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符号學論網絡表情符号
與對象的關系
[摘要]
網絡表情符号是當今網絡文化的微縮體現,理解表情符号就是理解網絡文化。而要理解網絡表情,首先需要理解網絡表情符号和被表達内容之間的關系,即網絡表情符号(再現體)和對象之間的聯結方式。現有研究從網絡表情的發展脈絡出發,從能指層面上處理網絡表情的形态變化,這種方式未能觸及表情符号和對象之間的關聯。本文首先界定了網絡表情的定義,并回顧了網絡表情符号能指分類,然後從皮爾斯三分法分析網絡表情符号和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了網絡表情符号聯結世界的三種方式。在處理了表情符号和對象之間關系後,指出了網絡表情解碼的全新途徑。
[關鍵詞]
網絡表情符号;能指分類;網絡文化
在各種複制技術異常發達的現代社會,圖像能給我們傳達更多、更便捷的信息。因此,網絡交流的空間不再局限于語言文字符号,一些直觀明了的圖像已然進入網絡交流範疇,“因為感性化的圖像相對于理性化的文字,顯然更能吻合大衆的接受水平”。基于對讀圖速度的要求,一些清晰表達情緒、能夠快速呈現的網絡表情符号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流行。
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網絡表情符号就成了其中首要一個問題。本文運用符号學理論,嘗試從文本層面對網絡表情符号做出基礎性分析與解釋。原因在于,符号學是一門研究意義的産生與傳達的學科,而網絡表情符号也是一種形式的意義産生與傳達。網絡表情符号研究既屬于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與傳播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相關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而使用文科的公分母——符号學理論對網絡表情符号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為當前學界擴展研究路徑,更對我們理解網絡表情符号提供新的思路,對理解網絡表情符号具有很大價值。下文主要從其概念、發展、分類及特點四個方面,尤其是分類問題,從符号與對象的關系角度入手,借助皮爾斯的符号三分法理論,從像似、指示、規約三個方面進行分類将網絡表情符号進行重新分類,試圖對網絡表情符号實現進一步理解。
一、網絡表情符号的純能指分類
網絡表情符号是指在網絡交流環境中,由文字或圖形等組成,用來模拟與替代個體面部表情、眼神及身體表達,用以表達情緒與意義的雙渠道表意符号。要理解這個定義,需要從兩個層次來進行。首先,網絡表情是一種符号,是在網絡交流環境中出現與使用的。它的組成主要由文字或圖形等符号。這是該定義的第一層次,主要說明網絡表情符号的場景與構成,與其他場景中出現的表情符号區别開來。其次,網絡表情符号的用途在于表達情緒與意義,替代與模拟真實存在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網絡交流由于缺乏面對面交流的語氣、語調、表情、神态等信息,迫切需要表情符号來解釋與補充。這是第二層關于其意義與用途的解釋,是網絡表情符号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的研究對象即是這些用以表達情緒與意義的網絡表情符号。網絡表情符号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不斷分化出各種形式,但隻要其意義與用途與上述定義一緻,就都在本文的研究範圍内。
先讨論網絡表情符号的産生、發展與演變。表情符号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地點位于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1982年9月19日上午11時44分,為了避免大家在BBS上的誤解,讓網友們愉快地聊天,該學校教師法爾曼(Scott Fahlman)首次打出了微笑符号“ :-)”,并建議用“:-)”表示笑話,用“:-(”表示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由該符号可以看出,當時的表情符号主要由鍵盤上的符号構成,形式較為簡單直觀。這是目前為止關于網絡表情符号産生的一個重要事件,在網絡表情符号産生與發展過程中的意義不容忽視。法爾曼也因此被稱作“笑臉之父”。
