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法講義?釋義皆本諸師輩遞授,志追昔賢者,必須深入於此累世之學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内家拳法講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釋義皆本諸師輩遞授,志追昔賢者,必須深入於此累世之學也。
口訣一:
神凝意靜,沉緩鬆淨,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論練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全失靈氣,練拳難得宏驗,打手肇失敗之機,皆為病之在己。故我内家拳以精神為第一條件,第一原則,有深意矣。
意靜:頭腦冷靜。不可心浮氣急。若此,必緻四肢失靈,反應失常,伏失敗之徵兆。切切當心在意,置敵人於己意之完全監視中,才能置敵於己之控制中。
沉緩:沉緩雖為輕快相對之詞,如欲能輕快,但必從沉緩中下過工夫,否則不能至輕靈之境。所謂輕快,乃謂臨敵每覺遊刃有餘的輕靈,而不是指躁急而言,這兩者是顯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靜,必當在沉援中見得工夫。萬不可浮躁。而這個緩字,不要當作慢得錯過機會講。乃是在緩中求發現機會。自然可免緩不濟急之弊。
鬆淨:因有沉緩之教,則易導緻凝滞不活之失。務求每一關節,每一肌肉,都能鬆透,以精神照顧原則,如湯潑雪,須毫無拙力之渣滓存在。能緻此,方能關節靈活,反應靈敏,不呆不滞。關防得緊,間隙全無,不予敵人以可乘之機,反能在敵身信手拈來妙招即得,若非鬆淨之妙,則何能緻此。
不僵:内家練法要求意靜而況緩,但不可故作「僵屍跳舞」狀,此弊也。以緻不能達靈活鬆透之妙。舉凡虛實不分,開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間大病,端在身手有無靈氣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見拙了。耍知道内家拳跟一般拳術大相逕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於離棄内家拳了。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經過琢磨教育的純勁。若開始入門便師心自用,不肯拋下笨力,豈能夠把内家拳學好。
自然: 活動要領,務求适應身體之自然,以腰脊為發動全身的樞紐。凡是不根據自然原則之拳法,直如遣人背負牛軛,徒施磨折,徒增勞苦。内家拳雖是以全身運動,與以擊技為目的一種活動,然其開閤進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謀合自然原則,求身心能力的再發展。
合度: 諺語說:「失之毫厘,差之千裡」。練拳的效果問題,都受這句諺語支配的。練拳的效果問題,乃是遵守原則的準确性的問題,而較手的勝負,乃是接勁取招的精密程度,這兩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術精奇的核心,餘者難足與論。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競争活動。生物論者之法則,日:最适者生存。文明社會不以戰鬥為生存手段。然縮小範圍,勝敗問題即合度問題,适者恆操勝算。因為博鬥運動中的技巧問題,實際上就等於從事者的身軀手足之位置,用勁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問題。平時練拳,須不斷地校正自己,明顯地為這個目的而預備,就當在這個「适」字上下工夫。要問勝不勝,先問自己合不合。故應在合度的原則下求磨練。
相續勿斷:後四句訣日:「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可納之於「連續勿斷」四字。初習拳時,須一筆一劃,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絲毫不明之處,不得有絲毫不勻之處。然而習拳久久,一筆一劃的妙處,均已講究到了,已能百骸皆鬆。透體玲瓏。此際要求,内須内勁貫串,外須首尾一貫,啣接完善,如環無端。
一套拳乃是一個動作,以達化生莫測,運用靈妙之效。端在能輕靈柔順,始能相續勿斷。故平時下工夫,能做到相續勿斷,乃能施之於人,一招不靈,印換他招,招招相績,滾滾而去。左實左已沓,左實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處處是引招,處處是實招,處處不見真力,處處是羅敵陷阱,皆依敵而為,毫不須自作主張,更用不著絲毫拙力。此長拳所以為長拳也。昔年劉草堂先生之藝甚得真傳,戚繼光聞其名,效劉備三顧茅蘆故事,請之入幕。後劉草堂先生感其誠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盤旋數月,教以拳法,并授以訣曰:「不犯招架,一動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草堂先生晚年自課其子弟,則喜用:「長拳一上便沒有停」一語。或能道盡長拳奧秘。
