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

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18 07:41:16

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大學初解11-愛人)1

寫給學子的愛情美文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偾事,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纣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治理國家的前提是使家庭和睦有序,如果連家庭的成員都教化不了,那就做不到教化别人。所以明德的人,都是用教化身邊人的理,去教化國人的。

這個篇章開始,針對的對象,往往是有影響力的人,比如官員、乃至君上。

雖然說的不是普通老百姓,但是理還是相通的,家、國、天下,隻是規模的差别,治理之理還是相通的。所以,小家都影響不了,就更别提一個國家了。《大學》的理,就是從根本來延伸的,從個人到小集體,從小集體到大集體,從大集體到國家,再從國家到天下。

(而對于,君王或者為官者,其家庭對國家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君王的家人都是王侯,都有自己所治理的區域,所以,如果君王的明德未能得到彰顯,那麼其家庭成員便無法得到教化,若是私欲盛行,那麼就是百姓之苦了。)

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長也;

慈者,所以使衆也。

孝敬父母的理,與侍奉君上的理是一緻的;敬愛兄弟姐妹的理,與同事的相處之道是一緻的;慈愛孩子的理,與愛護百姓的理是一緻的。

孝,對象是父母,這是“仁”面對長輩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忠,對象是領袖,這是“仁”面對君王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悌,對象是兄弟,這是“仁”面對家人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敬,對象是同事,這是“仁”面對長者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慈,對象是孩子,這是“仁”面對子女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仁,對象是國人,這是“仁”面對民衆時,所體現出來的“理”。

這裡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仁”字。仁,愛人、利他之意。

愛父母,仁為孝;愛君王,仁為忠;

愛兄弟,仁為悌;愛同事,仁為敬;

愛子女,仁為慈;愛國民,仁為仁。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康诰》說:治理百姓要像保護剛出生的孩子一樣。隻要誠意正心去做,即使無法做到合格,也差得不遠了。因為這些理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沒有一個女人是先學照顧孩子,後才嫁人的。

父母愛護子女的理,和君王愛護百姓的理是一樣,所以作者引用《康诰》的一句話,就是“如保赤子”。赤子就是剛出生的嬰兒,而對于剛出生的嬰兒,作為家長一定是呵護萬分。哪怕是大半夜,孩子一哭,父母立馬就起來查看情況了,孩子一生病,立馬就會着急,會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這種愛護,是天性,是本來就具有的。我們若是能夠做到誠意,不被私欲障礙,雖然不能保證做到非常完美,但也不會差很多,因為誠意會彰顯我們的本來明德之性,這種“愛人”之性。

因為是本來具備的,所以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沒有一個母親是先學會了如何愛護子女,才去嫁人的。反過來說,就是每一個母親都是天生會愛護子女的,這并不是學來的。

當然也有人說了,總有不愛護子女的。确實是這樣,這是什麼情況呢?這就是明德之性被私欲障礙的結果,因為我們無法做到誠意正心,所以開始自欺,開始被外物所轉,從而被自己的私欲障礙,明德之性就無從彰明了。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偾事,一人定國。

一個人在關鍵的位置上,他的家庭能夠仁愛,那麼會影響到一個國家都是仁愛的,他的家庭能夠互相謙讓,那麼國家也都會興起謙讓的風氣。

但是他自己貪婪暴戾,那麼就會上行下效,整個國家都會受到影響,紛紛為非作歹。這就是治國的關鍵,所以一句話可以壞事,一個人可以安定國家。

這裡說的對象,就是處在關鍵位置上的人了。自古至今的政治體系中,上行下效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我們看商纣王的時期,纣王的臣子中,多有效仿者,而忠臣往往會受到排擠、迫害,從而整個君臣的風氣都是糜爛的,這種影響範圍就是整個國家。

我們再看如今的社會,一個縣區的領導貪污腐敗,下面的人一定效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而官官相護,為害一方。治理貪腐的風氣很重要,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處在關鍵位置的人,影響力就很大。所以,處在關鍵位置的人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壞很大的事,當然,他也可以彰明自己的明德,從而影響整個國家,使國家安定。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纣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堯、舜用仁愛做表率,人民紛紛效仿仁愛。桀、纣用殘暴做表率,人民也紛紛效仿這種殘暴。若是一個人的對别人的要求,自己都無法做到,那麼人民便不肯依從了。

作者用了四位君王來舉例子,無論君王是什麼樣的,都會影響人民的效仿。這裡用“帥”字來說,是無形的教化。也就是說,君王是什麼樣的,整個國家都會變成那個樣子。

其所令,“令”與“帥”不同,帥是無形之教,“令”卻是有形的,這是要求别人的意思。“反其所好”,“好”是習性。“其所令反其所好”,就是君王自己的秉性很差,還要要求百姓變好,那是不可能的。其實,也就是君王自己的修行不行,還想要治理好國家,那是不可能的。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所以明德之人,自己做到的,才會去要求别人,自己沒有壞的習性,才會去糾正别人。自己本具的恕道沒能得到彰顯,而想要讓别人明白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治國,先齊其家。

君子,就是明德之人,明德之人能夠做到誠意的功夫。所以他能夠清楚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能夠如實的面對。而不是自己做不到,還自欺欺人,以為自己做到了,然後要求别人這,要求别人那。有諸己,就是自己能夠做到的善行。無諸己,就是自己所沒有的惡行。

所藏乎,藏就是不顯,說明明德沒有得到彰顯。身不恕,就是做不到“恕道”。“恕”,是如 心。就是如己之心,就是由己推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自己沒有做到,還要讓别人明白,未之有也,是沒有的。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詩經》說:桃花盛開時,這個女子出嫁,讓整個家庭安适。安适了一家人,然後才能影響到更多的人。《詩經》說:宜兄宜弟。與兄弟友愛和諧,才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詩經》說:他的威儀儀容沒有差錯,能夠教化四方各國。他可以被父親、兒子、兄弟所效仿,人民才能夠效仿。所以,治國要先齊其家。

最後一段,是開始用《詩經》的一些話來給自己佐證,來說明齊家對于治國的重要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