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1:17:33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1

□ 李恒昌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哎?

幾十幾道彎上,幾十幾隻船哎?

幾十幾隻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鐵道戰備舟橋處,坐落在黃河北岸。因戰而生,向河而生。自一九六四年成立以來,與“母親河”結下了不解之緣,演繹了一系列講不完的黃河故事。

戰冰淩

假如鋼筋水泥也有記憶的話,那麼,豐準鐵路黃河大橋應該最了解“舟橋人”對“母親河”那無比深厚的感情。

把時鐘撥回到1991年3月24日,上午10時左右。

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岔河口村。

黃河在豐準鐵路橋上遊約400米處拐了一個大彎,從起伏的丘陵中蜿蜒而出,然後與渾河彙合,自北向南如蛇形蜿蜒着朝山西省方向流去,開啟了黃河這篇恢宏樂章中最為激越驚險的部分——晉陝大峽谷的前奏。這個後來發現并被命名為岔河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地方,在經曆了無數次曆史風雲之後,又一次目睹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初春時分,寒風料峭,黃河已經解凍,日漸寬闊的水面上漂浮着尚未融化的浮冰。

豐準鐵路黃河大橋建設工地正熱火朝天——鐵道戰備舟橋處十多名職工正在河中拼組運輸船。下一步工作是利用運輸船把在岸上加工好的鋼圍堰運到橋墩處就位。機動舟司機劉華細、胡黃金在項目經理俞光印的指揮下,把泊在岸邊的浮箱推送就位,副處長廖宗斌站在正進行拼組的運輸船上,神情專注地指揮着工人們安裝連接闆。從岸上伸出的纜繩如強壯的手臂,緊緊地拽着還未完成拼組的運輸船。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時在拐彎處的上遊,鋪天蓋地的浮冰正如坦克兵團一樣,借着丘陵地形和彎曲河道的掩護悄然而來。巨大的危險,正在以每秒近2米的速度向他們逼近。

事後才知,這是上遊爆破開河後順流而下的碎冰。

正在聚精會神指揮拼組的廖宗斌,隻聽有人驚叫了一聲:“不好,有冰淩!”擡起頭,隻見上遊幾百米處,冰陣已露出猙獰的面目,氣勢洶洶地迅速逼來。其中前面的大冰塊有十來個平方,被周圍的小冰塊簇擁着,從彎曲的河道中迤逦而來,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廖宗斌知道,冰陣在幾分鐘的時間内就會沖到跟前,此時拆除運輸船并把浮箱拖到岸上已經來不及。他的頭腦飛速轉動着,一邊喊道:“大家趕快上岸!”一邊下意識裡對自己說:“這是一場遭遇戰,要保持鎮定,保持清醒。”廖宗斌1963年參軍入伍,1964年舟橋團成立時從鐵道兵二師調入,是建團元老,部隊時期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是名副其實的老兵。

大家上了機動舟,看到廖宗斌還站在浮箱上,急忙喊道:“廖副處長,快上舟。”隻見廖宗斌揮了揮手,對機動舟司機劉華細說:“你先把他們送走,我在浮箱上,不能讓器材沖走。”就在劉華細把職工送上岸想再次返回的時候,冰陣已經轟然殺到,在巨大沖力的作用下,直徑2厘米的纜繩被生生剪斷。還沒有完全拼好的運輸船頓時如離開父母懷抱的孩子,無依無靠,被冰淩裹挾着,浮萍一樣順河漂流起來。

廖宗斌一個人,赤手空拳站在運輸船上。

岸上有附近的村民,他們目睹過無數次黃河冰淩,知道其中的危險,扯起嗓子向廖宗斌喊:“快跳河,船上太危險!”廖宗斌好像沒有聽到,回頭看到運輸船上有一支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木槳,他拿起木槳,奮力撐着不斷湧來的冰塊,盡量使運輸船不受撞擊。

看到廖宗斌被困在冰淩中,俞廣印焦急萬分,大聲喊:“廖副處長,快跳河!”隻聽見廖宗斌大聲回了一句:“我在,器材就在!”

