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04 20:02:22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兼并戰争,周王朝境内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在周元王元年,中國曆史進入了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跻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戰國時期,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也有鄭國、衛國等小國,但由于其實力與影響力都遠不如戰國七雄,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那麼,作為戰國最有影響力的七個國家,他們各自有何來源,姬姓諸侯有多少?其實,在戰國七雄之中,隻有三個是姬姓國,其他兩個是功臣國,還有兩個竟是商朝忠臣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1

齊楚:興周滅商的功臣國

齊國始于姜子牙,楚國始于熊繹,兩國都可謂是興周滅商的功臣,但兩國待遇卻大不相同。

商朝晚期,姜子牙投奔周文王,為周文王積蓄國力立下巨大的功勞,史書記載“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牧野之戰中,姜子牙老而彌堅,率領諸侯聯軍打敗纣王,“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說的就是姜子牙沙場風采。可以說,姜子牙是開周第一功,周公、召公等人都無法相提并論。

與此同時,姜子牙與周天子還有一層關系,即他女兒邑姜是周武王正妃,并生下了周成王姬誦,《大戴禮記》中記載邑姜生成王時“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為了教育好兒子,邑姜可能開創了中國胎教史。

因此,齊國不僅是功臣國,而且國君還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由于姜子牙功勳與邑姜關系,所以周武王首封姜子牙于齊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2

與齊國不同,楚國就要悲催多了。周文王時,楚部首領鬻熊“子事文王”,大概是成了周文王義子,在周文王謀商過程中立下不少功勞。不過,鬻熊英年早逝,之後他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不知道做了什麼,有沒有在武王伐纣中立下功勞也不知道,反正周武王沒有冊封熊麗或熊狂。直到周成王時期,“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即鬻熊曾孫始建楚國。

楚國建立時,都城在丹陽,現代考證應是在河南淅川一帶,為何後來到了湖北一帶,如今還未解開其中謎團,有學者分析認為周昭王南征楚國時,楚國無奈遷都到了湖北一帶。由于楚與周存在諸多的恩怨情仇,所以後世楚國一直“不服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總而言之,盡管後世楚國與周王室關系很差,但就楚國建立的原因而論,可以算是興周滅商的功臣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3

秦趙:纣王忠臣之後,祖上是親兄弟

戰國七雄之中,秦趙關系非比尋常,因為兩國擁有一個共同祖先——飛廉(蜚廉),屬于真正的兄弟之邦。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商王)大戊禦。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纣,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季勝之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寵信,賜其“臯狼地”,所以孟增号曰“宅臯狼”。孟增之孫造父,是周穆王的親信大臣,立下攻破徐夷國的大功後,受封趙城(今山西洪洞),創立趙氏。西周時期,趙氏封地可能被并到晉國,由此趙氏成為晉國臣子。重耳流浪國外時,趙氏家族的趙衰跟随其後,重耳回國成為晉文公後,趙衰得到重用,成為六卿之一,由此趙氏家族迅速壯大。戰國早期,晉國已被韓趙魏三家控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于是趙國正式成為一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4

惡來是季勝兄長,他去世之後,兒子“女防”就跟随季勝一系生活。造父受封在趙城之後,就成了嬴姓趙氏,《史記》記載的惡來後代是“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秦國國君趙氏之稱由此而來。戰國之前,姓不分貴賤,氏才别貴賤,一般氏是根據封地名而來。後來,由于造父侄孫非子善于養馬,深得周孝王喜愛,于是公元前888年周孝王把非子封在秦地,讓他重新接續赢氏的祀統,因此非子又号稱“秦赢”。百年之後,犬戎攻入鎬京,嬴開(秦襄公)以兵救周,并出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就被周平王封為諸侯,秦國正式建立。

可見,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是商朝臣子飛廉的後代。

另外,飛廉可謂是商朝纣王的鐵杆忠臣,《史記》中說飛廉在商朝滅亡之後隐居深山,但《清華簡·系年》卻記載:惡來被殺後,飛廉逃到商盍氏(曲阜一帶)繼續反周,周朝東征滅掉了商盍氏,殺掉了飛廉,并将叛亂的商盍之民西遷,“以禦奴之戎,是秦先人”。因此,算起來秦國從上到下,都可以說是商朝忠民,後來秦國滅掉東西二周,仿佛是一報還一報。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5

