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從上古結繩記事到倉颉造字,開始有了文字,文字在長期的發展中是怎麼留下來的呢?從目前的考古發現,最早的文字就是契刻,還有陶文,這些文字都是借助一種介質,如燒造的陶器,或刻在獸骨、甲骨等,文字才得以流傳,演變和發展。文字的産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極為重要的标志,文字的應用必須借助書寫工具(甲骨文的刻制工具),再之後人們發明了毛筆,書法就産生了,文字由單純的記事功能還有了審美取向,就有了書寫。文字作為一種書寫符号,各種書體相繼被創造産生,鄭杓《衍極》:
“皇颉以降,凡五亦矣”。
從古文字書法書體篆書(大篆、小篆)演變到隸書,再到楷、行、草書,書法是二度文化創造的藝術境界。書法就是建立在文字——漢字基礎之上的華夏民族的二度(亦即再度)的偉大文化創造。書法在文字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以其為材料、對象,不論是篆書藝術,還是隸書、行草或楷書藝術,總得依附于一度創造的古文字,這種二度創造的書法藝術符号,又離不開作為基礎、材料和對象的二度創造,漢字從文字變成書法就離不開書寫材料工具——毛筆。毛筆是書法藝術的最重要的工具,黃庭堅在《筆說》中寫道:
“巧者得之,如臂使指。”
黃庭堅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他似已深刻體會到毛筆是人的靈巧的無機肢體了。作為書寫工具的毛筆大概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了記載,在出土的甲骨上,偶爾可見用毛筆書寫的字。在更為古遠的彩陶上,也多有用軟性筆所畫種種原始性的花紋或符号。可見,毛筆在文字書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曆史的發展,作為文化工具的毛筆不斷改進,它制作精良,功能完善,具有“尖、齊、圓、健”四德,并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這個“寶”字,是創造價值觀的鮮明表現。對于這個文化創造的工具,東漢蔡邕寫有《筆賦》,熱情洋溢地鋪叙了毛筆的人文價值及其制作特色、書寫功能。正因為毛筆對于二度文化創造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曆史上的書論著作,其篇名常常出現“筆”字,如蔡邕有《筆論》,衛夫人有《筆陣圖》,王羲之有《筆勢論》,王僧虔有《筆意贊》,歐陽詢有《用筆論》,虞世南有《筆髓論》,李世民有《筆法訣》,張懷瓘有《論用筆十法》,顔真卿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國曆來書家都極端重視對毛筆這個無機肢體—有機工具的熟練運用。這裡,是自由的王國,規律的世界,流美的天地,它讓書家們通過用筆,體悟到在藝術裡不但必須有規律—“法”和“訣”,而且又必須有由此而赢得的自由。
再看曆代書論中,對用筆的重要性也非常強調:
晉·衛夫人《筆陣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
從書法史上看,凡善用筆者,對作為客體的工具手段的毛筆,其掌握總表現出合規律性的高度自由。
當今社會以毛筆作為唯一書寫工具的時代确實是過去了,但書法藝術是永遠不能離開毛筆,這個工具。書法不但是毛筆文化中的冠冕、精英,而且是一門優秀的、實現了二度文化創造的、有生命力的藝術,是一般毛筆文化所不能比拟的。由此看毛筆的重要性,并把毛筆形容有君子之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