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杜甫,在我們眼前湧現的就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他佝偻着的腰背,他布滿皺紋的臉龐,他斑白的雙鬓,無一不在訴說着生活給予他的苦難。也正是因為他自己就生活在苦難之中,所以才對于最普通人的苦難生活有了最為真切的感知,也才能寫出那麼多真正感動人心的憂國憂民的唐詩之作。
不過對于杜甫來說,他的神話恐怕僅限于唐詩之中。他在唐詩中名氣甚高,被譽為“詩聖”,但是在生活之中,卻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失意者,一個幾乎養不起家的男人。一個讓兒女挨餓的男人,即便是有再高的文學成就,都不免會讓人對他的印象打了低分。
而且,杜甫有時候又單純的可愛。比如他的這首詩雖然表達的是好心,但若發生在今天必然會有很多争議。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這是一首唐詩,題目是《又呈吳郎》,是杜甫送給一個姓吳的親戚的詩篇。當時的杜甫已經55歲,距離生命的終結隻有3年。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晚年還有一顆赤誠之心。在他曾經居住的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時常打棗他從不幹涉;後來他把草堂讓給了一個姓吳的親戚,這個親戚卻把棗樹圍了起來不讓那婦人打棗。那婦人向杜甫哭訴,杜甫就寫下這首詩勸那個親戚,希望能讓那婦人繼續打棗……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是杜甫表達的對婦人的同情,表達的是對親戚的勸告。“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開篇寫詩人自己之前在這裡的時候,曾經“撲棗任西鄰”,随便她打棗;畢竟她是“無食無兒一婦人”,沒有生活來源,杜甫這麼做是可憐她。
而後杜甫為她辯白,繼續來寫婦人的窮困生活。“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這婦人若不是因為太過貧困怎麼會如此?正是因為她生活這麼艱難,我們才需要幫助她。雖然我們的日子過得也不寬裕,但是至少要比這婦人好一些。
而後寫婦人和這個姓吳的親戚之間的故事,“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你看那婦人見到你來了就躲避你好像是多此一舉,但是你紮了籬笆把那棗樹圍了起來不讓她打棗吃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啊!
而後兩句是杜甫依然為那婦人說情,“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那婦人眼淚汪汪的說現在負擔太重讓她一貧如洗,再加上現在的兵荒馬亂更讓她的内心愁緒滿懷。
這首詩是杜甫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的作品,體現了杜甫内心深處的赤子之心,純潔得有點可愛。但是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今天,恐怕就不會那麼簡單,恐怕會有很多争議了。
杜甫既然把這房子、棗樹出讓給了親戚,顯然親戚就有全部處置權,親戚紮起圍欄不讓那婦人打棗,杜甫無權幹涉。而且那個貧苦的婦人之前一直在杜甫的院子打棗,現在不讓打了就去找杜甫哭訴,顯然已經把那棗樹視為己有了,這麼做在今天勢必會遭受口誅筆伐。
不過從詩歌本身來說,對于杜甫自身的品格是一種積極展現,但是這并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若這就是杜甫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那麼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并非沒有原因。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