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書筆記我的讀書感悟怎麼寫

讀書筆記我的讀書感悟怎麼寫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3 09:08:58

讀書筆記我的讀書感悟怎麼寫(謝付亮如何讀書)1

4月23日,又逢讀書節。

為什麼要讀書?究竟怎麼讀書?

孩子,為什麼要讀書?究竟怎麼讀書?

成人讀書,會不會太晚?怎樣做讀書筆記?

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經常思考,也經常有人問我,或找我推薦書。這些看起來是不同的問題,卻可以當作一個讀書的“大問題”,一同來思考。

(一)破解“讀書無用論”

有用,無用。

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就像一把無比鋒利的刀,迅速将世間萬物一劈兩半。

于是,很多人追逐的“有用”,凡事以“有用”為第一标準,因此而快速發迹;很多人因此陷入困境,甚至日漸落魄,我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渴望拿到“金鑰匙”。

也因此,貼着“成功學”标簽的雞湯很好賣,急于求成的人們甘願品嘗,哪怕隻是裹了蜜糖的砒霜,也似乎毫無畏懼,畢竟那顆想要成為馬雲、馬化騰或劉強東的心,時刻逼迫着一些人勇敢去做,卻忽視了基礎條件或相關的後果!

萬一成功了呢?沒錯,成功了,就似乎萬事大吉!

而不去想,萬一不成功呢?其實,二者都很重要!

又将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讀書”毫無懸念地會在朋友圈熱鬧起來。透過人類幾千年的曆史來看,讀書當然是“有用”之事,當然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讀書,并非因為讀書重要而讀,而是因為一些無奈而讀,“勉強而行之”。

比如要中考、要高考,再如,要上好大學、要有好專業,所以,高考之後,很多人撕碎書本,以表示和過去決裂,感歎終于迎來“不用讀書的自由”。

再如,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有一些也陷入了不愛讀書的怪圈,甚至連課程相關的書,也沒有去系統讀一讀。

這是一種悲哀。

于是,我們看見一種更為深層次的悲哀——

一方面在工作實踐中,笃信“讀書無用論”,卻又拼了命讓孩子讀書,上好學校,以便拿到“門票”或“通行證”,在未來“有出息”。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為了“有用”而讀的“讀書”,從來不做深入的思考,更沒有比較系統的思考。

這種讀書,似乎就像菜市場,大家買什麼自己就買什麼,什麼東西有面子就買什麼,卻從來不問自己的身體究竟需要“吃”什麼,久而久之,必然會看見一個個饑餓而空虛的靈魂!

内心的矛盾,很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看起來成功了,看起來站在金字塔上邊了,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卻痛苦着、煎熬着,卻又沒有抽空審視自己的内心世界,這又是一種悲哀,一種靈魂深處的悲哀!

這種悲哀的靈魂,空空如也,隻有在對比、炫耀或聲嘶力竭地喧嚷中才能找到一些安慰,卻還是抱着“讀書無用論”!

為什麼會有“讀書無用論”?

其一,讀了無用的書。即使不抱着功利心态來看,也并非所有的書都是有用的書,比如一些粗制濫造的書或者說一些僞書,更不值得一讀。

其二,讀書不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思考,才能真正借鑒作者的思想或方法。

其三,一本就想功成名就。草草讀了一本書就想立竿見影,功成名就,多半是癡心妄想,不可能的。必須反複讀反複用,真正理解書中精華,才會有實效。

其四,想起來就讀一讀。讀書就像養身,不是吃藥打針,需要日日不斷之功,長期堅持讀才好。

其五,過度追求“有用”。有用還是無用,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來看,不能一切拿“錢”來衡量讀書的果效。

比如,很多《論語》《沉思錄》《經濟學》《中庸》《大學》之類的經典圖書,看起來沒有用,但若能堅持讀,必然終身受益。

(二)讀書,什麼時候都不晚

文字,其實很神奇。無論讀别人的,還是自己寫,實際上都是做一種交流。

有的交流,穿越時空,例如,可以與古人一同探讨某一個話題,我今晚讀《商子》就屬于這種。仿佛商鞅就站在面前,與我談品牌營銷,話雖不多,卻給了我許多啟發。

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我們與古人素未謀面,也不可能真正謀面,卻可以有很多交流,例如,《論語》讀多了,就讀出了那位不否認“喪家狗”的孔子,内心究竟有多少悲苦。

所以,還是多讀書的,且什麼時候都不晚。

我沒有太多深刻的愛好,若要選出兩個,一定是讀書和寫詩。

讀書的範圍很廣,從哲學、品牌、營銷、銷售、心理學到曆史,可以列一長串,但年歲漸長的我,并不大喜歡讀詩,除非一些特殊情況。或許是因為,詩難懂吧!