口訣二:
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柔剋剛,以無打有,力求不頂,力求不丢,欲丢先頂,欲頂先丢,吞吐為術,消化為能,極虛至靜,所向無敵。
以逸待勞:此乃體力經濟原則之運用。不善敵者,咬牙切齒,箭拔弩張,髮豎鬚翹,磴腳攢拳,未及應敵,其緊張程度,足以消殆其體力。以逸待勞謂者,我必富蓄養閒逸冷靜之氣,此即謂安靜之精神狀态,達於四表,無肌肉之緊張,而後因敵施為,方得有濟。
以靜制動:在戰略言,以靜制動為守勢。在戰術手段上講,一方面仍是力的經濟原則的另一說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敵成勢﹂原則的運用法則。且須注意吾藝在末動時以靜制動,在已動以後則以少動制多動,乃非死寂的不動,而講求動得當,如動不當,不如無動。
因我之能靜,愈能誘敵欺來,而不知此飛蛾撲火之舉也。我不論何境,均須從容沉靜。敵愈動,我愈須靜;敵愈急,我愈須沉;敵愈力猛,而我勁愈須柔。能以絲、忽、毫、厘、之時間與空間之延長,以消盡敵方,其敗象愈多,我勝算愈堅。
若臨有勇無藝之輩,欲仗力而先發制人,我得就其動,借其力,禦其勢,於其舉手投足之間,制之於瞬間,來嘗見我動也。以靜制動之妙,此為其至。
以柔剋剛:若能明「以靜制動」之理,便不難了解以柔剋剛之言。吾既有「不頂﹂原則,復有「以靜制動」之法,當然可以產生以柔剋剛的效果。剛的功境,其境界極為有限,人之勁力不剛,且能勝過機械,昔者器械之用,以濟剛之不足,希圖剛則有以過之。可見過人之剛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為物,昔年人之練各種功夫,欲圖化身為物之剛,則失人之本旨矣。而柔者可以無限,其境甚高,達至最後,其精神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
恆見多年練功之輩,一把天生拙力總不肯拋下,不信無力打有力之教,總不能升堂入室。緻柔之法,乃在拋下天然拙力,如此方能把一把拙力,放在熔爐中鍛鍊陶鑄,方能真正無上利器。
君不見水之柔下手?手搏之,腳踐之,未嘗見抗,殆其聚集成勢,足以蕩屋宇,倒城垣也者。由此可知,柔之用,隻待形成傾勢,何力不屈服於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學深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詮。然宇宙成物,皆是積聚而成,消暴力於無形,至大而無朋,吾人生活其中,活動其中,未嘗見其形也。
以無打有:無本不能打有,但無能化有。此有乃新成之有,非本有之有。敵之有,乃固有之有,為實有。我本無有,借敵而有。敵自傾囊,我得本無成有,敵反固有敗於無也。
當我接敵之際,我所有者神也。如神無,則我不戰先敗,故我神有,而不以力有。如力有,則力力相接,勝負各半。我如無,則敵落空,且無法知我,我能知敬,故謂神龍出沒,其蹤難測,此法精妙,不可不深思詳究。
接近:拳到面前,自當謀求應敵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耍取勝,先須當把人站定。要讨巧,便當在敵人身體與用力的死角中讨巧,此為最安全,最舒服之處,亦即為打擊敵人至便捷之處。若依我内家拳法,必須近身,以找身手與敵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奧妙來。因為必籍近身,方法了解敵來力的順逆,而捕捉而利用之。通常應敵,未接敵時須用眼耳照顧全局,即已接敵不等眼耳之作用,而靈感,日聽勁,知敵虛實,測敵順背,随聽随用,人見威能,故近身為打法原則之始。
粘貼:凡相搏,必籍手足功能為主。外家出手,急進速退,招來定必險,但是懼畏不得,不論對方為鐵砂掌,銅砂掌,斷碑掌等何等功夫,一經我粘住,上則随之上,則下進;下則随之下,則上取。左則随之左,則右出:右則随之右,則左攻。形成一道攻守相兼的機動的牆,不論敵人多狠,均難得逞。以手化敵乃是我第一道門戶。
手化不得乾淨,敵力及身,乃講究身化,随腰走化,此乃是第二層化護工夫,有此二道,方保萬全。然皆是粘貼工夫,非強接硬頂。故遇敵來時,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初須延長其時間空間,然後主宰之。敵發勁如擲球,我接勁如接球,我如硬接,敵方強則必傷我,雙力相等必相傷,我何能利用之。故首先須能接住敵勁。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後,此乃時間之恰當。不可失之粗,不可失之細,此乃用勁之恰當,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當。有此三者之講求,至為精密,方臻準确有效。此乃窮年累月之工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故粘貼原則,不僅消極地聽敵之盈虛消息,實際上即聽即用,即化即發,均在此原則中要求得之。
