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是唐代詩人,少時即有才名,20歲及第登科,屢居相位,深得太平公主和唐中宗的賞識。
相比于他政治上的成就,世人所景仰的卻是他不俗的文學才華,甚至,還被唐玄宗贊其為“天才”。
這個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的文壇老宿,仕途上幾起幾落,可謂嘗盡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
所以,在他的詩作中,大多蘊含着一定的哲學味道,令人喜聞樂見的同時,還給人深刻的人生啟迪。
01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唐 李峤《中秋夜》
賞析:中秋夜,夜空中冉冉升起一輪明月,賞月的人們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但是,又有誰能夠确切地知道,千裡之外的此刻,天空中是不是陰雲密布,那裡的人們不僅不能當庭賞月,還要躲避疾風驟雨呢?
同樣是大唐的宰相,張九齡曾對着那一輪皓月,發出由衷地感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樣是中秋夜,而李峤望着那深邃夜空裡的滿月,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發出了千古一問:“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大自然本就無常,它瞬息萬變,總是充滿了未知,世上的萬物亦是如此,從來就找不出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總會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差别。
人生無常,人人“皆言”的未必就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既不能以偏帶全,也不能人雲亦雲,因為事物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所以我們絕不能墨守陳規,也要時時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李峤的這首五言絕句,看似在寫中秋的月色,實則在寫人生的風雨,居安思危,未雨綢缪,人生在世,誰能時刻都被陽光普照呢,這一路上,風會來,雨也會來,所以,憂患意識還是要有的。

02
-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唐 李峤《風》
詩文賞析:它能溫柔地拂落三秋時節金黃的葉片;也能輕輕地吹開早春二月美麗的鮮花。
經過寬闊的江面時,它能掀起滔天的巨浪;進入茂盛的竹林裡,它能令萬頃的竹林頃刻間東倒西斜。
既能春風化雨,也能溫柔以待,既能雷霆萬鈞,也能所向披靡,它就是大自然無所不能的風啊。
人們常說“秋風掃落葉”,可見秋風的蠻橫和無情,但在李峤這裡,這風是如此地柔和細心,它不急不躁,溫柔如水,讓秋葉怡然自得地葉落歸根,它輕輕的撫摸喚醒沉睡的花兒,令它在春光中綻放美麗的花朵。
同時,它又是急躁的,像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一般,過江的時候會掀起滔天的巨浪,入竹林的時候會噼裡啪啦地把竹子弄得東倒西歪。
全文出了題目不找一個“風”字,卻寫盡了風的神奇和力量,前兩句寫風的功能,能使萬木凋零,又能讓百花盛開,後兩句寫風的厲害,入水則波濤洶湧,進林就會萬竿傾斜。
這首既有趣又充滿哲理的小詩,幾乎每個會背唐詩的孩子,都能脫口而出,此詩中,風的形象是如此的鮮明,每一句都寫出了風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世間事變幻莫測,我們要學這風,不固步自封,因勢利導,能時刻轉換自己的角色,适應不同的環境和人事,這樣才不會讓自己于被動的局面。
03
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迹舒。 河圖八卦出,洛範九疇初。 垂露春光滿,崩雲骨氣馀。 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唐 李峤《書》
作品賞析:蔡倫沒有發明紙張以前,人們削薄竹木成片,用以書寫文字,記錄事迹,而書法才是中國文化的起始源頭,因為洛圖的存在才導緻了《洛書》的出現。
這天,李峤在環境優雅的池塘邊,一邊聽着歡快的鳥雀啼鳴,一邊倚着欄杆心情舒暢地欣賞書簡上的文字。
隻見這書法柔中帶剛,綿柔有力,一筆一劃都好似碎裂的雲朵裡暗藏着無窮的力勁,而它的收筆處又猶如下垂的露珠般渾圓有力。
仔細觀察着每一個筆畫,每一寸都是那麼的圓渾流暢,筋骨具備,讓人挪不開視線,愛不釋手。
這是一首品評書法的五言律詩,盛贊書寫此書法者筆力的剛勁有力,簡直入木三分,這功力豈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必定經過锲而不舍的勤學苦練,才會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程度,就如王羲之的墨池一般。
先時春風得意,晚年颠沛流離,有人贊美他,也有人貶低他,李峤這一生風雲變幻,甘苦自知,與駱賓王齊名的他,最終還是以文章留名。
以上分享的這三首小詩,有關于人生的,也有關于生活的,還有關于學習的,每一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并蘊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細細品味,定會受益匪淺。
本文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