CBTI。因此,患者是否應進行藥物治療,臨床醫師應在充分考慮治療風險、患者合并症以及其偏好的基礎上,與患者共同決策。

小 結

目前針對失眠的治療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睡眠體驗以及生活質量,并盡可能減少治療帶來的不必要傷害。若患者存在明顯影響睡眠的基礎性生理或精神症狀,或患者疑似存在其他類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則應首先對這些疾病/症狀進行診斷,并給予患者适當的治療。

論文指出,目前失眠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為藥物治療和CBTI,而CBTI基于其療效、安全性以及獲益持久性特征已經成為失眠的首選治療方法。此外,藥物治療也被廣泛應用于失眠症狀治療中。對于慢性失眠障礙患者,臨床醫師應優先考慮給予其CBTI。當CBTI不夠有效或不可及時,臨床醫師應考慮藥物治療,并與患者共同做出藥物使用決策。

參考資料

[1] Michael L Perlis, et al. Insomnia.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2)00879-0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内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