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家住在農場附近,每年冬天撿煤核兒,成為那時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那些年物質匮乏,撿煤核兒也是為了貼補家用,省點是點。平時老百姓做飯,燃料也就是玉米稭稈,還有棉花杆,當地老百姓叫棉花杆“花柴”。有時候會去農場樹多的地方,撿點柴來用,也就冬天的時候适當買點煤塊,來取暖做飯。
最初的時候,家裡的爐火,不是買來的那種鐵爐子,是自己用磚頭砌起來的。最早的煤塊爐竈的雛形,所以每年冬天,父母給孩子準備好工具。鐵耙子是用來撓煤灰裡煤核兒的,然後柳條編制的小籃子,外帶一個大的編織袋,基本就是地裡肥料用完了,水裡洗幹淨以後,晾曬幹。煤核兒是沒有完全燃燒的煤塊,撿回來以後可以放進自己家的爐竈内,進行二次燃燒,做飯取暖。農場燒鍋爐的師傅們,推出來像小山一樣高的煤渣灰,這就是男女老少撿煤核兒的場地。
孩子小背不動的時候,父母們會踩着點,去接孩子們回來。小夥伴們争先恐後的把籃子撿滿,然後倒進編織袋。基本上每次能撿上多半袋,就算不錯了,因為撿煤核兒的人很多,一眼望去,人比煤核兒還多。就跟當今的人們去旅遊一樣,看不到風景,隻看到人頭攢動。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勞動中收獲了很多,深深懂得父母過日子不容易,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隻有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努力的付出,家裡的日子才會好過一點,關鍵是能幫助父母做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最幸福的。
經濟蕭條的年代,人們之所以過的充實,是因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幸福,簡單而美好。就像撿煤核兒,對于現在人來說,算不了什麼。可是那個時候父母孩子都是幸福快樂的,從準備工具,再到争搶着去撿拾幸福,再到父母背回來的過程中,背的是心中的快樂,甜蜜蜜的幸福感,充斥着整個内心。每一個環節都說明人是開心愉悅的,誰勞動誰幸福,所以人們撿拾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慰籍,物質上的補給。
畢淑敏說“隻要肯努力,用心感知這個世界,沒有人的生命注定糟糕”。生活隻青睐風雨兼程的人們,一直努力向前,讓生活變得的更美好一點。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