不頂:敵之力來,我以力抗,我方強,敵方弱,别敵方潰敗;如敵方強,我方弱,則我方潰敗。此乃二牛角力也,不關技巧。吾藝所謂乃以小力勝大力,以少動制多動,以沉細之氣勝暴力粗氣。其中要領,首戒有絲毫頂抗之意。若有頂抗之意存在,又何能達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後方能化於無形,能吞後方能吐還。先吞進,或順勢後化,先吞進後吐出。二種效用,總在「吞」牢上得來,吞即不頂,頂了便在口牙之外便無從吞起,乃直是自破機關。好頂之徒,皆末識吾藝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勁,皆不足以與言内家。
不丢:接近者,粘貼者,不丢者,皆是同一原則之多方面之說明與引伸,句句皆有價值,毋得忽視。不論何等強敵,一經粘上,即入我控制圈内,如蜻蜒投蛛網,愈掙紮愈不得逞。故既經我粘上,即不可再丢掉,我欲圖還擊方始不用遠求,近取即得。最易丢之時,乃為敵突然退縮,或敵猛力将我推出,或我自己鬆懈戰志、這樣,必予敵再次形成攻勢機會。敵既離身,我之識力識機之特長,較難發揮。前輩教人有:﹁逢丢必打﹂之誡。意即敵欲進不得,必作他圖,其之縮回,我當緊随放打,可收借勢之效,與同時摧毀欲圖振作之攻勢。前輩人所謂:吾藝勝敵工夫,全在不丢上做來。
丢頂互用:先已有不丢不頂之教,莫将其變成死的要求。
「欲丢先頂,欲頂先丢」此乃萬金不賣之口訣。此為虛貿變化之法也。為引敵之妙訣,欲之誘敵人入我殼中,另方面敬無法捉摸我真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必待功夫純熟,方能運用得妙。舉一簡單事例以明之。兒童之為拔河遊戲,兩隊各齊力向左右拉去,如一放繩,另方必一緻仆地。又如兩人角力,相頂為戲,兩力相等,一方面突然鬆縮,他方必然前仆而吾藝中之虛實變化,丢頂互用,較此複雜得多,而原理一緻。能善為運用者,勝不可殆。
因敵成勢:吾藝應敵,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勝條件,而在乎我與敵接應中,乃捕捉敵人自己形成之敗象而擴大其效果。故内家之善者,往往不見身體特長,而竟能勝人,其原因在此。豈是本身獨立情況下的優異,而且敵我消融後的綜合因素。因敵如何而我何如,而非我如何而敵何如,也就是說我心中不可先立個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敵制敵。
尚精神不尚形體: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傳統成法,本來無可怪言。因為公雞打架,貓狗打架,都是先拉架式,人本從畜生中來,自難免怒形於色,力形於身,企圖恐吓敵人,或自鼓其勇耳。然此皆不符内家本旨。内家所尚,乃在無跡無象中取人,信手拈來,即成妙招,所主張随手採招,不講另立招法,此藝中之上藝也。
自來中國拳術,教拳者乃出售成法,以何法怎樣用,何法怎樣打,敵人怎樣來,我當怎樣還手。學拳者,即是學習這成法。今之所謂何拳厲害,何法厲害,某家拳,某種拳如何如何好,遇此種種,所說的皆指成法,隻要學得成法,便以為可以天下無敵,其實,下焉哉!
吾内家教人,以原則至上。所謂拳藝乃是「意」,打人亦是「意」。學拳習藝,根本實務,乃是透澈原則,洞明原理,而後乃能從其中演繹出基本動作法出來。所訂基本動作,即是運用手足與身體各處之基本要求,能此,便已得全訣之總旨。
先諳原則,然後習拳加以融會,見用處便可化生,出招皆本乎自然,且皆得體,而不緻剛拙。故我内家拳法,窺似無形無象,不甚求邊式之美,非若戲台上之唱武生,徒求邊式之美。
吾内家既不以形象為重,所重者為何?乃在人身發力之知識。術語謂「識方知機」,這是一個基點,此精神意氣,不是憑空可以取勝,端在於人體用力的二解與控制的知識。此中也非神秘而不可捉摸的東西,也是仔細苦學,多年積驗,追求得來。懂勁之為學,無法言語相授,事關力學體驗,慧心敏思,吾有各種打法之習練,無不立於識力知機之基礎之上,亦為入門之路也。其細膩之處,難以形象名狀之。故内家拳尚精神不尚形體一原則,乃非一句空話。
所向無敵: 此語莫作整體打法的效果解。此乃法訣中之要者。無敵雲者,乃敵人之真虛之處,我之無人之境也,可以長趨直入,前言不頂者,不打敵之有也。今言所向無敵者,以禪語釋之,「主人翁」不在家也。亦即敵之意與力之空出,此我當用力之處,不須猶豫,毋失良機。制勝之因素,莫不在善於利用敵之無也。
若無理解,則不能握其機詮; 若無工夫,理解必成空疏。必待身授,可始親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