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23:54:53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绛州(今山西新绛縣)人。豪放不羁,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适、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大唐文人,雄心勃勃,豪氣千雲,從軍入伍,沙場殺敵,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不少邊塞詩詠唱軍旅生活,或是贊歎大漠風光雄渾壯闊,或是驚歎窮荒絕域苦寒凄涼,或是歌頌浴血奮戰笑傲沙場,或是抒寫聞笛思鄉望月懷人,凡此種種,多姿多彩,構成了大唐邊塞詩歌豐富複雜、别具格調的磅礴畫卷。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1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之渙 〔唐代〕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邊塞詩《涼州詞》歌贊大唐将士駐守邊疆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也傾訴征人遊子遠離故鄉懷想親人的心靈呼喚,格調高昂,情意複雜,畫面宏闊,意境雄渾,讀來震撼人心、激情澎湃,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的胸懷。

題日“涼州詞”,顧名思義,落筆邊關,詠唱涼州,偏遠荒寒,蕭索凄涼。環境如此,人又如何?不妨想象,大唐将士,長年累月駐守邊城,枕戈待旦,嚴陣以待,與高山大漠為鄰,與日月星辰為伴,遠離故園親朋,久别妻子兒女,生活單調枯燥,内心苦悶無聊,度日艱難,可想而知。

那麼詩歌是否就是抒寫戍邊将士的苦憂愁怨和憤憤不平呢?

通讀詩歌,你就會感覺到,駐守涼州的官兵既是一群忠誠勇敢、誓死報國的熱血男兒,又是一群有情有義、有家有親的英雄兒女,他們的存在和出現,給荒涼邊關增添一抹冷豔的色彩,他們的生命和精神,給邊塞詩注進了汨汩熱血。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2

詩人王之渙,從軍入伍,浪迹邊關,立足大漠,俯仰天地,他看到了什麼,他聽到了什麼,他又想起了什麼,詩人筆下一幅幅畫卷依次呈現在我們眼前,隐隐透露出将士的隐晦心曲,也折射出詩人的一腔激情與瑰麗夢想。

大漠戈壁,遼闊無垠,黃河蜿蜒,橫貫東西。極目西望,白雲缭繞在天,黃昏夕照成霞,古老黃河似天河決堤,穿雲破霧,垂空而下,激流洶湧咆哮如虎,大河狂奔翻騰似龍,虎吼龍吟,地動山搖,震撼人心,澎湃熱血。

王之渙大概是被眼前雄渾壯闊的景觀深深打動氣血噴湧,心神振奮,心中萌生萬丈豪情,置身大唐,時逢盛世,國力鼎盛,自信滿滿,文人志士從軍邊塞,當以四海為家,功名為念,或者像李賀所言“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或者如李白高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或者如王昌齡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精神氣度,士氣決心,骁勇善戰,生死無懼,全在雲天之上,全在奔流之中。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3

一條黃河,氣勢飛動,聲勢浩大,力量震天,滔滔向前,流貫大唐江山,流注大唐氣脈,烘托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點燃一群文人的壯志豪情。

注意詩中的色彩,黃河赤黃,白雲潔白,對比鮮明,觸目驚心。注意詩中的意象,白雲缥缈,如詩如畫,如歌如舞,意态閑适,詩意空靈。黃河咆哮,如吼如吟,如喊如叫,震天動地,大氣磅礴。

兩相對比,一者陰柔優美,一者陽剛崇高,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注意詩中的用詞,一個“遠”字,貌似平實,其實不然,描繪詩人極目遠眺所見,視線所至,由近及遠,自低而高,漸次改變,詩人的心胸亦随之而變得開朗,精神亦随之而變得振奮。

遠天遠地,黃河一線,連接上下,時空闊大,景象壯觀,氣勢恢宏。一句五字,字字珠玑,奪目生輝寫足了天地奇觀,人間動景,勾勒了東西走勢,上下落差,宏大磅礴景已然形成,畫面主角理當登場。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4

接下來,詩人大筆勾勒,塗染“孤城”。群山起伏,綿延橫亘,高峻陡峭,拔地通天,如刀砍斧削,如懸崖絕壁。自有亘古荒涼、永恒滄桑之氣派。萬仞山崖之下,大漠戈壁之上,一座城池巍然聳立,孤零零,陰森森,人煙稀少,氣氛冷清。

這就是大唐将士的軍營所在地,這就是大唐疆域的邊關重鎮。顯然,詩中不見戍樓軍旗獵獵飄揚,不見大唐官兵英姿飒爽,不見軍營士兵日夜操練,詩人隻是點出一片孤城,萬仞高山,觸及你的視線,震撼你的心靈,激蕩你的情思。你能想象,此地此境,遠離中原,偏僻荒涼,環境艱苦,生活困難。

