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

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0 16:18:00

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作者:包存寬(複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麗萍(上海電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新時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設的邏輯)1

生态文明建設創新制度

作者:包存寬(複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麗萍(上海電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由中央宣傳部、生态環境部組織編寫的《生态文明思想學習綱要》系統闡釋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内涵、實踐要求。生态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先進理念來引領,而且需要嚴密制度作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态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深刻認識和準确把握關于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生态的關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設,不僅要改革違背生态規律的相關制度和制度性因素,規制不符合生态規律的經濟行為,還應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生态保護相關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良法善治、剛柔相濟,形成協同推進生态文明制度建設的合力,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效防範生态環境風險”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治理效能,樹立中國生态環境治理的制度自信。

一、制度建設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生态關系的關鍵

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防止破壞自然并可能由此帶來的對人類自身的傷害。生态文明是人類在工業文明時代面臨生态危機後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的反思,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鍵在于人。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人類自身行為尤其是人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管控與約束、規制與調整,把經濟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生态能夠承載的限度内,給自然生态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其次是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的生動闡述,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生态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态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是新時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基本遵循。

最後是資源、環境與生态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生産與生活需要消耗資源。資源環境生态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一方面,資源的開采、加工、使用等在相當程度上意味着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另一方面,環境容量與生态承載力、生态産品與生态功能本身也是資源,環境污染與生态破壞也是資源的損耗。在資源環境生态三者關系中,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态環境的首要之策,是破解三者惡性循環的“牛鼻子”。生态環境作為舒适性的提供者并擔當着教育和精神價值的角色,正是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也是優美環境的重要體現或主要功能,而且随着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人們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要愈加強烈。綠色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既可節約資源,也有利于環境保護、避免生态破壞。

二、以良法善治形成協同治理的制度優勢

制度體制機制創新不僅是生态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而且會使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堅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要以改善生态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生态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設,提升資源環境生态保護相關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良法善治形成協同治理的制度優勢。

首先是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我國生态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多次強調“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态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建章立制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統性,使各項制度相互銜接、系統配套,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具體、實在管用。制度建設應面向資源環境生态三大問題,涵蓋政府、企業、社會三大主體,覆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三個環節,包括制度創制、體制改革與機制完善等方面。另一方面,法律是底線,環保違法的本質是沒有了底線。在環保違法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不可能實現環境質量的真正改善。要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保證黨中央關于生态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其次,制度、體制與機制良性互動以形成持續推進環境質量改善的長效機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設應包括制度創制、體制改革與機制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設與制度體系的完善,應反映政府、企業、社會對生态文明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即包括強制性也包括引導性制度,既包括正式形式也包括非正式形式制度,既包括根本性制度也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規章制度。生态文明的體制改革,涉及理順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尤其是政府的隸屬關系、管理權限劃分等。機制完善就是生态文明制度體系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之間和各級政府之間、政府各有關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内部組織和執行中的協作與協調,通過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内部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長效機制。

最後,生态文明制度建設是對資源環境生态問題及其引發的生态環境安全等問題的響應。生态文明應成為引導和約束政府、企業、社會三大主體的價值理念、行為準則。應以生态文明有效指導、規制社會經濟的制度及其變革,社會經濟發展制度對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要求的積極、有效、充分響應,環境治理制度對政府、企業、公衆等行為主體的協商、溝通,有效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協同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合力。

三、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彰顯生态環境治理的制度自信

資源環境生态問題能否有效解決或解決程度,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設成敗或成效、績效的标志。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設,一方面,應以影響群衆健康的突出問題、人民群衆強烈的環境關切與訴求、制約中國發展的資源環境生态的短闆、亟須應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為着力點,體現在資源環境生态問題的治本有道、治标有效;另一方面,以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标,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制定制度貴在管用,而管用就是要解決問題。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治本有道、治标有效: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設不是僅僅着眼于解決具體的資源環境生态問題,更應立足于解決導緻資源環境生态問題的長期得不到實質性有效解決的制度性、根源性、系統性因素上;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設的成果最終應體現在“天藍水清生态好”的生态與環境質量的改善上。治本有道是通過生态文明建設去抓環境保護的牛鼻子,而治标有效則應體現為“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體現為能夠滿足人民群衆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要。

要把生态文明的制度優勢轉變為生态環境治理的效能,以卓越的治理效能彰顯中國生态環境治理的制度自信。可以說,中國生态環境治理的制度自信,源自于中國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設和生态環境治理的實踐,體現在環境質量持續性、整體性和根本性改善,人民群衆向往美好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的不斷提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創人類生态文明新時代、引領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為全世界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本文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特别委托課題《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研究》(2021ZQH013)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 天津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