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西水庫漁民

廣西水庫漁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9:12:09

對密雲水庫的漁民來說,打魚并不是唯一的工作。

從1997年起,每年9月25日至次年3月31日,是密雲水庫開漁期。當漁民走下船,有人轉身變成了水面保潔員、保水網格員,也有人開辦民俗旅遊做農家樂,提升産業附加值。

二十大代表、北京市密雲區委書記餘衛國表示:“密雲區積極發揮好山好水優勢,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我們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設好美麗的‘首都後花園’和天然大氧吧,以護水保水實現生态惠民,為首都生态環境改善作出貢獻,以實際行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1

10月8日,密雲水庫,趙全利在碼頭上抱着一條剛剛收獲的水庫魚。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2

9月14日,趙全利在水庫邊撿垃圾。漁民之外,他也是一名水庫的保潔員。

打魚保水并進

明年就要60歲的陳光滿,是密雲水庫第一代“漁王”。大概20年前,陳光滿捕撈了一條重56斤的黃鯉魚,魚成了“魚王”,人成了“漁王”。

“其實人和魚一樣,遇見了是緣分。”這天下午,陳光滿把船停在一處水灣裡,坐在船頭整理漁網。不起大風的時候,他習慣将下網時間定在淩晨三點,次日七點過來起網。

按照相關規定,密雲水庫的漁民不能超過60歲。陳光滿幾年前就給自己找好了退休後的活兒——和村裡一些閑不住的老人一樣,包片地種闆栗。他說,今年闆栗價錢還不錯,收入會比去年可觀。可陳光滿總覺得,種樹沒有打魚有意思。

據官方數據顯示,密雲區30萬畝闆栗主要種植在水庫環湖東、西、北岸的十餘個鎮,種植面積和産量占全市近50%。

陳光滿知道,樹木能涵養水源、淨化地表徑流,種闆栗也能間接保水,“打魚和種樹還有個共同處,都比較自由,不受拘束”。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3

10月10日,陳光滿躺在自己的漁船上。當日北京大風藍色預警,他在等待着出船打魚的好時機。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4

9月14日,陳光滿站在自家的栗子樹下。正值栗子豐收,他需要趕在捕魚季開始前完成采摘。

10月11日下午,一艘靠岸的船上,祝西軍正與漁民聊天。風太大,他們不打算出船。看着清淩淩的水面,46歲的祝西軍一臉輕松。不打魚的時候,他是水面保潔員,保持水庫幹淨是他的職責之一。

保潔船是一艘藍色大船。祝西軍介紹,如果水上漂浮物比較密集,保潔船會啟動自動打撈功能,讓漂浮物随着履帶傳送上船,集中至集納區域,然後由工作人員統一處理。如果漂浮物比較分散或體積過大,保潔員會劃着船手動打撈。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5

10月10日,祝西軍站在自己的漁船上,等待大風過去出海捕魚。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6

9月15日,祝西軍在水庫從事保潔工作。禁漁期,他是一名水面保潔員。

64歲的張建華已經十多年不打魚了。現在的他是一名保水網格員,每月有一半時間是在跟同事巡視庫區附近環境中度過的。他們不僅要保障環境衛生,還要在禁漁期間勸阻制止偷釣偷捕等涉水違法行為。“密雲人都知道一句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密雲水庫。我年輕的時候,從水庫裡獲取了财富,現在做網格員,也是回饋水庫了。”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7

9月15日,張建華手持自己1994年的捕魚證。年過60的他已經不能再進水庫捕魚,但依然保留着當年的捕魚證。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8

9月14日,張建華站在密雲水庫首都水源保護區外值勤。如今的他是一名保水網格員。

農家緻富有方

荞麥峪村背靠密雲水庫,因曾在後山種植荞麥得名。村子有條北京著名的魚街,有數十家做醬炖魚、鍋煲魚的餐館。每年9月下旬,密雲區會舉辦魚王美食文化節,從各地慕名而來吃魚的客人會把魚街停車場占滿。

2013年,45歲的萬明芝在村裡開起了農家樂。20歲在鎮上飯館打工時,飯館師傅最拿手的就是利用各種烹饪方法做出各種魚菜,她就邊打雜邊跟着學。

丈夫出船打魚,妻子在家賣魚。每年捕魚季,萬明芝和丈夫郝加銀便圍繞水庫魚結成搭檔。捕魚30年,郝加銀是遠近知名的捕魚高手,有時在水上待一宿,就能拉回滿艙水庫魚,其中的一些就交給萬明芝做給客人嘗鮮。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9

9月14日,荞麥峪村,漁民郝加銀走過自家農家樂門前。他們家特意将魚畫在門前的牆面。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10

9月14日,漁民郝加銀在自家農家樂。

荞麥峪民俗旅遊合作社主管李淑芝介紹,荞麥峪村現有49戶民俗戶。大概十年前,鎮政府倡導各村發展民俗旅遊,“一村一品”,每個村主打一種特色美食。荞麥峪村自然選擇“荞麥宴”,選擇的另一原因是,水庫魚不是四季皆有。村民很快學會了不同的荞麥面點做法,吸引遊客就餐、住宿。

許多嘗過荞麥宴的回頭客,會專門選擇在捕魚季來村裡吃魚。村裡攤位上,大小不等的水庫魚擺在塑料紙上,讓客人挑選;一些民俗戶裡,有魚形竹器、魚形木雕、魚形玻璃雕刻,供客人觀賞。

2017年,萬明芝花了三千塊錢請一個大學美術生在自家牆上畫了九條彩魚,不打魚的時候,就看看畫。58歲的郝加銀今年仍在堅持出船。“别瞧打魚辛苦,其實好玩着呢!人在船上漂着,隻能聽到水流嘩嘩響,一有魚的動靜,就下網、起網,不管撈多撈少,我都高興。”

家鄉如此多嬌

餘晖灑在水面,船槳劃過粼粼波光,泛起漣漪。楊曉華劃着船槳,看着正準備撒網的兒子。58歲的趕河廠村人楊曉華是密雲少有的女性漁民。今年開漁首日,母子倆打了2400多斤魚。

楊曉華高興的事不止于此,個人短視頻賬号粉絲的增長同樣令她興奮。“我就是個‘業餘博主’,随手拍着玩的,人家願意看就看。”面對大家關于短視頻的誇獎,楊曉華會有些不好意思。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11

10月10日,楊曉華劃船前往密雲水庫,準備下網捕魚。

廣西水庫漁民(水庫漁民的雙重身份)12

9月15日,楊曉華站在自己的漁船上拍攝視頻。距離開漁期還有十天,她已經開始研究拍攝短視頻,介紹密雲水庫,講述漁民故事。

“你們家鄉的水真清啊”“你們這裡的魚,好大啊”……看着很多陌生人在短視頻下的留言,楊曉華很高興,“我就想把密雲水庫的點點滴滴拍下來,讓外面人知道我的家鄉多美,同時也讓家鄉人更加珍視家鄉的環境”。

拍短視頻的漁民大多是中青年。在“密雲水庫”或“漁民”的後面,再綴上自己的名字,就是他們中很多人的網名。

在網友對水庫環境的聲聲稱贊中,這些漁民意識到,原來從小生活的家鄉是那麼漂亮,站在船上看風景也是一種驕傲。

記者 王子誠 攝影報道

記者 趙利新 文字報道

編輯 劉晶 張湘涓

校對 楊許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