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焦耳(1818—1889)也卷入了研制“永動機”的潮流中,為了尋找一種使能量越變越多的方法,他進行了多種實驗:錘擊一樣東西使其做功,看産生多少熱量;随後又用其他的能來做功,看各産生多少熱量。20多年過去了,他也沒找到使能量越變越多的方法。
焦耳
屢次的失敗,焦耳頓然醒悟到,能量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蹤消失,隻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轉化過程中總能量是守恒的。即是說,要産生一定熱量,就需要相應的一定量的功,而要做一定量的功,就必須提供其它形式的能量。
與其同時,德國人邁爾(1814—1878)和英國人格羅夫(1811—1896)等人,也通過不同的途徑發現了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但是,焦爾、邁爾和格羅夫等人卻未能擺脫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桎梏,他們将這條定律稱為“力的守恒”,“活力的守恒”等,他們僅僅看到了量上的守恒性,并未真正提示出這條定律的實質。
邁爾
恩格斯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将這條定律概括為“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他強調指出,必須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理解這條定律,從量上說,其總和是守恒不變的,從質上說,其轉化的能力及其條件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永遠不可喪失的。
恩格斯
形而上學自然觀是一種陳腐的、退化的自然觀,具有形而上學自然觀的科學家,确信既有的理論是絕對完善的,一成不變的,這必須束縛科學家的探索,使其在反常湧現之時驚慌失措,或是悲觀失望,或是坐失良機,或是放棄新的發現,或是發現了科學規律,但不能從本質上認識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