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揚州的繁華發達,我們今人已無從想象。《成都記序》中寫道:“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國内就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唐朝時唐朝時,揚州以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長江、運河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除了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就連古波斯(今伊朗)和古大食(今阿拉伯)的商人,也沿着海上絲綢之路,輾轉來到揚州,最多時有5000餘人。
在今天揚州江都區的大橋鎮,有一個目前我國唯一以波斯命名的村莊,名叫波斯村(當地人更習慣稱其為波斯莊)。波斯村裡,如今住着古時候來揚州做生意,并留下來開枝散葉的波斯人後裔。2015年央視通過一期名為《海絲傳奇——揚州城裡的外國人》的節目,報道了揚州波斯村,人們才漸漸了解了揚州城裡的這個神秘村落。
現在的波斯村,乍看之下與江南任何一個鄉村并沒有什麼不同;便利超市、郵局、銀行等一個村落該有的生活配套,這裡都有。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波斯相關元素在村裡也是随處可見。比如波斯橋、波斯路、波斯飯店、波斯旅社、波斯家具城等等。當地人還會說“波斯六個莊,荞面疙瘩湯”和“波斯獻寶”(意思是顯擺)等俗語。
最标志性的還是村中心十字路口南面的波斯亭,亭前有一石碑,伊朗風格的條石上刻有波斯莊三個綠色大字,以及波斯文的翻譯。波斯亭如今已是江都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白色拱門有着阿拉伯建築的特色,與周邊的江南鄉村建築的風格截然不同。拱門兩側書寫着“中波友誼,源遠流長”的對聯,莊嚴而肅穆。之前,不少伊朗的國際友人會來揚州的波斯村尋根問祖,都會選擇在波斯亭前合影留念,俨然是村裡的一大地标。
根據之前的統計,村裡有30餘戶、100多個村民都是波斯人的後裔;這些村民共用一個特殊而罕見的姓氏——佴(讀“耐”,當地人讀“尼”,但是不讀“耳”)。據揚州佴氏族人們說,用祖先或家鄉伊朗名稱中第一個音節的“i”,取漢姓為“佴”,與當地豪紳漢族姓氏“倪”區别。
幾百年過去,曾經的波斯後裔已被“漢化”,但是也有部分村民身材魁梧,高鼻深目,眼珠略顯棕黃,有着西亞人的長相特證。波斯後裔們的生活習俗與周圍人也沒什麼區别,但依然長期保持着與本地人不同的特殊祭祀與葬禮習俗,有伊朗拜火教的特色。祭祀時會請出兩尊分别名為“波斯”與“龍鑲”的木刻神像,祭祀人員頭戴西式黑禮帽,身穿燕尾服,配合樂隊鼓點,氛圍隆重而莊嚴。并且,這裡獨特的“波斯龍鑲祭舞”,已經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配合“一帶一路”建設與鄉村振興,未來波斯村将利用傳承下來的波斯文化特色,恢複“波斯龍骧祭”、“榉樹閣”、“雙槐堂”等人文景觀,緻力打造一個彰顯異域文化的波斯文化風情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