此後,這種形式的鍵盤表情經過了一系列發展與變形:如笑臉這一情緒的符号,“:-)”和“:-D”就在情緒的強烈程度表現出差異;又如鍵盤表情的方向也發生變化,将橫版“:-)”變成了“^-^””,融入了更多鍵盤符号元素,逐漸開始呈現新的面貌,受到廣泛的歡迎。總的來說,鍵盤表情主要通過鍵盤上有限的符号組合,高度抽象化的面部,眼睛、鼻子、嘴巴等主要呈現的面部器官,簡單直觀地表現與傳達情緒。
1995年,日本出現了最早的“繪文字”((emoji),這是一種形象化了的表情符号。Emoji來自日語詞彙“繪文字”,假名為“えもじ”,其中“E”代表圖像,“moji”代表字母。設計師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 創 作“emoji”的 原因是,希望擁有像“emoji”表情符号之類的東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讓人在打字時,做到如同面對面的交流。繪文字出現後,日本許多運營商開始在第一版繪文字(emoji)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意,打造獨立的編碼系統。比起鍵盤符号,繪文字最大的特點是加入了顔色與圖形, 使表情符号的表達擁有了更多的元素資源,為模拟表情與表達情緒增添了許多形象趣味。
蘋果公司在繪文字的推廣與使用過程中作用不容忽視,在其IOS2.2版本開始引入繪文字,并伴随相關系統的升級不斷進行繪文字庫擴展,依托其龐大的用戶群體推廣與普及了繪文字的使用,從IOS2.2 到IOS10. 3.1,蘋果共計儲存超過1803個繪文字表情符号。随着系統更新,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網絡貼圖表情的出現,則讓表情符号的來源更加開放、形式更加豐富、内容也更加貼近生活。貼圖表情最早是由 LINE(連我) 這款即時通訊軟件平台率先推出的,雖然LINE在2011 年 6月才在日本上線,但是其借助極具特色的貼圖表情大受好評,微信平台也在的影響下逐步上線貼圖表情。除由運營商發布的貼圖表情外,網友自發創作分享的貼圖表情也是當今網絡交流環境中值得注意的一種形式。
與鍵盤表情、繪文字相比,貼圖表情最大的特點在于個性化,任何形象都能夠作為表達情緒的符号載體, 通過文字創作與意義疊加,使每個使用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表情收藏。這些表情形象可以是喜歡的動漫人物、文體明星、網絡紅人,甚至身邊的親朋好友乃至自己的形象,都能夠制作成貼圖表情在網絡交流中分享傳播。此外,貼圖表情也不局限于靜态呈現,還能夠動态展示,不論神态、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能夠逼真呈現,有效提升了網絡交流的現場感與逼真性。
經過對網絡表情符号發展曆程的梳理,我們大緻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簡單來說,網絡表情符号的發展經曆了從鍵盤符号、面部表情符号、加入肢體的符号、卡通性格符号、網友創作的表情符号等各種形式的演變,在形式上從抽象到具象,從靜态到動态,從單一到多元,經曆了不斷更新的發展過程。這種演變過程也是純能指角度的分類過程,隻考慮形式變化這一個維度,在發展演變中自動形成分類。這種變化的過程不隻是技術的驅動,更加折射出了網絡人際傳播中傳播方式的改變。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幾種形式的表情符号出現呈現曆時性,但是其中并不存在絕對的替代關系,最初的鍵盤符号表情仍會出現在具體的網絡交流中,而繪文字雖然在貼圖表情出現與傳播中受到沖擊, 也并沒有被貼圖表情所替代。
二、網絡表情符号與對象聯結的三種方式
回顧文獻,網絡表情符号的分類探讨較為複雜,一般讨論較為充分的文獻大都考慮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如葉箐在《論壇中網絡表情符号應用的理論闡釋——新浪雜談案例研究》論文中提出從輸入方式、表達方式與情緒表達三個向度進行分類,在此三類型下将每一個維度分别分為二至三個小類;與此類似,王玉在《網絡表情符号及其建構的文化認同現象研究》 中對網絡表情符号進行了三個維度的分類,從組成元素分為由符号組成、由圖像組成與由文字組成三類,從創作者分為商業團體創作與網民自己創作兩類,從體征分為拟人态勢表情與象征意義表情兩類。這樣的分類較為全面,幾乎囊括了現下所有的網絡表情符号,但幾乎都是從純能指的角度進行的分類,并未深入内部讨論分類的理據性;從皮爾斯符号分類角度對網絡表情符号進行分類的研究更是少見,這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分類在符号學角度即為分節,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分節必有意義,沒有符号加以分節的世界不稱其為世界。相關文獻中有基于各個角度的分類,并且基于不同維度給出了更加開闊的分類思路。但基于皮爾斯觀點的像似、指示、規約三方面進行分類的很少,甚至尚未發現。所以網絡表情符号的符号學分類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确與讨論。
