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通廣大 洞悉世事
六祖惠能,神通廣大,在五祖傳法付衣之前就有。
1、 神秀糾結 五祖度化
五祖宣布:徒弟門人各作一偈,誰能領悟佛法主旨,就把衣法傳給他,讓他做第六祖。有一些弟子門人就議論開了,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本來還猶豫的一些人,聽到這話,就都決定不做了,都打算以後就拜神秀為師。
大家都不做偈子,神秀又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惠能都能洞悉,《壇經》是這樣記載的: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别?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你看,對于五祖的考題,神秀患得患失,在作與不作的問題上,都左右為難,不大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拟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也太糾結了吧,正是"得之若驚,失之若驚"。離道遠矣。可見神秀多麼想得到衣法,太在乎,就進退幽谷、方寸大亂。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沒想到作為五祖的上座弟子,助教(教授師),呈一個偈子,都這樣糾結。這種作态,太小器,缺乏應有的擔當與胸懷,怎麼能做六祖呢?
我更奇怪的是:《壇經》是弟子們記錄六祖惠能的講法傳法的言行的,這神秀的心理行為,都為六祖惠能口述,這說明神秀的心理活動,神秀的動作行為,惠能非常清楚,好似自己親為。人開天眼之後,所有人、物之行為動作,足不出戶便一覽無餘,但對人的心理,也能洞悉。這讓我大為震驚!聞所未聞。
五祖在處理事情上很有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看到了牆上的偈子,就知道是神秀所作。一方面,要求衆弟子每天誦讀此偈,并且說:"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因為五祖知道,這1000多弟子門人,絕大多數都不是來求作佛的,都是來修福的,以求來世有好的生活。他們是不可能開悟的。隻能好好按神秀的偈子去修,做一個好人了。
另一方面,半夜三更,将神秀叫到房間。對神秀說:
"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直截了當指出了偈子的問題,還沒進門,是不可能得道成佛的。五祖找神秀來,并不隻是給神秀的考卷評分,後面還告訴他,應該如何寫才可以,相當于将試卷答案告訴給神秀了。這是不是說,五祖希望神秀來接班呢?我們看看原文,五祖接着說: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看到了吧?怎樣的内容才是合乎要求的答案,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五祖是不是想通過這次考試,讓神秀開悟,然後順利接班。但神秀的表現呢,的确
是太不好了,有些爛泥扶不上牆的感覺,度而不化。原文這樣記載: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所以,五祖大失所望。而後,惠能就寫偈了。當五祖看到惠能的偈子的時候,知道六祖其人,已别無選擇了。
六祖惠能厲害!五祖與神秀三更會談,了如指掌,好像就在現場一樣。這個神通,真太贊了!你說現在我們國家要是有幾個這樣的神通高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對中國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那該多好啊。我們的黨中央隻需針對性的采取适當的措施就好了,免得還要花心思去揣摩他們的意圖。
2、 惠明奪衣 六祖妙度
話說五祖夜半三更,傳法付衣給六祖惠能後,就對惠能說:"你必須馬上離開,不然肯定有人害你。"
"向什麼地方走呢?"
"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指出了惠能的去向、遭遇、住所。
于是惠能領了衣缽,對五祖說:"我本是嶺南人,一向都不熟悉這裡的路啊,怎麼走得出去呢"
"不用擔心,我會送你出去的。"
五祖送惠能直至九江驿站,然後就讓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搖。
惠能就說:"請和尚坐,弟子來搖橹吧。"
"還是我來渡你吧。"
師傅一語雙關,言在理上,但是要年老的五祖為你駕船,于情不合啊。所以惠能就說: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隻合自性自度。"話說的多麼圓滿,合情合理。
五祖就說:"那就照你說的做吧。以後弘揚佛法的大任,就由你擔當了。三年之後,我才會離世。現在你好自為之,一直向南走吧。任重道遠,困難重重啊,你不要馬上說法,要等到機緣成熟以後才可以。"
惠能與五祖告别,拿好衣缽,發足南行。大約兩個月,到了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
再說五祖回去後,數日不上堂,衆人懷疑,就去問候五祖是不是生病了,五祖當然知道他們想問什麼,就說:
"沒有什麼病,隻是衣和法都交付他人南去了"
真是出家人不打妄語啊。一說話就跟衆人吐露了實情。
"誰得到衣法了?"
"能者得之。"
一語雙關,大家也不是傻子,就知道已傳給惠能了。于是好幾百人就去追趕惠能,欲奪衣缽。
幾百人追趕,這陣勢夠龐大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追趕?這在一定意義是正義。因為惠能到東山寺不過八個多月,隻是做些劈柴舂米的雜事,并無一天念經,而在東山寺,念經20年以上者不在少數,大家内心如何能平?難怪五祖傳法付衣有些偷偷摸摸;而且,惠能隻是一個尚未剃度的行者而已,而且偈子"也未見本性",這可是五祖當做大家的面說的,傳衣付法予他,是何道理?這理由光明堂皇吧。當然,他們内心的小九九也是不言自明的,搶到衣缽,這個能證明六祖身份的東東,自然可以正大光明的做起六祖來,那可是風光無限的哦。
憑六祖的智慧與神通,肯定知道有這麼多人在追趕,不解決問題何以前行呢?這點事是難不倒六祖的。我們且看六祖如何擺平他們。
在追趕的人中,有一個俗姓陳,名惠明的"性行粗糙"的僧人,曾是四品将軍,最為激進,在衆人之前,離惠能隻有幾步之遙了。可謂大軍壓境,先鋒是孔武有力的"四品将軍",已殺到陣前。情況萬分危急,憑六祖矮小清瘦的身材,舂米都要在腰間綁石頭,他幹得過誰呢?且看惠能如何化解脫身。
隻見惠能把衣缽放在石上,說:"這衣缽是成為六祖的信物,怎麼可以憑武力奪取呢?有本事你就來拿吧。"說完,就藏于草叢之中。
惠明到了,看到衣缽,就去拿,卻怎麼也"提掇不動"。你不是孔武有力嗎,怎麼樣?一件袈裟都拿不起來了?你以為六祖是蓋的嗎?略施神通,你就無可奈何!