“今天看來,這句台詞式的回答顯然已經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安全生産理念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甯肯失去生命也要保護國家财産,是那個時代價值觀念的真實體現。即使如此,在面臨生命危險時,能毅然地選擇保護國家财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俞光印每談起這件事,總是不無感歎。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2

當岸上村民喊着讓廖宗斌跳船時,他的腦子裡,早算了一筆賬:跳河,自己水性好,河水又不深,遊到岸上沒問題,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浮箱就完全任由冰淩摧殘,上百萬的國家财産必定遭受滅頂之災,而且要重新從山東齊河調撥器材,造成建橋工期延誤,這對于争分奪秒的工程進度來說,更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想到這些,他拿着那支木槳,像戰士握緊了槍一樣,時刻準備迎接來犯之敵。他是一個老“舟橋人”,和黃河打了半輩子交道,他相信自己利用豐富的經驗,能夠保護好這些器材設備,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此時被冰淩圍困的,除了廖宗斌,還有機動舟司機胡黃金。他本來想駕駛機動舟來接應被困在運輸船上的廖宗斌,結果也被困在冰陣裡。此時的機動舟被冰塊包圍着,已毫無機動可言。胡黃金幾次試圖發動機動舟,向運輸船靠攏,都沒有成功。看到廖宗斌沒有跳水逃生,他也打消了棄舟的念頭,與廖宗斌前後相跟,開始了極其危險的黃河漂流。

趕來救援的人,愛莫能助,隻能在岸上跟着運輸船跑。

運輸船被冰淩挾持着,順着彎曲的河道漂流而下。廖宗斌站在船上,保持着高度的警覺,一旦發現大的冰塊靠近,就趕忙用木槳撐開。同時,尋找機會,設法向岸上靠近。他用盡所有的氣力,與冰淩纏鬥着,想找到一個突破口,但一直沒有成功。此時,天已中午,他感到身體又累又餓,注意力開始分散,還有些口渴,就俯身用手捧起了河水,一仰脖倒進了嘴裡。冰涼的河水一入肚,激得他打了一個冷戰,但忽然感覺身上增添了一股力量。

同事和聞訊而來的村民,在岸上跟着跑,他們在想法營救廖宗斌和胡黃金,這其中包括項目經理俞光印。

“我們在岸上,跟着浮箱跑。隻見大大小小、層層疊疊的冰塊,挾持着浮箱往下遊走,不知什麼時候就可能發生意外,擔心廖副處長遭遇不測。當時,真是感到害怕。同時,也由衷地欽佩廖副處長鎮定自若的風度,為了保護國家器材敢于橫刀立馬的豪氣。那個年代,通信條件可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派人通過甲方工地的電話,把情況向處領導進行了彙報。據說,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領導接到舟橋處的緊急報告後,已經在考慮租用直升機進行救援。當時,用十萬火急來形容我們的心情真是一點也不為過。現在想起來,曆曆在目,就像發生在昨天的事情。”回憶起二十八年前的情景,俞光印猶然激動不已。

廖宗斌的運輸船和胡黃金的機動舟前後相跟着,漂流得越來越遠,岸上的人也越來越提心吊膽。因為他們知道,更大的危險正在逼近。

運輸船已經過了蒙晉陝三省交界的老牛灣,到了水流相對和緩的小牛灣。過了小牛灣,就是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九曲黃河上落差最大水流最為湍急河道最為曲折的一段,其束口處,就是令無數遊人驚歎的壺口瀑布。熟悉黃河的人都知道,如果廖宗斌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那麼下遊就是一去不返的鬼門關。

廖宗斌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他抖擻起精神,一面躲避着冰塊的撞擊,一面尋找着冰陣的縫隙,努力使船靠岸。也許是一路狂奔的冰淩此時有些力乏,在拐彎時終于露出了破綻。廖宗斌看準機會,用力撐起了木槳,利用一塊大冰的反彈力和水流方向,順勢向岸邊靠去。岸上的人們迅速抛出了繩子,拉住了運輸船,大家七手八腳,把運輸船拖上了岸。

下午2時30分,廖宗斌和器材回到了岸上。已感疲倦的他,看了看完好無損的器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此地,距晉陝大峽谷的入口處,不過數華裡,已擡眼可望。

這時,有人告訴廖宗斌,他在黃河上的生死漂流曆時近5個小時,行程50餘公裡。

就在廖宗斌上岸不久,緊随而來的胡黃金駕着機動舟也想靠近河岸,卻被冰淩阻隔。在熱心的當地漁民駕着木船接應下,機動舟才靠了岸。一上岸,在機動舟上呆了大半天的他又冷又餓,昏迷了過去。

