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1:47:19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仍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古文字。它是在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以象形符号和刻畫記号為基礎而形成的獨特的東方文字。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


漢字的起源

關于漢字起源的問題,據專家研究,主要是導源于原始的記事方法,包括:物件記事、符号記事和圖畫記事三個方面。衆所周知的“結繩記事”,說的其實就是一種物件記事法。雖然目前尚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采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2

結繩·來自今日頭條圖庫


新石器時代考古明确發現的物證,主要屬于符号記事,例如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遺址,發現了28件陶片标本上的陶符。這些符号筆畫規整,均勻流暢,形式多樣。郭沫若認為:“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号,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3

仰韶文化半坡陶符·四庫全叔拍攝


唐蘭先生主張“文字的起源是圖畫”,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灰陶缸上,就發現了同早期漢字結構相似的圖畫符号。如照片中的這幅“畫”,上面的圓像個太陽,中間的彎像個月亮,下面的類似于大山,這“日月山”的組合,于省吾先生認為“這是原始的旦字”。可以看出來,早在創始階段,萌芽期的漢字便屬于典型的象形文字,而非拼音文字。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4

大汶口文化大口尊·四庫全叔拍攝


曆史進入龍山文化晚期,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扁壺上,殘存有兩個朱書文字,其中一字被專家一緻釋讀為“文”。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5

陶寺遺址陶壺·四庫全叔拍


漢字字形的演變

從史前符号到形成批量通用文字經過數千年的曆史,經曆了長期積累、創造、整理、完善,從少到多,分批認同流行的漫長過程。迄今為止,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漢字形體中最古老而又有科學體系的漢字。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6

商代武丁時期蔔骨·四庫全叔拍


青銅在古代被稱為“金”,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也叫鐘鼎文。金文是最接近甲骨文的漢字體系,與甲骨文之間有明顯的承襲關系。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7

西周宣王時期四十二年逨鼎銘文·四庫全叔 拍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8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四庫全叔攝影


隸書由小篆發展而來,其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觑的影響。小篆變為隸書的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9

《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拓本·來自網絡


在隸書形态的基礎上經過“楷化”之後的楷體字,更趨簡化,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楷書從漢末起沿用了兩千餘年,直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0

《顔勤禮碑》拓本·來自網絡


文物中的“鼎”

我們今天透過“鼎”這種文物,看看“鼎”字的創始、演變和形成的詞彙。

“鼎”是古代的一種烹饪之器,和現在家裡的鍋差不多,主要用來煮或盛放肉類,如豬肉、羊肉、牛肉、魚肉等。它的形體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如著名的西周“大盂鼎”。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1

西周大盂鼎·四庫全叔攝影


當然,也有四足的方鼎,如現存世界最大最重的古代鼎中之王“後母戊大方鼎”。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2

商代後母戊鼎·四庫全叔 拍攝


最早的鼎并不是青銅質地的,而是用陶土燒制的陶鼎。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3

陶鼎·四庫全叔 拍攝


對于經常去博物館參觀的讀者,無論是青銅圓鼎,青銅方鼎,還是陶鼎都不會太陌生。進入西周時期,鼎成為貴族進行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核心禮器之一,是“名尊卑、别上下”的标志物。列鼎的使用,以奇偶數相配,按大小依次排列,有嚴格的規定,代表着主人身份和等級。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4

天子與貴族列鼎數量及肉食種類圖·四庫全叔 拍攝


鼎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5

西周宣王時期四十三年逨鼎銘文局部·四庫全叔 拍

“鼎”字的形體演變

“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為獨體象形字,字形的上面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隻是足部多簡略為雙足。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6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7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着“鼎”這件器物的形體特點。


“鼎”的字義與詞彙

1、“鼎”最初的本義就是指上面我們看到的烹饪容器,原本為陶質,後來出現了青銅鼎。由于材料獲取不易,制作工藝複雜,屬于當時的高科技産品,因此,青銅鼎被作為祭祀、宴飨等最重要的禮器!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8

