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壇高手如雲,杜甫是讓人很心疼的一個。一身才華,卻半輩子不得志,若是他真能像陶淵明、孟浩然一樣做個風度翩翩的隐士也就罷了,偏偏他生得一副悲天憫人的柔腸。
骨子裡,杜甫也是一個如李白般狂傲的人,隻是他的好友李白的狂是對着美酒喊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杜甫的人生更多時候是對着自己的破茅屋道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這般家國情懷就是杜甫被尊為詩聖的原因。
骨子裡,杜甫也是一個自負的人,隻是李白的自負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杜甫的自負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的千金沒有回來,但杜甫卻用《三吏》、《三别》等作品做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也是杜甫被尊為聖的原因。
杜甫一生沉郁,很少寫歡快的詩作,所以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顯得特别珍貴。公元762年冬天,飽受安史之亂之苦的百姓終于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唐軍報捷,收複了河南的幾座州城。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終于結束了。身在蜀地的杜甫欣喜地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聖出手,自然是精品,這首詩無論是工整度還是意境,都令宋元明清的名家們贊歎不已。全詩隻有一個“喜”字,卻句句歡喜,筆意飛馳,一氣如注,原來杜甫高興起來是這般可愛!
但是對于的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句,不少人卻并不能理解。杜甫寫此詩時已經51歲時,為何會說“青春作伴”?何來青春可言?難道詩聖真的是一高興,就把年齡給忘記了嗎?事實上,這個“青春”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它指的是明麗的春景。而“作伴”指的是上一聯提到的妻子,以及沒有在詩中出現的孩子。杜甫是很少在詩裡提到妻子的,之所以在這首詩中提到,是因為想借妻子之喜襯托自己之樂。
用“青春作伴”中的“青”與“白日放歌”中的“白”字相對仗,白日是晴朗的日子,青春是美好的春景。這個拘謹了一生的老實人,要在不便放歌的白日縱酒高歌,要在這個暖春帶着妻兒一同還鄉。詩人的歡喜眼前有,心中有,還鄉路上也有。這14個字,不用喜字,卻無一字不喜,無一字不帶着跳躍式的音符,筆意一往奔騰。
杜甫一生約有1500多首詩作存世,寫悲的多,寫樂的少,除了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還有一首《江畔獨步尋花》。在這組詩中,杜甫是漂泊許久後,終于在蜀地找到了安家之處,能過上幾天安定日。但是這首詩中的喜卻是這樣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對杜甫來說,自己過得安穩些圖的也過是一個自在,與“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之喜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詩聖的喜樂觀。
北宋範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古代文人奉為金句,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在筆者看來,能像杜甫一樣以家國樂為大樂,以個人樂為小樂,就已經夠令人佩服的了,大家說對不對?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