這就是第一步,叫斷其惡念,震懾其心。
不過你還别說,這惠明還真有點小聰明,見拿不動袈裟,于是大聲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因為惠能還沒有剃度出家,身份還是行者,孫悟空和他一樣,也是行者。
看來這惠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孺子可教嘛。
于是惠能出來,盤坐石上,端莊肅穆。
你知道嗎?到現在那石頭上仍有慧能大師盤坐的痕迹,還有衣的印子,如今已是一道景觀哦,大家有時間去看看這個印記吧。你想,這神通是一般的小功夫嗎?
惠明禮拜,說:"望行者為我說法。"倒是蠻誠懇的嘛,又是拜又是求的。
一個主動追,一個被動藏。現在呢?主動被動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惠能已牢牢掌握了主動權,真神人也!你要知道,惠明是"極意參尋,趁及慧能"非常想找到惠能的,現在找到了怎麼樣呢?!
隻聽惠能說:"你既然是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為你說法。"
什麼叫"屏息諸緣",種種的外緣全都把它擋起來,不要讓它跑進來。就是打坐靜心,排除雜念。"勿生一念",内心要清清楚楚,沒有一絲雜念。這也是他們平時修煉的功夫。
這是第二步,教他打坐靜修,專其心,誠其志,引導他進入虛空之境。
這就是《心經》裡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能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高境界了。此時六祖慧能正在引導惠明進入這個境界。隻有進入到這個境界後,才有悟的可能。《道德經》裡不是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嗎?都是要進入到境界裡裡面去,才可以開悟的。
《壇經》這樣記載的:
半晌,惠能才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這就是第三步:入境當下,醍醐灌頂。
過了好長一會,六祖惠能覺得惠明差不多已經進入狀态了,時機成熟了,就突然刺破那一層窗戶紙,讓他立即大悟。
什麼叫"不思善不思惡"?如果你認為,就是不想着善,也不想着惡。這樣理解是不到位的。這是佛學的根本大法,不二法門。我們凡人衆生,見到一個人、一件事,馬上就有判斷,好的或者不好的,這就叫有分别心。而不二呢,就是沒有這種好的或者不好的這二個的分别,既不是好的,也不是不好的,就是已經超越善惡美醜的價值判斷,進入到一個無價值的開悟領域。所以,此情此景,惠明就"言下大悟"。請注意,是"言下大悟",這在你說話的當時,馬上就悟了。悟,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一個突然間的事,這就叫"頓悟"。
這個意思我們也懂,但我們為什麼就沒有大悟,連開悟都沒有呢?原來這悟,不是懂不懂的問題,是有沒有進入心境的問題,有沒有機緣巧合的問題。
"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意思是說,正當這個時候,你感覺到的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一語中的,惠明大悟。
看到沒有?六祖惠能小試牛刀,大獲成功。五祖教1000多人那麼長時間,竟無一人開悟。六祖慧能兩句話,十分鐘,就搞定惠明,讓其開悟。這個神通,一般的聖人是沒有的。當然,時機也很關鍵。
惠明又問:"除了你剛才讓我開悟的方法外,還有别的秘訣秘法嗎?"這家夥貪心不足啊。
"既然都跟你說了,就不是什麼秘密。你若能夠靜觀其心,你想知道的秘密,都能知道。"
"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開悟的感覺無法用語言描述,惠明隻能打一個比方,就像飲水一樣,是冷水是熱水,隻有喝水的人自己知道。
"你我都是五祖的門下,我們是師兄弟,你好好修行說法吧。"惠能多麼謙虛,也非常懂規矩講禮儀,要是做他老師不就亂輩分了嗎?當然,實際上已經是他的老師了,隻是有實無名罷了。
"惠明今後去向哪裡呢?"你看,開始請求師傅指示,行師生之事了。
"逢袁(袁州)則止,遇蒙(蒙山)則居。"
惠明已悟,其餘的事就不用擔心,惠明自會去搞定。
于是惠明拜辭六祖,從山上下到山下,碰上了不少追趕而至的人,就對他們說:"我剛才到那高山上了,高峻險拔、滿地石頭,根本沒有那位行者的蹤迹,我們應到别的地方去找吧"那些追趕的人,就到别的山頭去找了。
後來慧明法師就改名為"道明",一者記住在追趕師父的道路上,碰到師父讓他開悟了;二來就是要避諱惠能大師的"惠"字。
一場衆人圍困、無所逃遁的窘境災難,頃刻化解。有智慧的人就是不一樣,這件事辦的太巧妙了!十分鐘之内,搞定一個人,就解決了所有問題。這叫什麼?
抓住要害,牽一發而動全身;找到命門,以四兩而撥千斤。
(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