多少年後,廖宗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并沒有為自己當時所面臨的危險感到後怕,更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略帶沉思地說:“在黃河上遊施工,如何防淩防汛,是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他的話不假,2014年,鐵道戰備舟橋處在内蒙古烏海、銀川兵溝黃河大橋施工時,又遭遇了棧橋被冰淩和洪水沖斷的險情。參與施工的幹部職工們,為了保證工期,為了保護器材,同樣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

調水調沙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詩人李白上千年前描述的黃河盛景,于2004年6月19日再次呈現。這一人工調控的天上之水,氣勢磅礴,宏偉壯觀——這就是我國第三次黃河調水調沙試驗。

這場世界水利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工擾動試驗旨在通過調控水庫洩水,把淤積在黃河河道和水庫中的泥沙盡量多地送入大海,沖刷河床,緩解泥沙的淤積,讓地上懸河不再擡高。

這天上午9時,小浪底水利樞紐多個閘門依次開啟,幾股巨流從排沙洞中噴湧而出,昂首沖向天空。噴湧而出的激流翻滾、咆哮、撞擊、交織着,在天空中聚成一座水山,随即又倒塌在近百米外的消力池中,化作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下遊的千裡懸河奔騰而去。

在下遊1000多公裡的黃河上,近百艘擾沙船一起擾動河道,攪起河底滾滾黃沙,随着洪流奔騰向海。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3

這是人類治黃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試驗。黃河防總借助黃河幹流水庫防洪預洩“洪水”,通過對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三座水庫的聯合調度,利用“人造洪峰”沖刷下遊河道,達到沖沙入海的目的。在人類治黃史上,此次試驗的時空跨度最大、技術難度最高,具有空前的挑戰性。人工擾沙、人工塑造異重流手段的運用都是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創新。所得到的試驗數據,将為黃河泥沙治理提供珍貴的資料。

黃河水利委員會是這次調水調沙的中樞,一切号令從這裡發出,一切過程也通過監控系統在這裡掌握。小浪底放水沖沙的現場和山東梁山段人工擾沙現場則是調水調沙最關鍵、最有特色的地點。

負責山東梁山段人工擾沙試驗的正是鐵道戰備舟橋處。

“時間緊、任務重、風險高!”這是當年參加人工擾沙試驗的浮橋段段長湯金亭的感觸。他說,這個項目是山東黃河東平湖管理局委托德州黃河河務局力邀鐵道戰備舟橋處參加的。因為時間緊(試驗過程是25天),風險高,又是水利部的重點試驗項目,許多水上施工單位都不敢接。

作為國家交通領域一支重要專業保障力量,鐵道戰備舟橋處果斷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并交給浮橋段組織實施。

“我記得2004年6月6日,我們接到了要參加黃河人工擾沙試驗的通知,要求我們在山東梁山從朱丁莊開始的10公裡的黃河上,設置15個人工擾沙平台,必須在6月19日前具備試驗條件。我們接到任務後,召開了緊急工作會議,明确工作分工。我負責人員的調配和組織,總工劉靜負責人工擾沙船的拼組設計,隊長方建良負責車輛租用和器材設備的調遣。6月8日,我帶着60餘人進駐東平湖石窪進湖閘。9日,8艘機動舟和所有器材設備全部運抵現場并連續下水安裝。最難的就是擾沙平台的安裝、錨碇和移動問題。”對十多年前的那場試驗,湯金亭仍然記憶猶新。

面對困難和壓力,湯金亭帶領段領導班子成員認真分析情況,研究對策,連夜召開職工大會,跟大家強調這次任務的重要性和對國家治理黃河的重大戰略意義,激發大家的幹勁和工作激情。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4

