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空間的問題,一直也是生物所必需的。不管動物還是植物都一樣,如果你養植物,花盆小了,它的根系沒辦法伸展開來,這樣也是會限制植物的生長。甚至還有可能讓它蔫掉了。對于動物來說,生存空間也是必須的,如果空間小,資源不夠,肯定是會引起争鬥的,就像人類的戰争那樣,你争我奪的。所以呢,我們飼養龜,除了得有隻龜外,還得有環境和飼養空間,其中飼養空間就是構造你環境的基礎。
我們常說給足飼養空間,别太高密度飼養,究竟怎樣的密度才算是合理。其實這個密度并沒有絕對嚴格要求,隻是針對大多數情況而言,你說我就是高密度養,我也能養得好,那也是本事呀。還有些龜友表示,如果空間太大,龜少,不僅感覺空落落的,而且龜也會害怕。但是我們一般的家庭不存在這麼大空間的,而養殖也不會這麼低密度,所以這種情況就不常見了。
首先很多龜友在咨詢飼養密度的時候就不嚴謹:我家的缸XX乘XX的,可以養幾隻龜?這怎麼回答啊。缸是長寬吧,水深度也得算啊。還有龜是多大的,龜苗還是龜碌,這叫人如何猜測呢。其實我們養龜容器除了長寬以外,你的水深也算是體積,長寬高才能構成三維體積嘛。
另外,小編之前都是說,養龜至少需要有龜本身體積5倍的飼養空間,當然包括深度了。那麼兩隻龜,三隻龜呢,是不是疊加就好。能不能單純的疊加還得有個觀察過程,不過個人覺得是還要比疊加稍大的。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飼養過程中,水質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龜的狀态和吃食的欲望都很好。我們平時喂食的時候,水質上也沒有什麼大的波動。那麼可以證明我們的飼養密度至少目前還是合适的。并不是得嚴格按照什麼幾倍幾倍空間,都是參考值而已。
至于後面的走勢如何,環境要不要換,這可得綜合看你的飼養過程,而且每個人手裡的龜生長速度也不一樣。而且我們還會忍不住時不時地往裡面加龜。
有時候你會發現,在很多養殖人員手上,有着高密度的飼養。一平米的二維空間養了百來隻龜。隻要有方法防止咬尾、打架就好。現在的覆蓋龍眼葉增加躲避,就是比較好的方式養苗。
另外,過濾系統的強大與否也會“阻礙”你的判斷。那麼從龜的活動遊走是否密集,接觸頻繁等等方面我們也是可以判斷這樣的密度是不是安全的,會不會造成一些物理性的傷害,還是需要你結合飼養觀察去決定。
養龜的密度問題,并不是我們得拿尺子去量。看水質的變化快慢,龜的活動自由程度,以及它們的狀态。既然飼養寵物,免不了自己平日裡的觀察。能夠合理地安排飼養空間自然是對生存最好的保障。如果你是用那種龜都轉不開身的容器,并且水體少少,還指望能用過濾解決換水問題,那不是強龜所難嘛。
那種水質不受控制,動不動就渾水,髒水的,即使有過濾也無法維持多久的環境,毫無疑問,飼養密度肯定是太大了。這就要調整下你的環境布置了,是減少數量還是擴大飼養容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