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站在原野遙望天地的時候,特别讓人充滿遐想的是天地連接處——地平線,它們究竟是怎麼相接的?看看詩人是怎樣作出生動想象的。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來到征人戌守的邊城,登高遠望,用目光溯往滔滔黃河的上遊,隻見黃河九曲,直接天邊的地平線,在目力不到處,與天邊的白雲連一起,仿佛黃河是從天邊的白雲中流淌而來一般——傳說古代有一個叫張骞的探險家,乘筏子上溯黃河源,最後到達天上的銀河,見到了織女。由此可見,古人認為天地在地平線上的相接是一種真實的、物質的連接,隻是太遠了,不知走多久才能走到而已。詩正是通過這種想象的描寫,表現了邊境山川的雄闊蒼涼、守邊将士們的處境孤危以及懷鄉之情,格調悲壯而又豁達,表現出盛唐人的廣闊心胸。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望天門山》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乘船在長江中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在安徽省當塗縣):先寫天門山的壯觀和江水浩蕩的氣勢,再寫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造地設的門戶,所以叫天門山,正好在天門山間的江面上,太陽低垂,一艘孤零零的帆船遠遠從天水交接處駛來,仿佛來自太陽,詩句以天地交接處為背景描寫帆船和太陽,顯示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寫春意盎然的景色中,李白在楚地名勝黃鶴樓送别将要去往揚州的詩人孟浩然;後兩句,曆來評論者大都是說,寫的是李白目送友人乘坐的船遠去,隻留一江春水的離别怅望之情。其實這兩句詩還描寫了一種現象:帆影和江水都消逝在無盡的遠方,仿佛是人是目力已盡,其實不是,現在我們知道,這是由于地面的弧形,船帆和江水都沉入地平線以下去了。在能見度允許的情況下,如果用望遠鏡觀看,可以看到先是船身消失,然後是帆,最後是帆尖依次沒入地平線下。
作者/王玉民 北京古觀象台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