他們帶領職工,每天早上5點起床,6點準時到達現場施工,中午不休息,晚上幹到8點,每天工作達14個小時,午飯和晚飯從沒有按點吃過。超長的工作時間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幹部職工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試驗的風險性極高。人工制造的“洪峰”,讓平時流量僅為300立方米/秒的黃河很快就達到了3000立方米/秒。據劉靜介紹,鐵路舟橋器材設計的适應環境一般為流速不大于4米/秒,風力不大于6級,浪高不大于1米,尚無在流量大、流速快、水位高的黃河汛期條件下使用的先例,這次調水調沙人工擾動試驗對舟橋器材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劉靜帶領着技術團隊對現場不斷勘查,作了大量受力分析,對各種情況下的水阻力和風阻力作了翔實的計算,最後決定采用11個固定平台加4個移動平台的人工擾動模式。為了确保11個固定平台在高流速“洪峰”中的穩定性,他們采用了河岸兩邊埋設地籠岸錨,每個固定平台的四個角各施放一個300公斤的大抓力錨的錨碇方案。

6月18日,克服了重重困難,15個人工擾沙平台全部安裝到位,具備了試驗條件。

6月19日上午9時,試驗正式開始。10公裡的黃河上,15個人工擾沙工作平台同時擾動起來。在高壓泵的壓力作用下,黃河水底的泥沙被攪動起來,滾滾的黃沙随即被咆哮而來的“人工洪峰”沖向下遊,帶向大海。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5

人工擾沙試驗最大的挑戰,是惡劣的天氣和工作環境。

稍微有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每當汛期來臨,水上施工項目一般都會停止作業,山東境内黃河上的浮橋都會被拆除,以防被洪水沖垮、沖走。可是調水調沙人工擾動試驗,必須要在“汛期”和“洪峰”中進行。

面對萬馬奔騰般咆哮而來的黃河“洪峰”,再心驚膽戰,也要堅持完成每天的人工擾動作業。白天還好,畢竟人多膽氣壯。但是到了夜晚,聽着耳邊黃河的嘶吼,膽子再大的人也會心生怯意。

黃河上的蚊蟲特别多,“舟橋人”裸露的皮膚上都留下過蚊蟲叮咬的印記。

6月的山東,恰逢雨季。剛才還是豔陽高照,酷熱難耐,轉眼就烏雲滿天,暴風驟雨。黃河上的暴雨下得格外大,雨水扯天扯地,瓢潑一般,打得人眼睛都睜不開。

為了确保試驗的安全,晚上他們的工作船都靠岸停放,每個船上安排兩名職工看守。湯金亭、劉靜和方建良,輪流值班巡查。

人工造成的“洪峰”與真實的洪峰威力不相上下。說是靠岸停放的工作船,早被漫灘的黃河水推離了岸邊。湯金亭和劉靜經常光着腳,拿着手電,沿河岸尋找有燈光的地方,去船上看望堅守的職工,囑咐他們夜晚警醒,注意安全。

10公裡的範圍,15個工作面,他們每天都要走一遍。往往返回駐地時,天空已經露出魚肚白了。

在工程最緊張的時候,正值高考,有12名職工子女參加當年的高考。但是,為了不耽誤擾沙試驗,讓“母親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一個人請假回去陪考。

25天的人工擾沙試驗,将6000噸泥沙送入了大海,讓山東梁山段黃河下遊河床下降了14米。

應急搶險

2004年1月18日,農曆臘月二十七,還有三天就是除夕了,灰蒙蒙的天空中飄着雪花,零星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年的氣息越來越濃。

就在這天13時15分,一個電話打破了鐵道戰備舟橋處機關大樓昔日的平靜,值班室接到濟南鐵路局指示:濟南泺口黃河鐵路大橋第3孔第4節縱梁與橫梁連接角鋼開裂,共有豎直裂紋7處,裂紋最長達5.2厘米,嚴重危及行車安全,該橋已于1月18日12時20分被封鎖。現命令你處,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搶修,務必于1月19日淩晨4點,完成臨時支墩搶架任務。

2004年的春運大潮從1月7日就開始湧動了,由于這一年的元旦、春節間隔時間短,學生放假與民工返鄉時間重疊,春運期間鐵路運輸異常繁忙。在這個節骨眼上,這座每天承載着三十趟旅客列車的百年老橋出現險情,如果列車停運,意味着每天将有數萬人不能回家過年。

旅客急!鐵路部門急!舟橋處的幹部職工更急!他們恨不能插翅飛到那個離駐地三十公裡的大橋上,以最快速度排除險情,保證列車恢複通行。

13時20分,時任處長張林安、處黨委書記趙業亭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按照分工,兵分兩路:一路摸清險情,察看現場,制訂搶險加固方案,由張林安、趙業亭負責;另一路由副處長李慶利負責,迅速調度人員、器材設備、運輸車輛,做好人員運送和器材設備裝車,務必在指定時間到達搶險現場。