二裡頭文化方格紋銅鼎·四庫全叔 拍


常用的詞彙如“鐘鳴鼎食”,語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闾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這是說古代的貴族用餐時,要一邊聽着敲擊銅鐘奏響的美妙音樂,一邊列鼎而食,以此形容貴族們的豪華排場。大家都很熟悉的曾侯乙墓,就不僅出土了規模宏大的編鐘,而且還有一套列鼎。隻不過,原本隻有周王才能享有的“九鼎八簋”,在戰國“禮崩樂壞”的氛圍下,也被諸侯拿來享用。

2、随着等級、身份、地位标志的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19

商代銅圓鼎·四庫全叔 攝影


常用的詞彙有“定鼎”,語出《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傳說大禹時,九州貢奉銅器,鑄造了九鼎,鼎上除了鑄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還镌刻魑魅魍魉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被視為傳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後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再來看“問鼎”,這個詞出也出自《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當時楚莊王去征伐陸渾的戎人,路過雒邑,閱兵于周王的疆界。周定王派遣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借機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擁有天下,在德而不在鼎,隻要君主行仁德,那麼九鼎雖小,卻似很重,如果君主無德,那麼九鼎雖大,但也很輕。如今周的仁德雖有衰敗,但天命未改,這九鼎的輕重不可以問。鼎在這裡就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問鼎”,心中所想不言而喻,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作“問鼎”。

還有“一言九鼎”,這個詞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話能夠抵得上九鼎那麼重,比喻說話有分量,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在所有的青銅器中,最重的就是鼎,而且形制也很高大,又是祭神祭祖的禮器,導緻國人對鼎始終都保持着一種崇拜的意識。因此,“鼎”字被引申出“顯赫”、“尊貴”的意思。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20

西周龍紋鼎·四庫全叔 攝影


常用的詞彙有“鼎臣”,這個詞出自《《漢書·叙傳下》:“雕落洪支,底剭鼎臣”。“鼎臣”是指朝廷中地位非常顯赫的三公重臣。“三公”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如《周禮》中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尚書》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

再來看我們熟知的“鼎鼎大名”,“鼎鼎”是盛大的樣子,由顯赫引申而來,形容非常有名。

還有不是特别熟悉的“鼎铛玉石”,這個詞出自杜牧的《阿房宮賦》:“鼎铛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逦迤”。“铛”是平底鍋,我們烙餅的時候會用到它,把祭祀用的鼎當作铛,把名貴的美玉看作普通石頭,這很有點《紅樓夢》中說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鐵”的意思,也就是形容生活極端奢侈。

4、從鼎的形制我們可以看出,其能立穩,最關鍵的是下有三足,由此引申出“支撐、樹立”的意思,以及“三方并立或三方分立”的意思。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21

春秋鱗紋銅鼎·四庫全叔 拍攝

常用的詞彙有“革故鼎新”,語出《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的意思是說革除舊的,建立新的,過去多用來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

還有“三足鼎立”,隻要知道魏、蜀、吳三國的,沒有不知道這個詞的,它比喻三方分立,相互抗衡。

另有一個類似的詞“三分鼎足”,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三分鼎足”用來形容三分天下,鼎足并立的局面。

5、由于當時的烹調方法還比較原始,也沒有後世這麼多的花樣,鼎作為炊器,主要是用滾水來烹煮肉類,因此,引申出“沸騰”的比喻義。

鼎字上面為何是目(以物見字識)22

春秋環帶紋銅鼎·四庫全叔 拍攝

常用的詞彙有“四海鼎沸”,語出《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傑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比喻局勢動蕩,天下不安,猶如鼎中水之沸騰。

還有一個詞“人聲鼎沸”,語出《醒世恒言·卷一〇》:“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形容人聲嘈雜,像水在鼎裡沸騰一樣。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 》高明著
  2. 《漢字形義與器物文化》朱英貴著
  3.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左安民著
  4. 《古文字類編增訂本》高明編
  5. 《中國青銅器綜論》朱鳳瀚著
  6. 《中國古代青銅器》馬承源著
  7. 《中國成語大辭典》
  8. 《辭源》
注:
  • 文中圖片除注明來自網絡外,其餘器物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