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馬上到了農曆的七月初七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七姐誕。是中國具有悠久文化傳承的傳統節日。
要說七夕節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以女子乞求賢惠、心靈手巧為主要内涵。到東漢時期,有了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之後,才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七夕節也是我國最具浪漫色調的傳統佳節,更被喻為“中國情人節”。
後來,随着發展,陸續形成了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傳統習俗。總體上表達的是男子忠誠,女子賢惠,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對愛的承諾。
有的學者認為,七夕節的本意就是未婚女子的節日。他們認為,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未婚男女在一起的可能性不大。到了七夕這一天,未婚女孩穿上漂亮的衣服,心向善良,舉頭望天,祈求上天賜給自己聰明賢惠、心靈手巧,還有精美的女紅,美好的姻緣。所以,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這種解釋還是蠻有道理的。
再就是七夕節這天,一群女孩湊在一起,穿針引線,制作精美食物,繪制漂亮圖案,還有舉辦各種活動,用以展示各自的才藝和手工技藝,所以,又叫“七姐誕”。
由此來看,乞巧節、女兒節、七姐誕都與男子無關。隻是到了後來,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且據說這個故事的發生時間正好在七夕節這一天,所以,也就又賦予了七夕節更多的文化内涵。
之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又把七夕節稱作“情人節”,這可能就有點牽強了。從正規的含義來看,叫“愛情節”還是比較合乎常理的。
随着市場經濟發展,現在的傳統節日已經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所以七夕節也不例外,到了這天,現代的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沿襲情人節的做法,吃、喝、玩、樂,怎麼享受怎麼來,怎麼開心怎麼做。以适應當今社會發展潮流。
在過去,七夕節還是有很多習俗活動的,如今已經沒多少人去照做。但今天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從下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這些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孩子們的活動,與男孩子真的關系不大,隻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就是用一根線,一次性穿過7根針。看看,難度還是很大的,誰穿過去,說明誰的手巧。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就是夜晚将些瓜果皮等置于一木闆或其它處,晚上由喜蜘蛛織網,網織得越稠密越美觀,說明這個女孩越心靈手巧。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就是将花針(帶彩線的針)投入盛水容器内,觀察花針投下的影子,或粗或細,或長或短,以驗證女子的才氣。
4、蘭夜鬥巧:據說起源于漢朝宮廷的遊戲。就是做出很多稀奇古怪的形狀或物件,大的小的、醜的俊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等等,放置于房間的各個角落,把宮女的眼睛捂起來,讓他們在屋内摸索尋找。摸到好的,那就說明這個宮女聰明伶俐;如果摸到的是醜的,那就說明這個宮女笨手笨腳;以此類推。
好了,今天關于七夕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就介紹這麼多,實際上,七夕節的禮儀習俗還有很多,但有些與當時的封建迷信思想有關聯,有些現在幾乎已經接近消失,就不再多啰嗦了。
不知大家對此是否感興趣?歡迎一起探讨交流溝通,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