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巴蜀書社”微信公衆号。
書名:大全賦會(永樂大典本)
作者:羅國威點校
書号:ISBN 978-7-5531-1714-0
出版時間:2022.7
定價:58.00元
“
内容簡介
《大全賦會》是一部收錄南宋科舉應試所做律賦的文學總集,據學者研究,其編撰可能與南宋宰相丁大全有關。全書五十卷,已佚,僅有兩卷保存在《永樂大典》中。羅國威先生根據海内外遺存的《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與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兩卷(《大全賦會》卷三、卷四),加以點校整理(《永樂大典》原圖》亦予收錄),供讀者使用。本書收錄律賦一百五十餘首,《全宋文》未予收錄,可為宋代文學尤其是賦學研究提供新材料,更可為南宋科舉研究提供直接材料。
“
作者簡介
羅國威(1944),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著有《劉孝标集校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敦煌本昭明文選研究》《六朝文學與六朝文獻》《昭明文選叢考》《敦煌本文選注箋證》《冤魂志校注》等書,參與整理《全宋文》,獨自整理有《鹹平集》《大全賦會(永樂大典本)》等古籍,主持點校整理國家古籍整理大型項目《古文辭類纂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敦煌本文選音考釋》,發表論文數十篇。
“
前言(摘錄)
《大全賦會》五十卷,永樂大典本,不著編輯者名氏,皆南宋程式之文。’這是《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存目爲此書撰寫的提要中對該書的介紹。提要的撰者對該書的介紹僅止於此,以下通篇是考證。然而其考證並非對書旨的揭示所作的考證,而是列舉了宋代禮部科舉條例,標明詞科考試對辭賦用韻的規範和字數的規定。進而又舉出淳熙重修文書式對科考辭賦避諱字的限定。篇末提要寫道:“是下筆之時,先有三四百字禁不得用,則其所作,茍合格式而已。其浮泛庸淺,千手一律,固不足怪矣。”除《四庫全書總目》於存目類提到此書外,趙萬裡先生在《‘永樂大典’内輯出之佚書目》一文中,著録有“《大全賦會》五十卷。”除此之外,任何書目,都無有此書的任何信息。《永樂大典》中收入的《大全賦會》五十卷,是完帙還是節録,底本是刻本還是鈔本,編輯者爲何許人,這一切,迄今無人知曉。而從《永樂大典》中所輯録出的這五十卷《大全賦會》,中外公私圖書館的書目中均未見著録,因之,《中國古籍總目》中,無《大全賦會》這一書名,此書已不爲世人所知,在人間消失了。
《大全賦會》一書,真的就從世上消失了嗎?事實並非如此,在海内外遺存的《永樂大典》殘卷中,有兩個寫卷,保存有《大全賦會》的録文,它們是《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和《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六暮賦”下收有“大全賦會三”,收賦共三十五首。卷末存文字六行:“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重録總校官侍郎臣高拱/學士達陳以勤/分校官修撰臣丁士美/書寫辦事吏臣李應陽/圈點監生臣馬宗孝/臣扈進第”。《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六暮賦”下收有“大全賦會四”,收賦四十一首。卷末存文六行:“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重録總校官侍郎臣秦鳴雷/學士臣王大任/分校官編修臣孫鋌/書寫儒士臣王一鳳/圈點臣林民表/臣董子子翰”。《永樂大典》的編排,是依《洪武正韻》按韻部勒學,於“六暮”下的“賦”字,將《大全賦會》收録該書。其書名“大全賦會”下的“三”“四”,當是原書卷次,即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所收者爲卷三,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所收者爲卷四,以此類推,可知《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五所收者當爲《大全賦會》卷一,《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五所者當爲卷五十。卷三卷四兩卷收賦七十六首,則五十卷收賦當在一千五百篇左右。每首賦以七百五十字計,五十卷大約共一百二十萬字左右。這些,是《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七和《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八百三十八留給我們關於《大全賦會》的信息。
……
今天影印和整理出版這兩卷輯自《永樂大典》的《大全賦會》,簡而言之,其意義有如下幾點。首先,它爲《中國古籍總目》增添了一種亡佚逾千年的古籍,這當是圖書館學界、目録學界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值得慶幸。其次,增添這樣一部内容特殊的辭賦總集(儘管部頭小數量少),爲異彩紛呈的辭賦學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資料。再次,這兩卷《大全賦會》存賦七十六首,作者七十五人(其中陳堯章兩卷中各存一首),七十三人姓名前都冠有裡貫(卷四前兩名李叔虎和吳逢泰未冠裡貫),使我們可以參見這批生員地域的分佈情形,如三山二十五人,盱江十三人,建安六人,興化四人,隆興三人,廬陵、袁州、太平、江西各二人,餘者均爲一地一人。於此,可約略考見當時南宋疆域内各地的經濟、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另外,它爲我國古籍整理特別在輯佚學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意義。
“
“
内文試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