所以,很多人問我,寫了那麼多詩,是不是讀了很多詩集,我則會笑着說:“就現代詩而言,我可以說是先寫詩後讀詩的,并且沒讀過幾本詩集。”

真實情況就是如此!所以,讀書不能有思維定勢。

學校裡沒來得及讀,工作忙沒時間讀,事情多沒心情讀,但隻要願意讀,什麼時候都不算晚的。

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讀書最好是兼顧六點——

其一,幫助自己錘煉心靈,遇見一個更堅強、更完善的自己,如《了凡四訓》《大學》等等。

其二,促進工作和事業發展,所以,自己相關專業的書籍必不可少,銷售的書必不可少,多讀讀總會開卷有益,甚至《點茶成金》《推心置茶》《賣茶你要這麼說》等針對茶産業的,也可以讀;

其三,有助于指導自己如何教育子女。

其四,有針對性地彌補短闆,比如我在閱讀有關貢茶的書。

其五,憑着興趣,不帶目的地去讀一些書,比如,我在讀一些關于村莊與河流的書。

其六,多擠出一些時間讀書,适度做一些規劃,同時在生活中聯系實際去思考。

(三)避免7個誤區

認識“讀書無用論”和讀書時機之後,我們再來看看七個常見的讀書誤區。

誤區一:隻看中“當下可用”

書,或可以分為兩種,當下可用的書,以後可用的書。

如今的讀書,多半盯着當下可用的書,忽略以後可用的書。這還不算荒謬,真正荒謬的是,讀了當下可用的書,也未必真能“當下可用”。

比如,孩子要提高寫作水平,很多人讓孩子去看作文書,或者是看名家的散文書。這非常荒謬,也是今天指出的第一種錯誤讀書法。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或者說第一步,應該是提高思考力,而不是去看作文書或散文書。若是再一味地死記硬背,不啟發思考,更是荒謬。

誤區二:隻是按年級分類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認為,小學隻能讀小學的書,中學隻能讀中學的書,大學隻能讀大學的書,學品牌隻讀品牌的書,甚至分得更細,一年級、二年級、品牌、戰略、自媒體、傳播學……

這非常荒謬!非常荒謬!非常荒謬!

每個人的興趣不同,起步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一刀切地按照年齡或年級去讀書,隻會抑制孩子的潛力。

對大人而言,學什麼就讀什麼,則是縮減了視角,遏制了想象力,限制了成長空間,讓知識結構越來越畸形。

誤區三:隻讀一些改編或閹割的名著

當作故事書來了解一下,未嘗不可,若是以為讀了改編的名著,等于讀了名著,就等于撿起别人咀嚼過的甘蔗,咀嚼咀嚼,就知道了甘蔗的味道。

其實,我們都知道,甘蔗渣和甘蔗的味道大不一樣。

誤區四,父母不讀書,隻是叮囑孩子讀

成長,需要環境,動物、植物和人都一樣。

當孩子不想讀書的時候,父母應該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去叮囑孩子。内在動力,永遠比外在動力重要。

誤區五,隻讀一個人的書或一種類型的書

偏聽則暗,兼聽者明。

任何作者都有盲區,我身邊與《論語》相關的解讀至少100種。我也經常告訴《茶商八部》的讀者,多讀讀其他作者的書,必須“雜”、必須“廣”,才能更大限度地刺激思考,同時更大可能地避免走彎路。

就如品牌塑造,我們應該有“考古學”的思維方式,看看一些成功品牌,在成功之前,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否則,隻聽台面上的“成功分享”,結果隻能是當時興奮的“強心劑”,根本操作不了。

請注意:必須注意到其“成功之前的操作”!成功之後的操作,意義不大,甚至會引你誤入歧途!

誤區六,缺少閱讀規劃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需要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粗糙的閱讀規劃”。若是孩子不懂,大人需要心中有數。還有,必須注意,是“粗糙的閱讀規劃”,而不是“精細的閱讀規劃”。

興趣會有變化,遇到的書也存在很多“偶然”,但若沿着一個大緻的方向去漫步,堅持閱讀,堅持搜索相關圖書,我們就會打開一個個性化的閱讀世界。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學習方法,越堅持越有用。

誤區七,沒有“終身讀書”意識

書,要讀一輩子,要不斷對比反思,要不斷擴大閱讀面……

有些經典的書,則要一輩子反複讀,讀多個版本,比如《論語》,十幾歲讀和三十幾歲讀,感悟必然不一樣。再加上注疏的版本差異,味道更是不同。

(四)12條參考建議

讀書,也是門“技術”,這裡給出12條建議。

第一,讀書必有格局,必須廣泛,哲學、曆史、經濟、藝術、文學、心理、品牌、銷售、科普等等都要涉足。

第二,必須長期堅持讀書,不追求一天一年之得失,而是要放眼整個人生乃至子孫後代,用這樣的心态去讀書。

第三,多搜書、多買書、多藏書,營造自己的“小圖書館”,而不是等到需要“用”的時候再買書。

第四,快餐書和經典書,名家作品和非名家作品,古今中外的作品,都需要讀一讀,都要去反思,盡信書不如無書,努力做到平衡即可。

第五,可以的話,盡力和作者交流,或通過别的途徑,理解一本書的誕生過程,“讀人”之後,更能讀懂一本書。

第六,沿着一定的方向,将相關的書“攬在一起”,融會貫通,将其逐一讀透,就能發現另一片廣闊的天空。

第七,必要的時候,做一做讀書筆記,寫一寫讀書心得,溫故而知新,沒必要強求所有書這麼做。

第八,結合自己當前的狀态、問題,選擇一些“對症下藥”的書,同時結合經典圖書來讀,深入系統地反思,這樣更能解決問題。

第九,堅持反思,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書呆子”“讀傻了”等等,因為時間能夠證明一切。