夜幕降臨的時候,40名身着迷彩服的應急保障隊員,攜帶着裝載好的搶修器材,從駐地趕到了搶修現場。當吊機和運送器材的貨車正準備向預定位置開進時,突然被一片窪地攔住了。由于汛期洪水漫灘沖刷,整個河灘一分為二,中間形成上硬下軟的河灘濕地,車輛、機械設備根本無法進入搶拼墩位處,隻能停放在距離搶險現場一百多米的大壩邊。

時間像黃河的水靜靜地流淌。怎麼辦?幾十雙目光一齊望着處長、書記。趙業亭的話一字千鈞:“我們隻能背水一戰,人擡肩扛也要把器材運過去。一邊運輸一邊搶架,保證按時完成任務。”

兩套八三墩杆件,還有其他搶險器材、物資,共計60噸,全部要靠人工搬運至作業點。河床泥沙稀軟,腳一踩上去,直往下陷,更别說擡着重物從上面走了。當務之急是找來木闆,鋪墊一條臨時通道。浮橋段二隊隊長陳新年自告奮勇,帶着隊裡幾名職工,費盡周折買來了門闆,大家一擁而上,很快鋪就了一條通往大橋搶險現場的通道。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6

大夥兒幹起活來渾身冒汗,脫掉了軍大衣還嫌熱,有的索性穿着襯衣幹活。一百多根枕木很快運送到位,重達260多公斤的八三墩杆件被12名隊員奮力抓起、快速擡走,朱明福、劉華細、胡黃金、李慶福、陸漢天……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鐵道兵戰士,此時此刻仿佛化作了一個人,“那是真幹啊,沒有一個人偷懶!”負責現場拼組作業的技術總工劉靜頗有感觸地說。

在緊張有序的拼組中,臨時支墩不斷升高,再升高……

隆冬的黃河之濱,零下十幾度,作業現場離黃河水域僅30米,風從河面吹來,刮在臉上像刀片,手凍腫了,腳凍疼了,無一人顧及。已是晚上8點多了,浮橋段段長湯金亭這才想起,大夥兒還沒吃晚飯,他安排陳新年帶着司機和出納去附近買些吃的。

快過年了,生意人大多關門歇業了,他們在附近沒能找到一家店鋪,隻好驅車十幾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包子鋪,等他們興沖沖帶回來,冒着熱氣的包子已變成了一個個冰疙瘩。實在難以下咽,那就喝口水吧,連礦泉水也成了冰塊,放在懷裡焐一焐,拿出來,喝一小口水,啃一口凍包子,就這樣對付着吃過晚飯,已是夜裡十點了。

寒星瑟瑟地眨巴着眼睛,頭頂上那座不通火車的大橋顯得格外落寞。困意一點點襲來,這個時候,不知是誰帶頭唱起那首耳熟能詳的軍歌《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粗犷的聲音在寂靜的黃河灘上回蕩,大夥兒精神為之一振。

從1月18日18時30分至1月19日2時10分,在凜冽的寒風裡,隊員們連續奮戰7小時40分鐘,提前近2小時完成了搶險任務。1月19日淩晨3時15分,中斷行車近15個小時的濟南泺口黃河鐵路大橋宣告通車。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一列從杭州開往齊齊哈爾的綠皮火車緩緩駛上濟南泺口黃河鐵路大橋——經過這座大橋的旅客們不會知道,有一支隊伍在這座大橋下整整奮戰了一夜。

連續救人

2021年8月3日15時,單位職工蔣國軍正和同事一起,在山東東明黃河大橋上進行施工作業,突然聽到“撲通”一聲。他轉頭一看,湍急、渾濁的河水中一個身影正一上一下地沉浮、掙紮。

