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之上,明鏡高懸。
道家的鏡可以“照妖”,佛家的鏡可以“觀業”,對于儒家,則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
中國古代,“鏡”不但有“明”的含義,更有“虛”的含義。公堂之上的“明鏡高懸”匾,不但指“明辯善惡”,更指“虛懷若谷”。“明鏡高懸”四字不僅有明察秋毫、撥雲見日之意,更有“掃除成見、公則生明”的追求。
我國古籍鏡喻亦有兩邊。一者洞察:物無遁形,善辨美惡,如《淮南子·原道訓》:“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方圓曲直勿能逃也”,又《說林訓》:“若以鏡視形,曲得其情。”二者涵容:物來斯受,不擇美惡;如《柏舟》此句。前者重其明,後者重其虛,各執一邊。《莊子·應帝王》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文子·精誠》:“是故聖人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古希臘詩人賦鏡所謂“中無所有而亦中無不有”(nothing inside and everything inside) ;皆雲鏡之虛則受而受仍虛也。《世說·言語》袁羊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不将迎,不藏有,故不“疲”矣。——錢鐘書《管錐編》中“一四 柏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