(一)皮爾斯符号三分法
與索緒爾不同,在皮爾斯的符号學觀點中有很多三分結構,如他認為符号結構就是由再現體、對象、解釋項這三元結構組成。在讨論符号與對象之間的關系時, 皮爾斯認為符号與對象之間的聯結關系顯示出一種“本有的”聯系,根據與對象的關系,符号可以分為三種: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與規約符号。
像似符号較為容易理解,最簡單的就是視覺上的比拟與模仿,“一個符号代替另一個東西,是因為與之像似”。但是趙毅衡對像似概念做出了進一步擴充,他認為實際上的像似概念遠比視覺像似複雜。首先,像似不一定就是圖像性的,也可以是任何感覺上的,如聽覺、嗅覺甚至味覺等,隻要有某種感知上的像似,就能夠稱之為像似。其次,像似關系不一定有固定的模式,比如符号模仿對象,也存在對象模仿符号的情況。如龍的形象,在傳說或圖像中很生動,而實際上對象卻不存在。這是對像似關系的逆向思考。當然,對網絡表情這種依靠視覺呈現的符号而言,視覺像似易于分辨與歸類,是最為直觀與明确的分類形式。
指示符号,就是看到符号就能聯想到對象,這種聯想往往基于某種關系,如因果、鄰接、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等。也可以說,指示符号是具有方向性的一種符号,指向某種想要傳達的意義。如箭頭符号,就是最簡單的指示符号,表示方向與強調,将對象放到一種特定的關系中去,還能夠與其他符号共同組成新的意義形式。
規約符号,是靠社會約定符号與意義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符号的解釋需要一定的社會規約來實現,因此不同社會的規約不同,對符号的理解與解釋就相應地不一樣。對于網絡表情符号而言,規約符号很大程度上是指需要一定的社會意義背景才能夠理解的符号, 如結合網絡語言、事件進行創作的貼圖表情等。具體案例将在後文中詳細論述。
對于上述三種關系,趙毅衡給出了精妙的總結:“像似性是使符号表意生動,指示性使對象井然有序,規約性讓符号表意準确有效。”需要明确的是,三種符号之間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界限,相反,三者還經常進行組合。很多符号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屬于某一種類型,可能是某兩種甚至三種形式符号類型的結合。在後續分類中,也将遵循這一現實情況,一個符号最主要體現三類中的哪種關系,就暫時将其劃分為哪一類,以避免分類标準的不确定。
(二)網絡表情符号類型的重新定義
表情符号是用以表達情緒與意義的雙渠道表意符号,既然是一種具有其獨特用途與含義的符号,就需要從分節的角度對其進一步理解,也就是通過分類重新定義表情符号。皮爾斯的符号三分法,對符号的分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符号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定義符号的類型,這種分類形式的優勢在于覆蓋全域,若無必要,基本上無需進行文獻回顧中的分情況讨論。同時,也為網絡表情符号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理論基礎,不僅僅是形式層面的分類讨論,更是深入文本結構内部的剖析,對我們理解表情符号、網絡交流與網絡文化提供了另一種角度。下面分别從像似、指示、規約三個層面對網絡表情符号進行分類,并試圖結合一些具體的表情符号實例進行說明。
像似符号,符号與對象之間産生聯系的重要條件是像似,二者存在某一方面的像似,使人們在看到符号時能夠聯系到其所代表的對象。誠然,廣義地說表情符号都是像似符号,其産生的原因就是為了模仿與替代真實的個體表情,并表達情緒。但當我們将觀察的角度縮小,就會發現表情符号之間的差别始終是存在的,廣義角度的統論恰當卻不夠詳細,正确卻不夠嚴謹。
圖1