蔣國軍心中一緊,趕緊拿起身邊的一個救生圈,向落水者抛了過去。但由于距離太遠,救生圈繩子不夠長,根本抛不到落水者的身旁。

此時,水的流速很大,除了可能被淹死,落水者還面臨被泥沙嗆到窒息、被急速的水流沖走的危險,情況十分危急。蔣國軍飛速跑到橋下,身子一躍跳入水中。他迎着急流使出全身的力氣遊向落水者,好不容易拉住了她。但是,落水者卻一心求死,她一邊掙紮着,一邊拍打着蔣國軍不肯上來,讓他不要救她。蔣國軍一方面把她抓緊,一方面做她的思想工作,讓她慢慢平靜下來。随後趕到的同事們一起過來幫忙,終于将落水者拉到了岸上。

聞訊趕來的輕生婦女家人到現場,抱着落水者大哭。當看到蔣國軍後,他們彎下腰,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還掏出一大把現金感謝蔣國軍,蔣國軍堅決謝絕了。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7

其實,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在黃河上救人了。這年4月27日,也是在這個地方,也是一個下午,不過,那一次首先發現落水者的是蔣國軍,救人的則是同事宋海軍。當時,宋海軍正在橋上巡視作業,遠處的蔣國軍高聲大喊:“有人跳河了!有人跳河了!”

宋海軍朝蔣國軍所指的方向一看,距離他大約400多米的橋墩下,水流湍急的河水中,有個人正在水裡掙紮。他吓了一跳,轉身拿起固定地點的救生圈,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在橋上跑去。一邊跑,一邊沖着遠處的蔣國軍喊:“再叫幾個人來幫忙!”蔣國軍立刻反應過來,一邊拿救生物品,一邊撥打急救電話。

宋海軍在橋上沿着落水者的漂流軌迹,将救生圈從臨時棧橋上準确地抛到了落水者身邊。出于本能,落水男子慌亂地抓住了救生圈。但在順水漂流過程中因受到施工管樁阻擋,他被水流沖到了靠近岸邊的淺灘位置。宋海軍跑到橋下,跑向落水者移動方向的岸邊。這時候,落水者由于體力不支,已經慢慢松開了抓住救生圈的雙手,情況十分危急。宋海軍摘下安全帽,帶上繩子拼命遊向落水者。他知道每慢一秒落水者的生命就危險一分,為了救人,他必須拼命。一番奮力拼搏,終于迎着滾滾急流遊到了河的中央,當他抓住落水者時,對方已經沒有了知覺,任憑怎麼喊叫都無動于衷。宋海軍隻能用準備好的繩子将他拴住,沖破水流使勁往岸上拉。趕來幫忙的蔣國軍和同事們一起動手,齊心合力将其拉到了岸邊。此時民警和醫護人員趕到了現場,立即展開搶救,落水男子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8

“舟橋人”黃河“二連救”深深感動了當地群衆,他們紛紛稱贊他們是一支仁義之師。其實,他們在黃河上救人的故事,還能追溯至更早。2018年9月18日傍晚,勞累了一天的單位職工、河津項目部班長段長江與同事們正在駐地附近的黃河大堤上散步乘涼。這時,突然聽到喊聲:“有人跳黃河了,快救人啊!”段長江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穿紅衣的女孩從黃河大堤1号導流壩附近下水,已經走到離岸邊200多米了,而且還在繼續向河中走去。

情況萬分危急!段長江一邊讓同事郭西華趕緊回宿舍取救生衣,一邊飛速跑下堤壩,高喊提醒女孩趕快回來。跑到河邊,段長江奮不顧身跳入水中,以最快速度向女孩遊過去。由于水流很急,水下暗流遷回旋轉,女孩兩次被淹沒水中,又兩次掙紮着浮出水面。段長江經過幾次努力,終于雙手托起女孩,向淺水區遊去。

由于短時間内體力消耗過度,已年過半百的段長江感到身體不支,幸好此時同事們快速趕來,大家一起将女孩營救上岸。

經了解,女孩今年16歲,是一名初二學生,由于受到老師批評,一時想不開跳了黃河,幸虧段長江與工友們及時相救。事後,女孩的家人專程來到河津項目部,向他們表示感謝。段長江謝絕了女孩家人的酬謝和媒體的采訪,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繼續埋頭工作。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個故事能夠展現一個群體的風采。天空喧響,大雁飛翔,我們仿佛看到,越來越多的“舟橋人”,尤其是年輕人正在茁壯成長,他們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隻争朝夕,不負韶華,繼續奮戰在偉大的“母親河”上!

古代民間故事的作文500字左右(報告文學舟橋人)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