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首詩,幾乎所有上過學的人都讀過,但是很少有人能讀對。
這首詩就是白居易的《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時我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語文老師這麼給我們解釋的:你們看看,那個野草的生命力是多麼的強大呀,就連野火都燒不盡,等到春天一來,它又長出了嫩芽。
其實老師們都講錯了,有些老師甚至這樣解釋:你看,這就是人民的大無畏精神。
呵呵!
白居易今天還活着,一定會氣死的。
我們的小學課文裡面,這首詩的題目叫《草》,這是我們的編委自行加上去的,白居易最早給這首詩寫得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别》。
這首詩本來講的是送别,“賦得”這兩個字在中國古代的意思是:試卷中有一個作文題目,考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加上兩個字“賦得”,表示是我在寫一首送别詩,但是我沒有朋友送别。
夫子廟模拟古人科舉
更荒誕的是,這首詩本來有八句,小學課本上隻寫了四句。所以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總感覺這首詩在講野草的生命力很頑強、生生不息。還有人民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都是對古典詩歌的不尊重,他歪解了我們的詩,如果白居易今天還活着的話,一定會找我們小學教材的編委算賬的。
《賦得古原草送别》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重讀這首詩,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前面講野草,春天長出來了,野火燒掉之後,來年的春天又長出來了。那麼它和送别到底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白居易在表達這樣一個意思:你看看那個野草,今年枯萎了,被燒死了,明年還會長出來,但是我今天要送别的這個人呢,他今年離開我了,并不意味着明年又會回來,有可能一去不複返。野草年年都可以看到,但是朋友卻不會一直看到,這才是表達了他的哀傷。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白居易的《草》,我覺得非常遺憾。這首詩我們從小耳濡目染,人人都能背誦,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并沒有真正理解它。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黑頭發、黃皮膚、黑眼睛,這是我們生理特征上的中國人,我們隻是一個具有這樣共同特征的中國人。但是真正的中國人是一個具有文化特征的人,我們有中國人的思維,有中國人的審美,有中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有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是一個中國人。
所以說,我們接觸古典詩詞,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一個對接,讓我們變成一個真正的中國。
白居易故居
《詩詞大會》那個節目很火,帶起了一股詩詞浪潮,有些詩詞甚至被改編成流行歌曲,大家都熱衷于去演繹,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它背後的故事。
有人覺得,古代詩詞無法走進我們的現代生活,多學無用。
其實很多人在日常說話的過程中,是不會穿插幾句詩詞的,因為那樣很另類。所以詩歌能不能走進我們的生活,其實還在于我們自己;
假定我們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點點詩意的味道,那詩歌也絕對不會走進你的生活。
假定我們自己的心裡面有一顆童心,有一份童趣,有一份天真,我想即便是你不讀詩,你也是個詩人。
我一直有個觀點,不是說所有寫詩的人都能夠稱之為詩人,有些人不寫詩,他也能夠成為詩人。當你内心的頻率和詩意的生活能對接的時候,你即便是一輩子沒有寫過一首詩,你本身所身處的這種狀态,就是一個詩意的生活。
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裡面,要讓每一個人去寫詩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今天的語境發生了變化,再讓我們走進詩歌裡面,不管詩歌的新韻,這是以前寫詩用的是古韻,我們普通話的押韻和平水韻,它都有很大區别。
讓我們現代人去寫詩,太為難了。
在今天的現代生活裡面,我們每一個人隻需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心靈打開就能接觸到世界的美好,這本身就是一個詩意的存在。
寫詩隻是個形式,不必強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