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增高針在什麼年齡打比較合适

增高針在什麼年齡打比較合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21:03:15

轉自:微信公衆号“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石晗旭

在可以算得上北京日頭最毒辣的一個下午,胡思雲帶着女兒趕到醫院複查。排隊進大門、掃行程碼、過安檢、取号,胡思雲沒有一點停留,直奔電梯去二樓分診。

胡思雲的女兒今年8歲,身高隻有110公分,比好多同學都要矮上半個頭。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讓女兒打上“增高針”。

胡思雲挂的是加号,要等白天的正常号都看完才能進去;但她不到兩點就趕到診室外等待,生怕錯過了就診。

像胡思雲一樣的家長,周圍還有不少。有的孩子還是能被外婆抱在懷裡的年紀,不懂身高為何物,就被念叨着“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早打早長個”的媽媽和外婆抱來檢查,血一管一管地抽。

近日一些媒體對兒童生長激素濫用的報道,也沒有讓胡思雲們打退堂鼓。

“個子矮找對象也很難”

在老家,胡思雲的女兒已經被确診為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這是俗稱“增高針”的重組人生長激素在1985年被美國FDA批準的第一個适應症。

但跑了幾家醫院,醫生都不肯給孩子開生長激素處方,因為孩子的腦垂體有個結節,注射生長激素的後果到底如何,他們也不敢打包票。

“我們那兒的醫生太保守了”,比起這些未知的擔憂,胡思雲對女兒的身高焦慮嚴重得多。現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看起來比全校的同學都要矮上一大截,每天接女兒放學時,胡思雲給女兒打增高針的執念就愈強上一分。

趁着暑假,胡思雲跟單位請了長假,帶着女兒直接來了北京。但問診結果讓她大失所望,“大夫可能不想承擔風險,藥還是沒開成”。

劉妮的兒子出生時身長、體重都挺正常,現在上六年級,吃的比大人還多,但身高過去一年幾乎沒怎麼長,到現在也才140公分。“按标準來說這個年齡的男孩兒得有一米五”,眼看着兒子的同學個子噌噌竄,劉妮和家裡人開始慌了。

病急亂投醫,他們給孩子安排了個“十全大補”套餐,最基本的是每天早上一盒牛奶、晚上一大碗大骨湯、跳500下繩、吃鈣片和維生素D、喝中藥,周末還要上籃球課,或者遊泳。

之後的每一天,孩子醒來的第一件事都是量身高,“我在網上看到說最好是早晨一起床就量身高,這個時候最高”,劉妮告訴記者。可将近半年過去,孩子的身高連1毫米都沒長。劉妮的焦慮日益加重,後來甚至挂在了臉上。

兒子的狀态也不好,每天都很沒精神。有一天,孩子突然把所有放在面前的補劑、食物和藥都給打翻了,還以不上學要挾劉妮;劉妮打了兒子一頓,崩潰大哭道:“我們這不都是為了你好。”

“他還不懂,很多行業都對身高有限制,個子矮找對象也很難”,劉妮暗自傷心,但根本說服不了兒子。顧及兒子心情,她決定暫時停下“土辦法”,找找其他長個的路子。

沒幾天,劉妮誤打誤撞進了一個兒童生長交流群,孩子矮是群裡700多個家長的共同心病。有30多個已經給孩子打了增高針的家長,每天都在記錄孩子的身高變化。一個11歲女孩兒的記錄讓她印象深刻:打了半年,長高了6厘米。

增高針在什麼年齡打比較合适(誰還在乎增高針的副作用)1

某個兒童生長交流群内,家長曬出囤藥的照片

“打生長激素會不會有副作用?”劉妮對着屏幕發問,很快這句話淹沒在了一衆家長的咨詢中。

“和矮比起來,副作用算什麼”,這個家長的回答擊中了劉妮。

眼看着群裡不少身高在正常範圍裡的孩子都還在打着生長激素,哪怕隻為長高1厘米,劉妮也決定如法炮制。

“群裡很多孩子五六歲就已經開始打了,我兒子打得太晚了”,劉妮的焦慮再次發作。

增高持久戰

可打增高針并沒有劉妮想象的那麼容易。

根據中華醫學會《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對矮身材兒童必須進行全面檢查,明确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胡思雲對自己拎着的那一沓片子和檢查結果如數家珍:“這是X光骨齡片,這是腦袋的核磁共振片,這是子宮卵巢B超,這些是血常規、血糖、甲功檢查和生長激素激發試驗的結果……”