第十,特别喜歡的書,可以多買幾本,一本書看完了,标注做得多了,再換一本新的,就當作之前沒看過,重新去看,這樣會更有感觸,也更有可能發現之前沒有發現的“金句良言”。

十一,字典也可以當作一般的書來讀,盡管看上去很枯燥,但讀得多了,就會樂在其中。

十二,讀書的本質,某個角度上就是“讀自己”,所以,必須勇敢地面對自己,勇敢地批評自己,紮紮實實地彌補不足、改正錯誤,持續不斷地提升自己。

讀書的核心,是立足長遠,多讀、多用、多對比、多思考、多總結,尤其是在生活和實踐中思考并總結,不必太拘泥于一些方法。

如此堅持,做個有心人,必然一步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甘之如饴,甚至相依相戀、朝思暮想,達到“不可一日無書”的境界。

(五)怎樣做讀書筆記?

讀書破萬卷,記憶力總是有限的,也并不是每本書都會回頭再看,所以,還是要盡力做讀書筆記。那麼,如何做?

其一,讀書時,手上要拿着筆,我的習慣是直接把筆當作書簽。

這樣非常方便,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劃重點,一邊寫感悟,看完之後,再重複“審核”,以決定摘錄哪些重點和感悟。

至于什麼是重點,每個人的見解都不一樣,就像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知道,所以,隻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就好,重要就記,不重要就忽略。若是為了便于将重點分類,還可以準備一支熒光筆,以在必要時标示“重點中的重點”。

其二,圖書的質量參差不齊,不一定每本書都要做讀書筆記。

若是有些書翻了翻意義不大,可以放在一邊,哪天想起來再翻翻,若是依舊覺得乏味,且圖書本身就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甚至發現其是“僞書”或“粗制濫造之書”,那就直接扔了,我就扔掉一些這樣的書,有些甚至被冠以“暢銷書”的美名,好評也有上萬條。

其三,對于一些經典圖書,直接在書上做筆記,不一定要謄抄。

比如,對于四書之類的經典,我直接在上面寫感悟,因為經常翻閱,所以會經常看見自己的感悟。有時,第二次看到自己的感悟,還會接着寫一句,以做完善。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語句發人深省,且每次“深省”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樣。

若是自己在讀經典時,反複産生某種感悟,這個時候就要提醒自己,可以圍繞這個主題做些總結,并談一談自己的體會了。例如,我對“學而時習之”的感悟極深,讀《周易》《孟子》《道德經》《大學》《中庸》等時,都會浮現出這句話,所以就給自己“安排”些時間,幾本書一起“互相參考”,加上自己的學習經曆,好好整理整理“學而時習之”的感悟,但并不一定要寫在筆記本上,可以随便找一張紙。

為什麼?這類感悟深的句子,一般都能烙印在腦子裡,但若是及時整理在筆記本上更好,又多了次“整理”,且更容易日後複習和對比。

其四,不要太看重筆記的形式,要看重自己的理解,多回頭看看,溫故而知新。

讀書的目的是“用”,做筆記是一種輔助方式。我做了很多筆記,但若無目的,回頭單純去看看筆記的情形,也不是很多,倒是一些經典的書,會經常回頭讀一讀,同時也就順帶溫習了筆記。

尤其是讀書到了一定量之後,會更淡化單純的筆記,而更看重自己對某些内容的理解。但,這有個過程,我們可以提醒自己,看書的時候,多想一想自己的經曆,看看有哪些是可以改變的,或者有哪些是和書上内容相關的。

其五,不同的讀書目的,做筆記方式不同。

例如,學習某種技能時,尤其是剛開始時,讀書筆記要和在學校上課那樣認真做。時間久了,技能掌握程度越來越深時,記筆記的方式也會跟着轉變。

其六,補充五個瑣碎的細節。

一,筆記本質量要好;二,字要認真寫;三,加上做筆記的日期和出處,例如,圖書寫明出版社和作者即可,一般無需太複雜;四,及時做筆記,但不要熬夜做筆記,身體健康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五,筆記本要存放好,尤其是重點筆記,比如,若是在家,我20年前的相關筆記還可以在1分鐘之内找到。

以上都是我的一點粗淺感悟,不當、冗餘或未盡之處,靜候批評賜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