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建立的曆史溯源
公元476年~1453年,這段長達千年的時間,西方稱其為“黑暗的中世紀”。現代大學的建立,正是在這黑暗中掙紮出來的結果。
(1)教會大學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是由王權和教權構成的“二元化”體制,初期由教會把控着社會,國王也是由教皇“代表上帝的權利”來任命。為了更好地管理世俗社會,教會需要培養大量的教士。教會是唯一設有學校的地方,學生主要是教會人士,在教會學校裡學習“七藝”:文法、修辭、邏輯、幾何、數學、天文和音樂。教會在大學裡把屬于基礎教育的文科課程注入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以此産生對所有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世俗大學
随着手工業、農業、商品經濟和商品貿易的發展,歐洲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城市繁榮,經濟的穩定發展需要穩定的專業人才供給,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不斷增加。歐洲的世俗大學教育,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應運而生的。
最早在意大利,接着在西歐等其他城市相繼出現了一批不受教會控制的城市學校。這些城市學校是中世紀大學的先驅。歐洲各個分封國王紛紛資助建立自己的大學,期望他們的大學能在智力和人才方面有效地幫助他們建立和鞏固管理制度和行政體制。
(3)世俗大學的課程
歐洲中世紀大學主要分為文、法、醫、神四個學院,每所大學的課程設置不盡相同。文科課程主要是“七門自由藝術”,簡稱“七藝”,包括“三藝”(文法、修辭和邏輯)和“四藝”(音樂、算數、幾何和天文)。12世紀阿拉伯文化傳入并影響歐洲文化,七藝的内容才得以充實,大學教學内容才逐漸加多加深。
巴黎大學(Universite Paris),公元1150年開始建立的天主教修士大學
2、從傳輸教義到傳承知識
14世紀開始的文藝複興,歐洲的大學沖破了經院主義神學的壁壘,将人文主義納入了授課内容,并為大學引入自然科學、确立科學研究的職能創造了條件。始于1517年的宗教改革,導緻了基督教的分裂和新教的産生,引發了一場西歐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同時也帶來了成批新教大學的創辦。
在長達150年的新教與天主教紛争中,新教教會大學、天主教教會大學、世俗大學相互争奪利益,無休止的宗教高壓或迫害使學者們噤若寒蟬。這一時期每一教派的大學都是不容“異端”的,宗教法庭、禁書目錄、書籍檢查制度等嚴厲的宗教管制壓力下,又萌生了追求“學術自由”的種子。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大學從神學和古典學科轉向了科學,從教會操縱的機構轉向了世俗化的機構。與此同時,大學的職能也開始由傳授知識向科學研究的方向轉化,自然科學、醫學、化學成為大學的課程。大學甚至建立科學實驗室、天文台、解剖示範室、植物園、博物館和大學醫院等等。
(未完待續)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
——轉載或引用文章的觀點請标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