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的議論文運用對比論證?《過秦論》是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所寫的一篇政論文,被古代文人高度評價,也被收錄到一些版本的中學課本,相信很多讀者對他很熟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過秦論的議論文運用對比論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過秦論》是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所寫的一篇政論文,被古代文人高度評價,也被收錄到一些版本的中學課本,相信很多讀者對他很熟悉。
最近,我在研究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過秦論》是一篇合格的議論文麼?
從标題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為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而撰寫的。它的核心觀點,是本文的最後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是,秦朝滅亡是因為秦朝沒有實施仁義的政策。
因此,如果這篇文章是合格的議論文,它的核心觀點能夠成立,就必須建立在兩個基本理由基礎上。
(1)因為施仁義,秦國才能滅六國,建立秦朝;
(2)建立秦朝後,不施仁義,所以秦被滅亡了。
這兩個理由中,任意一個不成立,那麼文章的觀點就不成立。
那麼回到《過秦論》來看,這兩個理由成立了沒有?沒有!
《過秦論》的前面大篇幅地介紹了秦國的興衰曆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秦孝公采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逐步強大起來;第二部分講,為了對抗秦國,山東六國聯合起來,以數倍乃至數十倍于秦國的國力、軍力、人才,進攻秦國,但被秦軍打得一敗塗地。第三部分則列舉了秦始皇功績:滅六國,統一天下;向南開發了嶺南地區,向北驅除了匈奴;又采取了“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等等一系列措施,實現中央集權。第四部分則談到秦始皇剛死,陳勝吳廣發動起義,迅速推倒了秦朝。
接下來是第五部分,它圍繞着秦國興衰曆史展開了分析和讨論。賈誼比較了陳勝吳廣和山東六國的力量,指出陳勝吳廣的力量遠遠不如山東六國。但是,秦國擊敗了強大的山東六國,卻被弱小的陳勝吳廣擊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作者給出了答案: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
現在,我們來看,整篇文章有沒有開展(1)“施仁義,所以秦國滅亡六國”、(2)“不施仁義,導緻秦國滅亡”這兩個分論點的論證呢?沒有。所以,并不能得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結論。
由此看來,《過秦論》不是一篇合格的議論文,當然更不是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
如果你認為它是一篇合格的議論文,請在彈幕上打出1,如果你認為它不是一篇合格議論文,請在彈幕上打出2。
我的第一判斷是,這可能是因為賈誼犯了訴諸權威或者訴諸于情感這樣的邏輯謬誤。 也就是說,賈誼把道理和事例分開了。講了事例,但道理不是從事例中來的,而是從當時漢朝人對秦朝滅亡的共識中來的。
很多新手寫論文往往犯這種此錯誤。他的論文裡寫了很多例子,但例子和論文的觀點毫不相關。而觀點可能來自常識、來自書本、來自他人文獻,等等。
不過很快我知道了,這個鍋不是人家賈誼的,而應該背在編輯中學課本的出版社身上。
原來,這篇文章僅僅是《過秦論》的上篇,它還有中篇和下篇。隻有将三篇連在一起,邏輯才是完整的。在中篇和下篇中,賈誼分析了秦國仁義不施的具體表現。
首先,賈誼指出,自春秋戰國以來,天下分裂,戰争不斷,老百姓渴望的得到一個統一而和平的國家,秦國統一天下,符合老百姓的期待。這就論證了,施仁義得天下這個觀點。
其次,賈誼指出,當秦國得到天下後,如果能夠體恤百姓、輕徭薄賦,那麼秦國就能夠像商周一樣,得到長治久安。但是,秦始皇并沒有那麼幹,反而重徭厚賦。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老百姓覺得換了皇帝,政策有可能會變化,對他充滿期待。沒想到,秦二世不僅沒有抓住曆史賦予的機會,反而變本加厲,使得老百姓日子更不好過。于是,崤函以東,六國故地,烽火四起。
賈誼繼而指出,即使如此,秦二世死後,子嬰繼位之後,秦國還有希望保住崤函以西的秦國故地。但由于秦朝長期以來壓抑的政治氛圍,使得忠言不被接納,最後終于失去了整個國家。
所以,《過秦論》的中下篇充分讨論:(1)因仁義而興起;(2)因不仁義而失去國家,這兩個分論點,從而支持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這個總論點。
現在,如果你認為完整的《過秦論》是一篇合格的議論文,請在彈幕上打出3,如果你認為完整的《過秦論》不是一篇合格的議論文,請在彈幕上打出4。
如果将《過秦論》(上中下)作為一整體來看,上篇僅是整個文章的引言。
引言,就是回答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為此,賈誼回顧了秦國的興亡曆史。回顧不僅是闡述事實,而是要對事實進行分析,然後從分析中引出問題。
這個分析就是秦朝、六國和陳勝三方力量的對比,指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攻守之勢異也?
仁義不施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全文的論點。
與一般學術論文的引言相比較,這篇文章的引言太過累贅了,也是為什麼被人評價它“詞肥意瘠”。不過考慮到它是寫給皇帝的,具有一定政治意義,隻有詞肥,才能有點鼓動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