增高針在什麼年齡打比較合适(誰還在乎增高針的副作用)2

X光骨齡片。圖源:受訪者

“醫生說生長激素峰值小于10ng/ml,就基本可以診斷是生長激素缺乏了”,胡思雲告訴記者。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注射生長激素的孩子都經過了标準的診斷。廣東媽媽黃靜帶女兒去看的第一個兒科醫生,隻是看了骨齡片就直接告訴她:“孩子長到一米五都很困難,直接打生長激素吧,做激發試驗還浪費錢。”

孩子長不到一米五的論斷讓黃靜幾近崩潰。自己連着看了幾天注射生長激素相關的資料、案例,黃靜又找到這個醫生,開了三個月的處方。

在這場持續兩年的增高競速賽中,730個晚上,孩子的肚子上、手臂上、大腿上一共挨了730針,對她和孩子來說都是折磨。

加上打針的前兩個月,女兒長了快2公分,黃靜喜不自勝;但之後的幾個月就隻有毫米級的緩慢增速,“孩子長不到一米五”的恐懼和不安又找上了黃靜,她開始整夜失眠,白頭發也被這緊張催着冒了頭。這樣的情況反複了數次。

黃靜的女兒正在青春期,情緒十分敏感。兩年間,家庭整個氛圍随着自己的長個速度不斷在兩極間擺動,巨大的壓力讓她十分煩惱。

停針那天,黃靜記事本上女兒的身高已經從144.2公分逐漸增長到155.6公分。之後女兒會不會再長高,黃靜依然憂心,但對于1萬元能買孩子增高1厘米這件事,她還是心滿意足。

“我家孩子總說,這麼痛苦堅持都是為了媽媽。但其實個子變高,她自己也很開心”,黃靜告訴記者。

背後被掩蓋的隐憂

黃靜和女兒是幸運的,但并非人人都能靠生長激素如願。

在一位兒童内分泌醫生看來,近年來,生長激素火得離譜。“最早治療的都是真正缺乏生長激素的,不過十多年的時間,現在來我這看病的絕大部分是特發性矮小,還有些根本都算不上矮小”,這位醫生告訴記者。

線上咨詢時,該醫生還碰到過家長詢問:“孩子現在高一,一米八,想長到一米九,能不能打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治療很貴,廠家當然希望推動銷售”,澳大利亞公共衛生博士、幼兒健康研究者陳小舒告訴記者。陳小舒表示,在向她咨詢的人中,不少其實是不符合治療條件的,“身高不算矮,檢測結果也并未提示缺少生長激素,完全是被忽悠去的”。

據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元宿介紹,生長激素醫藥代表往往用“身高不夠,影響外觀、找對象、找工作,打了生長激素就能促進身高增長、二次發育”等話術來利誘家長。

由家長自發生産又被商家引導放大的焦慮,就這樣持續蔓延開去。這也是被媒體點名“生長激素濫用”的源泉——你所買的藥,可能實際上你根本不需要。

診斷不規範、濫用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打針增高變得跟賭石一樣充斥着極大的不确定性。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兒童生長交流群中,總會有幾個家長哀歎:打了幾個月/半年的針,孩子身高完全沒有變化。

隻是不長高也便罷了,超适應症使用生長激素背後的隐憂亦在被有意無意地掩蓋。

去年底,美國醫學會期刊《兒科》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并接受了最長25年随訪的3408名患者,與未接受治療但其他狀況類似的50036名患者相比,男性發生諸如心髒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出三分之二,女性則高出兩倍。

“加速生長還可能導緻股骨頭骨骺滑脫,大腿骨上部移位,會引起膝蓋或髋部劇烈疼痛、跛腳,需要通過手術糾正”,陳小舒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這次報道之前,胡思雲、劉妮、黃靜就已經對打生長激素的種種可能都做了了解。“可與其擔心将來的隐患,不如先解決眼下的問題,将來的問題就交給将來。畢竟醫學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胡思雲的想法是當代“拔苗助長”家長的一個縮影。

很快,那些每天陸續入群的新人,也就能體會到個中滋味了。

莫拿孩子的健康和未來做賭注。

(文中胡思雲、劉妮、黃靜均為化名)

來源: 共青團中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