戍邊将士重任在肩,使命在胸,得要克服萬千困難,挑戰惡劣環境,挑戰孤獨寂寞,挑戰自我極限,殊為不易,但是,他們不辱使命,不忘家國,舍小家為國家,舍個人為民族,深明大義,義無反顧。

他們身上流淌着炎黃子孫的精神血脈,他們心中積蘊着保家衛國的男兒豪情。詩人不寫人物,隻寫環境,用自然環境暗示人物精神,用粗犷筆觸勾勒人物筋骨。

一座城池聳立大漠,代表一種精神紮根大唐。注意詩中數詞運用,“一片”與“萬仞”并列,形成對比,鮮明各自特征,增強視覺沖擊力,增強心靈震撼力。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5

“一片”是誇張,故意縮小,極言孤城極孤,城樓不多房舍稀少,連城一片,未免孤單,大有孤城絕境與世隔絕,後繼無援之感,亦能暗示形勢危艱,險象環生之态。“萬仞”是可以誇大,極言山高崖陡,橫絕雲天,高入九霄,聳立大漠,護衛孤城。其形其勢,其狀其态,頗有原始粗粝、突兀猙獰之态,能夠将人帶人久遠洪荒、天地鴻蒙的時代。空間上面的誇張暗含時間上面的邈遠,時間維度上的永恒顯示空間維度的蒼莽。

時空交錯,孕大含深。讀詩詞,緊緊咬住一詞一語品味,緊緊扣住詩境聯想、揣摩,的确是進入詩心,體驗生命的一種好辦法。

詩歌一、二句寫景,大筆勾勒,精心點染,托出一片壯景,營造肅穆氣氛。置身其中,感覺天地無聲,人心震撼。如此天地之内,如此孤城之中,大唐将士又是怎樣的心胸氣度、精神面貌呢?

傾聽一陣笛音吹響,凄婉哀怨,悠揚低沉,伴随瑟瑟秋風,久久回響空城,也久久回蕩将士心間。那是一首什麼曲目呢?

家喻戶曉,人聽人愛的《折楊柳曲》,其聲凄怨,其調凄涼,很快将人帶入遙遠的故園,當年從軍,青春年少,意氣風發,告别故鄉,辭别親人,送者折柳相贈,别者淚光點點,欲留不能,欲走不忍,何等艱難,何等酸楚啊。時至今日,不知吹過幾多風雨,不知度過幾番春秋。時光無情,滄桑了慈母嚴父,蒼老了青春容顔,但是,時光改變不了濃濃的鄉情。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6

顯然,将士思家念親,夢幻楊柳春風,夢想團聚親人。一個“怨”字準确揭示了将士們這種普遍的情感。恰如李白詩歌《春夜洛城聞笛》所寫“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又如李益詩歌《從軍北征》“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越是環境艱苦,越是思鄉強烈。

可是,千萬别忽視了“何須”二字,陡然一轉,翻出新意。“何須”是何必、何苦之類的意思,“何須怨”意為不必怨,不要怨,怨也沒用,不如不怨,表明将士們心胸曠達,知曉大義,不以艱苦為苦,不為鄉思所累,他們明白,保家衛國,重任在肩,不容懈息,不敢疏忽。“何須怨”三個字揭示一種心理情感的平衡,一種内在矛盾的統一:一邊思念家鄉,一邊明白使命,一邊哀怨愁苦,一邊超脫達觀。雄心壯志與纏綿相思融合,大唐軍人與天涯遊子兼備。

他們又很清醒,知道自己身處何方,知道自己使命何在,知道朝廷寡情少恩,知道自己鄉思沉重。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寫盡邊地荒涼。時逢春天,内地也許是桃紅柳綠,草長莺飛,萬物複蘇,欣欣向榮,邊地卻是寒風凜冽,飛沙走石,草木不生,綠意全無。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7

上天偏愛内地,冷淡邊關,冷落一群遺失在大唐遼闊疆城邊地的将士。深而言之,邊關将士抛家别親,不遠萬裡,舍生忘死,浴血沙場,捍衛大唐尊嚴,守護大唐江山,可是,朝廷和君王卻不得而知,關注不到,關心全無,嚴重傷害将士之心。

都說皇恩浩蕩,如沐春風,可是,這春風卻永遠吹不過玉門關,吹不到這一片孤城啊。這裡無緣春風吹拂,這裡無緣王朝皇恩施與。“不到”是果斷語,也是哀怨語,透露出将士們内心的怨憤不平與委婉抗議。

是的,國家要記住自己的戰士,春風要撫慰蕭索的遠方。時過千年,地隔萬裡,孤城不在,詩歌猶存,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活在炎黃子孫心中。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8

總的來說,本首詩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并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 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确,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王之渙的涼州詞簡短(王之渙涼州詞歌頌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9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