在網絡表情符号發展曆程中,鍵盤符号、繪文字與很大部分的貼圖表情都屬于像似符号,隻是在像似的表現手法上存在差異。以最基本的微笑表情為例,下列表格中像似表達經曆了從抽象到具象的變遷過程。能夠看出,由鍵盤符号組成的微笑最為抽象,用點和線組成了一個簡單的面部結構。此後,微笑變得越來越形象、具體和鮮活。甚至直接截取人物形象的表情,是一種越來越明确與逼真的像似。
指示符号,看到符号就能聯想到對象,這種類型的表情符号通常帶有一定的方向性。如下圖中“樓上說的有道理”表情,明顯體現了一種指示性,将解釋者的注意力引到對象身上。“樓”的概念最早從貼吧中開始出 現,網友形象地把一個帖子比作一幢樓,回複的帖子是樓層,第一個回複就是一樓,第二個回複叫二樓……以此類推。表情中的“樓上”,就是指在自己前面回複的人。這種帶有明确指向性,将需要表達的意義與位置聯系起來的表情,屬于指示符号。
圖2
規約符号,依靠社會約定符号與意義的關系,符号的解釋需要一定的社會規約來實現。對于網絡表情符号而言,規約符号很大程度上是指需要一定的社會意義背景才能夠理解的符号。并且,網絡表情符号存在于網絡環境中,這種社會意義背景通常是網絡事件、網絡流行語或網絡熱詞等,故規約符号在網友自創的貼圖表情中尤為常見。
圖3
圖4
上圖中兩個表情符号屬于典型的規約符号,分别名為“周冬雨的凝視”與“馬思純的微笑”。不了解背景的人在網絡交流中收到這兩個表情會産生不同程度的疑惑,比如符号形象明明是卡通鴨和海綿寶寶,為何會産生如此命名。這就需要社會規約來對符号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做出解釋。通過對比圖能夠發現,正是由于明星周冬雨與卡通鴨、馬思純與海綿寶寶分别在嘴唇與牙齒部分的形象像似,才會産生這樣命名的表情符号。而不了解這種規約的人,不認識兩位明星,也不會理解該表情符号的意義,這就是規約符号的一種體現。
此外,在社交平台的網絡交流中經常出現下圖表情,畫面中的形象拿着一把長刀,旁邊标注40m表示長度,配有文字“我允許你先跑39米”。該表情通常以戲谑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不滿與告誡,但不了解含義的人會對“40m”的刻度表示疑惑。其實該表情的創作與傳播是以一則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為基礎的。2016年6月26日,由于騰訊新聞編輯手誤,将新聞标題誤寫成“監拍女子持40米長刀當街砍人”,引發網友熱議與調侃,并在事件發生後創作了大量段子與表情符号,該表情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40m長刀”表情的規約是熱點新聞事件,對該事件的了解程度決定着對相關表情符号的理解與解釋程度。
圖5
圖6
以網絡流行語或熱詞為規約背景的表情符号也有很多,這些表情符号與網絡熱點聯系緊密,是對網絡現象的記錄與再創作。在網絡流行語不斷更叠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感覺自己萌萌哒”等衆多相關表情。下圖中“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就是裡約奧運會中國遊泳運動員傅園慧接受采訪時說的,此後快速走紅網絡,控制不了體内的洪荒之力也成為網友調侃的常用語。
圖7
圖8
圖9
規約符号在符号與對象之間設置了一段過程,這段過程就是關于相同意義背景的認知與了解。網絡交流背景下,表情符号的傳播、使用與理解不再停留在基本的像似層面,而是結合網絡語言、事件與現象的綜合産物。從像似、指示、再到規約,這三種類型的表情符号共同折射着網絡溝通方式的形象化與多元性。
三、網絡表情符号的解碼新方向
網絡表情符号的特點研究方面研究較多,大緻可以概括為網絡表情符号的自身特點以及在各種場合的使用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如魏玮在《網絡表情符号的情感表達探讨》中指出,網絡表情符号的自身特點可以大緻歸納為形象直觀、方便快捷和多元時尚三項。除了網絡表情符号的自身特點,魏玮還指出網絡交際中,網絡表情呈現出的特點也值得重視,如使交流更加有趣,為文字賦予情感色彩;創造親切語;使交流含蓄、達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等。顧宇蓉在《網絡表情符号初探——以表情為例》中認為,作為一種重要的網絡輔助交際手段,網絡表情符号具有即時性、象征性、注釋性、創新性、形象性、娛樂性等特點。
對于網絡表情符号的特點,各學者都有不同角度的認知與歸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所總結與提煉的是否确實為網絡表情符号所獨有的特點,如若放置在其他形式的符号或載體上皆能說通,這樣的總結則沒有意義。在解碼方面,關于網絡表情符号的研究或許能夠提供一些新的方向以供思考。
