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掏耳朵,結果外耳道内竟發現了一個腫塊,并且因為掏耳朵形成過白色膜狀感染。廣州市民黃女士,就因為這種耳朵不适走進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診室。經手術切除後病理分析,耳内腫物竟然是雖生長緩慢但極易擴散的外耳道耵聍腺惡性腫瘤。
“臨床發現,大約有六成左右的外耳道真菌感染是和采耳、掏耳朵有關的。真菌不易被酒精等簡單消毒手段殺死,此時共用掏耳工具或使用不潔淨工具,就容易引發感染”,省二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鄧澤義表示。
不良用耳習慣、疲勞用耳
都會嚴重傷及聽力
耳聾及聽力損失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約有11億12-35歲的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
鄧澤義指出,耳朵是人們聆聽世界的窗口,然而大多數民衆特别是年輕人對耳朵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人對自己的耳朵受損、聽力下降往往毫無察覺。
“目前很多人認為聽力不好隻是老年人專屬的,但是事實上現在聽力受損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嚴重了。”鄧澤義表示,噪聲性耳聾、不良用耳習慣、過度疲勞用耳等衆多因素導緻了當今人們的耳朵更容易受到損害。
更重要的是,許多錯誤的用耳習慣卻在社會大衆大為流行,愛掏耳朵就是其中極其常見的一種行為。對于很多人來說,掏出棉簽棒采耳的舒服就像飄在天空中一般快樂,一伸一轉一掏,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已經習以為常了。殊不知,這一頓舒服操作,隐含了多大的風險,一不小心,耳朵可就長出“小蘑菇”了!
停下掏耳朵的手
小心掏出耳道“真菌感染”
前不久,廣州市民黃女士(化名)就因右耳痛、耳悶感加重、聽力下降,前往省二醫耳鼻喉頭頸外科就診,經耳内鏡檢查後,鄧澤義主任發現其右耳外耳道有一腫物,詢問病史得知黃女士有愛掏耳朵的習慣,也曾患上外耳道炎,還形成過白色膜狀物,猶如一顆顆的“小蘑菇”。
小腫物形成已經一年多了,但黃女士也沒有太去關注,以為隻是簡單的耳朵發炎,還是經常去掏耳,在這不斷刺激下,腫物也越來越大,耳朵也越來越悶塞。
鄧澤義解釋說,“小蘑菇”的形成其實就是外耳道真菌感染了,這在采耳工具消毒不當,多人共用一套采耳工具,頻繁掏耳中是很常見的。如果外耳道炎沒有及時治療,反複刺激感染,那麼耳朵炎症可能進一步加劇,耳痛,耳流膿,甚至形成“大蘑菇”,形成疖腫,囊腫等,甚至良性腫瘤形成或惡變。結合患者的病程和耳内鏡下腫物的形态,鄧澤義立刻建議手術切除腫物并做病理檢查。
黃女士一聽吓了一跳,“這麼個‘蘑菇’也要做手術嗎?”但權衡再三,還是決定把腫物切除了,病理結果提示:外耳道耵聍腺惡性腫瘤。“雖然腫物生長緩慢,但是易擴散,需要盡早進行手術切除。”鄧澤義說道,“好在術中發現患者的外耳道耵聍腺癌局限于外耳道前壁、上壁皮膚及皮下,未有明顯侵犯外耳道骨質,可以完整切除腫瘤,并重建聽力,可達到比較好的預後效果。”
鄧澤義提醒,當耳癢、耳悶、耳痛、外耳道出現小腫塊的時候應盡快到醫院就診,而不應反複自己挖耳或去采耳,經常挖耳會損害外耳道局部皮膚及表面附屬成分,影響耵聍的正常外排,降低外耳道皮膚防禦功能,會導緻外耳道感染,形成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腫、濕疹、黴菌感染等,嚴重者可引起乳頭狀瘤。在反複挖耳刺激下,良性耵聍腺瘤還可發生惡變,而早期的外耳道耵聍腺惡性腫瘤症狀多不明顯,但随着腫瘤逐漸增大,耳痛、耳悶會進一步加劇,繼發感染腫瘤還可能破潰流膿出血,當腫瘤突破外耳道時,對完整切除腫瘤就造成了困難,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用耳習慣,你必須get到
因為外耳道分布了大量的神經,神經受到觸碰後,會産生癢、舒服的感覺。所以大家才會忍不住掏,但是,其實耳屎是不用掏的。
耳屎其實就是耳垢,它并不是髒東西,隻是耳朵分泌的物質。耳屎具有抗菌、阻擋異物入耳和保護鼓膜的功能,它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全部清理幹淨,反倒會造成傷害。
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會在你說話、吃飯、咳嗽、打哈欠時自動排出。
頻繁掏耳有以下的壞處:
1、頻繁掏耳朵,會刺激外耳道皮膚,加快死皮脫落,導緻耳屎越掏越多,耳朵越掏越癢。
2、掏耳朵容易劃傷皮膚,細菌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
3、不小心捅破耳膜,會導緻聽力下降,甚至喪失聽力。
4、把耳屎搗碎,碎片會黏在鼓膜上,引起耳鳴。
5、外耳道受刺激,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腫瘤是良性,但也有2% 的惡變為外耳道癌的可能。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何昊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