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常常有這麼一句台詞,“我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雖然如今“百姓”一詞通指平民,但是在中國三代時卻并非如此,它多指有錢有勢有人的貴族。“百姓”一詞最早是在商代出現,本來是對商朝貴族的稱呼。因為當時商朝的貴族多是奴隸主,同時隻有他們才有姓,故而稱其為百姓。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有這麼一句話,“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百姓是僅次于諸侯地位的。當然,商王也是貴族,不過作為最高級别的奴隸主,商王有自己獨特的自稱,曰:“餘一人”。
到了周朝取代商朝,再至春秋,宗法制和世襲制漸漸被破壞,土地私有制也在同時出現。原先的貴族漸漸沒落,他們的後代便成為了一個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尴尬階層,而且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于是,他們便有了另外的稱呼——黎民。“黎”字,《爾雅》解釋為“衆”,故“黎民”即衆民之意,即是平民。還有一種說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黔首是戰國時的秦國以及後來統一六國的秦朝對治下平民的稱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頭。為何秦國崇尚黑色服飾呢?原來當年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曾對秦國預言:“秦之國運與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錘秦救周,始為諸侯,秦周分離,離五百年,大合于秦,合十七年,霸王出!”恰好,此時的秦國已經得到周朝起家的關中之地,而且秦國人也相信這個預言。同時古代盛行五行學說,秦朝認為周朝是火德,秦朝繼周朝得到天下,理所應當就是水德,水在五行學說中乃是深淵無垠之色,故而是黑色,所以秦朝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頭,故而稱其為黔首。
人們經常用“布衣蔬食”來形容其人生活儉樸,或用“布衣百姓”泛指芸芸衆生,其中的“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因為在南北朝傳入中國的棉花還未出現,而古代中國卻盛産各種麻類,所以百姓用麻織布的居多。但是對比之下,富人吃喝不愁,故而追求奢華的絲綢衣物以區别身着布衣的平民。當然,為“布衣”一詞的傳播廣泛做出最佳突出貢獻的莫過于諸葛亮《出師表》的那句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庶人:又稱為庶民。西周以後多将此詞用于從事農業生産者。當時的庶人地位比奴隸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賞賜。到了春秋時代,庶人的地位大約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即是泛指為做官的平頭百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