燕韓魏:燕魏是周王室支系,韓國是支系的支系

燕國、韓國、魏國都是姬姓國,但三國與周天子的血緣親近都不太一樣,燕魏是周王室的支系,韓國則是支系中的支系。

一,燕國始于召公奭

武王克殷之後,将召公奭(shì)封在燕地,當然第一代燕侯是召公之子,召公本人留在了王庭。召公奭的具體身份不詳,但可以肯定是周王室宗親,《燕召公世家》中的第一句話是“召公奭與周王同姓,姓姬”。周武王讓姜子牙前往封地,讓周公旦、召公奭留在王庭,說明召公身份非同凡響,與周武王血緣關系應該非常近。

不過,燕國建立之後,存在感一直不強,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國家,從建國之始到西周晚期,《燕召公世家》上沒有任何記載,隻說了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當時燕國被狄戎入侵與阻斷,與中原斷了交流,足見西周時燕國處境之艱難。之後,司馬遷筆下的燕國曆史,也差不多與《夏本紀》一樣,屬于極簡的君王列表格式,直到燕昭王時才略微詳細一點。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6

二,韓國始于韓武子

春秋前期,晉昭侯将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封給叔叔成師,後來此人被稱為“曲沃桓叔”。之後,曲沃這一脈犯上作亂,經過三代努力,在曲沃桓叔的孫子曲沃武公(晉武公)時,終于取代了位于翼城的大宗,成為晉國國君,史稱“曲沃代翼”。以小宗取代大宗,這是對周禮的踐踏,被稱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标事件。

史書記載,曲沃桓叔有兩個兒子,嫡子是曲沃莊伯,庶子是韓萬(韓武子)。韓萬,原來姓姬,姓名應該是姬萬,後來受封于韓原(今陝西韓城),于是被稱為“韓萬”。晉國王室與韓氏家族的關系,就猶如周天子與晉國王室(晉國源于周成王弟弟)的關系,非比尋常。

由于這一層關系,韓氏家族在晉國影響力很大,晉國實行“三軍六卿制”後,韓氏家族後來成為卿位家族,控制晉國的六大巨頭之一。不過,随着韓氏家族成為“國卿”之後,為了家族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國君切割,因為晉國卿位家族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就是壓制國君權力,這樣卿位家族才能更好的掌權。随着卿位家族實力越來越強,最終韓虔(韓景侯)在戰國初期被封為諸侯,正式建立了韓國。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7

三,魏國始于畢公高

武王克殷之後,十五弟姬高被封在了畢地(今陝西省鹹陽北),建立了畢國,因此他被稱為“畢公高”。西周晚期,狄戎入侵華夏,畢國在這時滅亡,之後周天子沒有再封,于是畢氏子孫散居各地,《魏世家》中說“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不過,其中一個叫畢萬的畢氏子孫投奔了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畢萬到底是什麼身份,史書沒有交代,但晉獻公距離西周并不太遠,而且那時還是“王侯将相真有種”的年代,畢萬應該是畢氏主宗的後代,畢公高一脈的嫡系傳人,所以才會被晉獻公重視。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并把魏地(今山西芮城縣一帶)封給畢萬。《史記·魏世家》記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于魏,晉國大夫郭偃占蔔說“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之類雲雲,于是畢萬就改為魏氏。因此,畢姓、魏姓、姬姓都是一家人。

晉文公繼位前,在外流浪十九年,其中一人是畢萬之子魏犨(chōu),晉文公回國之後論功行賞,魏氏家族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晉悼公時魏昭子魏绛成為“國卿”,四代之後魏氏家族實力越來越強,後來與韓、趙兩國瓜分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魏國首開戰國變法,魏文侯的李悝變法與建立魏武卒,讓魏國成為戰國第一霸主。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個(戰國七雄來曆三個姬姓國)8

西周時期,周天子冊封了數十位姬姓諸侯,目的是為了以宗法、血緣關系來控制天下,“以作屏障”拱衛周室,但經過數百年的大浪淘沙,姬姓諸侯反而越來越少,最終在戰國七雄中隻有三個姬姓諸侯。其中,韓、魏屬于自主立國,唯一留下來的西周姬姓諸侯隻有燕國,而燕國之所以傳承下來,偏居于北、遠離諸侯紛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這一狀況讓筆者想到了東漢末年,東漢時期群雄并起,本來很多封疆大吏都是劉氏族人,可以在漢末逐鹿天下,但最終除了空有皇族名頭而自主立國的劉備之外,其他都被一一消滅。因此,祖上庇護終非長久之道,真正成才的都是靠自己,秦國、楚國、韓國、魏國、趙國、蜀漢、曹魏、東吳.......無不如此。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