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hèdiào),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典型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hèdiào)。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sì)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絜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注】後:此處意思是落到了後面。丈人:對長者的尊稱。杖:棍子。蓧:古代除草用具。四體:四肢,此指自身。勤:勞累、辛苦,此指參加勞動。五谷:稻、黍、稷、麥、菽,後泛指糧食作物。植:立,意思是把棍子插在地上。芸:通“耘”,除草。止:留住。黍:黏黃米。食之:給他吃,“食”作給吃講。義:道義,合乎正義和道德規範的事情、行為;下“君臣之義”之“義”作名分講。節:禮節。大倫:此指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譯】子路跟随着孔子行走,跟着跟着跟丢了,落在了後邊,遇見了一位用棍子肩負着除草用具的老人。
子路問他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你們這些到處遊說的人啊,不參加農業勞動,連五谷都分辨不清。誰知道你的老師是誰?”說着,把棍子插在地邊,便除起草來。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着。
看到子路謙恭有禮的樣子,老人便留下他在家裡住宿,并且殺了隻雞、做了黃米飯來款待他,還讓他的兩個兒子和子路見面。
第二天早上,子路告别老人上路,趕上孔子之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孔子說:“這是一位避世隐居的人。”打發子路再去拜見他。等到子路趕往老人家中的時候,老人已經出行。子路怅惘若失地說:“有了治國的才幹而不去做官是沒有道義的表現。作為國家來說,長幼之間的禮節是不可以廢除的,那麼君臣上下之間的名分又怎麼能夠廢除掉呢?隻是想着自己潔身自好,卻是搞亂了社會的基本倫理關系。君子出來做官,是為了竭盡自己應有的責任。至于這個社會不能施行我們的政治主張,其實我們早就知道。”
【解析】此章從語意上可視為是承上章,進一步揭示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内心世界和所向,隻是這些話不是由孔子說的,而是出自子路之口。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看來,入世,做官,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建立起一個禮樂有序的社會,讓人民生活在祥和安樂之中。至于說到這個社會中有君有臣,有君臣應守之名分,那也是合乎情理的,有哪個社會沒有君臣?不過是說法不同罷了。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常用來比喻讀書人脫離實際和生産勞動,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一種狀态。而今較之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年輕的讀書人啊,當自警自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