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上有一句話:“婚姻不是港灣,是戰場”,太貼切了。
細細觀察周圍人的生活,很容易看各種“鬥争”:
1、
她和丈夫争吵:“家是旅館啊?你白天和弟兄們一起打遊戲,晚上一起喝酒吃飯,除了睡覺你都不着家,合着你們才是一家人,我隻是個局外人。”
他輕描淡寫地說:“人家都去,就我不去?”
她更生氣了:“去吧去吧,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們是同性戀呢,這日子不過也罷。”
他一皺眉:“人家都沒事兒,就你不能過?你總這樣嚷嚷,都不知道在外面給我點兒面子。”
2、
她對婆婆說:“某某今天買的衣服太貴了,我讓他等幾天打個折再買,他便不,多浪費啊。”
婆婆回答:“錢都是我兒子賺的,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3、
醫院裡,她對婆婆說:“今天晚上你也留下吧,孩子在醫院不好好睡,又哭又鬧的,昨天我一個人帶好累。”
婆婆沒說話,一旁的男人急了:“我媽血壓高,你不知道?還說什麼讓她留下,這兒這麼窄讓她怎麼睡,再有個好歹怎麼辦?!你不心疼我媽我還心疼呢。你咋就連個孩子都帶不了?”
……
二、所有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過去歲月的沉澱和延續。一個小小的視角,也都能折射出問題的本質與根源。
上述那些事例:丈夫疏離妻子、婆婆袒護兒子、丈夫向着媽媽,這些都不是一時的矛盾,而是整個家庭長期病态的一種顯現。
這個病态家庭的形成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父親缺位,媽媽婚姻不幸又不夠堅強,便寄希望于兒子。
兒子看到媽媽依賴自己,便覺得:“我能照顧好媽媽,讓她開心起來”,錯誤地認為自己有左右女性情緒的能力,深陷于“拯救母親”的全能自戀中,認為自己需要對母親的情緒負責。
他過分地操心着大人的愛恨情仇,無憂無慮的童年至此結束。因此,他厭惡母親的情緒,憎恨母親的依賴。
但由于世俗觀念的影響,他不能接受自己對母親有恨,“恨”母親這個念頭,讓他感覺到恐懼。
于是,他便把這個“恨”壓抑了下去,表現出來的,大多是對母親的敬愛。
但是,壓抑不等于消失,不管表面表現如何,潛意識裡,對他來說,和女人親密,就意味着為她提供情緒價值,意味着犧牲自己。
女人的正常的情感需求,也會被他解讀為過度索取。
他害怕被吞沒,所以一直在逃離親密關系。
三、當女人嫁給這樣的男人做妻子時,就像是掉進了一個事先埋好的陷阱:
母親依賴兒子,兒子表面尊敬,實際又想遠離母親。
妻子一來,男人便幹脆利落地把對母親的恨意,投射給了妻子。這樣,他就可以專心地做一個愛媽媽的好兒子了。
而這時你在他眼裡,隻不過是需求多多,又永不滿足的一頭情緒怪獸。
所以,他會跑去和兄弟聚會,以此來獲得自己要的“自由”。
有的還會去尋找婚外的對象,或是還有一種,在心裡住着一個“真愛”,就像網上曾有一個男人這樣說:
“我和前女友是被迫分開的,現在仍然忘不了她,她是我心裡永遠的愛。說實話,我不愛我老婆,我是聽從家人安排和她結婚的,我會做我該做的事,也永遠不會出軌,但我也永遠不愛她。”
其實,這個所謂的“真愛”,可能也不過是他用來逃避現實的“工具”而已,就算他娶到前任,也隻是一樣的結果:白月光沒了距離便成了白米粒,朱砂痣離近看竟是蚊子血。
而婆婆也很享受兒子與兒媳的疏離,她始終希望兒子站在自己這邊,所以會“幫”着兒子怼兒媳。
結語:
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每個人都經曆過戀愛,或者至少在心裡愛過某人。但嘴上說“愛”,并不代表TA就有能力愛。
上文所述的那種男人,就是愛而不能的那類人,他們像是一口沒有水的枯井,很想奉獻清水卻無能為力;很想愛與被愛,但沒有那個資本。
人生且苦且長,選一個有能力愛的人去愛吧。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