(一)符号整合
從文本角度來說,網絡表情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複合型符号,每一個表情符号都是線條、圖形等元素共同組成的,一些貼圖表情還增加了文字符号,使表情意義更加豐富。這一特點将表情符号與網絡交流中出現的圖片、文字等形式的符号區别開來,表情符号的結構形式更加多樣化與複合化。
(二)無限衍義
皮爾斯提出符号三元素方案,将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稱為“再現體”,符号所替代的部分稱為“對象”,符号所引發的思想稱為“解釋項”,如此将符号從内部分為三部分,并指出“符号必須處在這樣的動态三元關系中, 才能進行具體的表意活動”。在符号的接收者心裡,每個解釋項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再現體,構成一個新的符号并期待被理解與解釋,由此産生一系列理論上“無限”的動力性符号衍義過程,“過程性與動力性是皮爾斯符号學體系的重要特征”。表情符号同樣具有這個 特點,其意義解釋是不會完全終止的。如繪文字中的“塗指甲”表情,就在解釋中不斷産生新的意義。由最初的原本的意義“塗指甲油”,逐步擴展為“愛美的态度”、“追求品質的生活”,甚至用以表示使用者自己“精緻驕傲的形象”,該表情在不斷的使用與解釋中産生新的意義,解釋過程也在不斷進行,似乎沒有終結。這就是表情符号解碼的另一重要方向:無限衍義。
圖10
(三)自由創作:編碼與解碼的逐步開放性
一般而言,符号的解釋項在于解釋者,不同的解釋者依靠不同的意義背景會對符号意義産生并不一緻的解釋,是一種開放性的表現。但表情符号則是在編碼與解碼兩個過程中都體現出開放性,誕生之初的“:-)”與“:-(”,經過使用者不斷擴展,形成了一系列抽象表情;如今網友自創的貼圖表情,更是自由創作的絕好體現。在網絡環境中,這種自創的貼圖表情更多地被稱為“表情包”,網絡環境中的任何形象,如文體明星、卡通動漫人物、網絡紅人,甚至熱點新聞中出現的各種人物、事件等都能夠成為創作元素,任何網絡話題都能夠成為創作的背景。以表情包為代表的表情符号,在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充分保持開放性,這也是表情符号最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
(四)雙重表意:直觀表意與反諷相結合,網絡文化的直觀體現
表情符号不僅能直接表達情緒,而且能在不同場合體現反諷,意義層次豐富。以微笑表情為例,經過不斷地使用與意義疊加,最終形成具有複雜意味、意義指向不明确的表情。在不同情境中使用這一符号,往往代表不同意義。而這些意義中,多數表示一種負面含義,與微笑的本意相違背,網友們還将這一表情稱為“迷之微笑”,用來表示其意義的不确定性。通過對于實際網絡交流的觀察與實踐得知,在代際網絡溝通中,中老年用戶堅守了微笑表情的本來意義,以此來表示真正的微笑。于是,微笑表情在被使用的過程中,既保留了原始的開心的意義,也被賦予更多發散性與具有聯想性的意義,正是這種意義指向不明的表情符号,使得表意朦胧含蓄,甚至在一些場合表現出完全相反的意義。
以上是對表情符号特點的簡要總結,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特點是在表情符号發展的現狀中進行提煉與總結的,并非一成不變,而與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相一緻。随着表情符号的不斷演變發展,這些特點在今後的研究中或許會有所補充。
四、結語
網絡表情符号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網絡文化的微縮體現,這需要我們從内部理解表情符号與對象的關系。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表情符号的研究從定義、發展、分類及特點等基礎性方面開始,遠遠沒有結束。隻有由表及裡逐步體會表情符号,理解符号與對象的關系與解碼新途徑,才能在今後的研究中充分理解與分析這一符号形式,并對網絡文化做出符号學角度的闡釋與補充。
本文刊載于《絲綢之路》
2017年第20期,第8-12頁
注: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期編輯:湯文莉
“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全文PDF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