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重陽節的來曆及風俗及詩句

重陽節的來曆及風俗及詩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21 21:21:00

重陽節的來曆及風俗及詩句(關于重陽節的由來)1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隻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随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重陽節的來曆及風俗及詩句(關于重陽節的由來)2

民俗活動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曆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于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适不過的。

古人的山嶽崇拜

《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隐栖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幹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缭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将“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辭青”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睐。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随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标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幹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賞菊

重陽日,曆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放紙鹞

放紙鹞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鹞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叙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鹞亦現在的風筝。風筝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鸢”,南方則多叫“鹞子”,惠州的“紙鹞”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陽節的來曆及風俗及詩句(關于重陽節的由來)3

名人詩賦

著名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九日齊山登高 / 九日齊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将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晖。

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霑 同:沾)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隻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歎恨落日餘晖。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着牛山流淚。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譯文

秋天的天空無雲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陽節快到了。披上粗衣,飲着沒過濾的酒,每一陣秋風,一場秋雨,帶來習習秋涼。

黃昏時刻的院落,給人悲涼的感覺,酒醒過後往事浮現出來使愁腸更愁。怎麼能忍受這漫漫長夜,明月照在這空床之上。聽着遠處的搗衣聲,蟋蟀發出的長而尖的叫聲,還有漫長的漏聲,感覺時光過的太慢了。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觞照歡顔,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譯文

今天雲彩飄飄,景色迥然,流水更綠,青山更明亮。

我手攜一壺流霞酒,采撷一朵黃菊花,欣賞這菊花淩霜不凋的品行。

這裡山石偏僻,松樹古遠,快樂的管弦樂随風飄灑。

酒杯當明鏡照耀我歡樂容顔,獨自一個人喝酒,自得其樂。

望着山月獨自起舞高歌,任帽兒被舞風吹落,卻不知道讓我懷念的朋友都在哪裡。

九日水閣

宋代韓琦

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

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

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

譯文

池畔的堂館已經坍塌,古老的台閣一片荒涼,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過這美好重陽。

雖然慚愧古舊的園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樣,但請看一看晚年的氣節,正如盛開的黃菊散放清香。

新釀的美酒已經很熟,味道醇厚而又芬芳。螃蟹早就長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近年來豪飲的興緻衰敗難以勉強,隻有高吟詩歌的才力還十分健旺。

圖文來自網絡 如有版權 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