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千萬人在号稱“世界最繁忙”的北京地鐵裡交會、擦肩,步履匆匆。每個人都熟悉自己乘車的顔色特征,毫不遲疑地奔向要去的方向。
對于進出地鐵的乘客而言,在地上、地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間來回切換,已成為一種日常,但對于北京地鐵13号線回龍觀乘務中心電動列車司機廖明而言,如果每天是一張相片,那他的“相冊”裡幾乎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背景的底色,或藍,或灰。
廖明今年五十五歲,像這樣年紀的地鐵司機,就如同他拿下的諸多勞模獎章一樣,在全國并不多見。以2002年為界,他的職業生涯前半部分獻給了中國第一條環形地鐵線路2号線,之後便紮在了北京第一條在地面運行的軌道13号線。
入行三十年間,他從剛出技校的學生,成為全國地鐵安全行車裡程最長的人;北京地鐵也從最初僅供觀光到成為公共交通的主力軍,進入了年年開新線的新時代;而如今,廖明仍在那裡,在繁華城市的下方,一圈,一圈,再一圈,110萬公裡無事故裡程記錄不斷被刷新,“輪回”着地鐵,也“輪回”着人生……
三十年後,這位安全駕駛列車行駛裡數超赤道25圈的老地鐵人不禁感歎:“人一輩子,選擇一個熱愛的行當,然後堅持下去,這就夠了。”
全國勞模、“北京地鐵第一人”廖明(本人供圖)
軌道情結
淩晨4點,北京地鐵13号線回龍觀車務段内,53輛列車蓄勢待發,新一輪地鐵高峰即将到來。此時,身着工裝的廖明,手持手電筒,從車頭到車尾,從車廂到車輪,逐一仔細檢查。40分鐘後,等待他的将是數以萬計的乘客。
“等幾趟車都擠不上去,或者下車時擠不下來,已是司空見慣,在地鐵上擠丢了鞋、扯壞了包更是常事。”這幅畫面,40年前還在上初中的廖明可能根本無法想象。
廖明記得,那時的北京人很少長距離出行,進了二環相當于“進城”,“哪怕坐上公交車或騎自行車都稱得上一種時尚。”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全國,大批農民扛着行李離開家鄉,走出北京火車站。路過車站廣場前的地鐵站時,很多人壓根兒不知道地鐵長什麼樣兒、通向哪兒。
“地鐵,就像是一處等他們在北京站穩腳跟後,渴望參觀的景點。”廖明笑笑說,那時的地鐵參觀券更是一票難求。
1975年,北京地鐵隻有一條線,從北京站到石景山古城,主要功能是售票參觀。(視頻截圖)
1981年,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正式對外運營,全年的客流量6000多萬人次,“僅相當于現在1号線一個星期的客流量。”而在當時,全國也隻有北京跑着地鐵。
就在外界對地鐵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态下,1983年參加高考的廖明,考上了北京地鐵技校,端上了“鐵飯碗”。畢業後的他被直接分配至當時中國第一條環形地鐵線路2号線,可彼時也隻開了四分之一環線,即從西直門站到複興門站短短幾站。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地鐵時的場景:車廂内是隻夠容納40人的橫排座。車外寬闊明亮的站廳,擡頭看,整個西直門站有三四百根日光燈。“就像宮殿,我當時很震撼,沒法想象那麼深的地下能有這樣的建築。”初識地鐵,正值8月盛夏,廖明見到的地鐵司機卻身着棉襖。站台上6台除濕機,像開着水龍頭似的,嘩嘩往外流。司機在西直門站調頭開往複興門前,還要等上至少八分鐘。
當時間邁入至1985年,北京城市人口突破1000萬。全市3000多輛公交車不堪重負;而後十年間,随着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多,小汽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北京人初嘗堵車滋味兒;進入新世紀,北京修路的速度似乎永遠追不上機動車輛增加的速度。借助地鐵“緩擠”,勢在必行。
此後十幾年間,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條條新地鐵線不斷與廖明所在的2号線在地下交會,22條線路逐漸編織成網,且越織越密。
一圈,兩圈……33年
行駛在軌道上的地鐵,好比日子日複一日有序運轉的隐喻。而廖明最初的地鐵司機生活也同樣如此。
如果說春運是中國人每年一次最大的人口遷徙,那麼對于早晚高峰時段的北京地鐵來說,堪稱天天是春運。早晚高峰時段,廖明所在的2号線車廂乘客往往會超過數倍,而列車的間隔隻有兩分鐘。“隻要有列車慢了超過3秒鐘,調度中心馬上會打電話提醒司機提速。”
廖明說,“一趟車慢了3秒鐘,整條軌道上的車輛都要跟着減速,1分鐘意味着有超過1100人上不了車。”
面對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廖明每天必須要在兩平米的駕駛室内,密切關注網壓表等十餘種行車設備,周而複始地在設備軌道上滑行。他說:“開2号線時在地下,乘客上下車後,地鐵前行,駕駛室内便又會陷入黑暗,”他經常忘了時間,每天就盼着前面能有點光,就這樣反反複複。而在幾十米的地下,白天和黑夜也沒什麼區别,隻有看着儀表盤上顯示距離的數字變化,廖明才知道自己在移動。
在隧道内行車的廖明(視頻截圖)
每進行一個操作,每看到一個信号燈,廖明都要手指、嘴喚,一趟車開下來,這樣的動作将近200次,“很多人不理解我們,覺得我們就跟一群神經病似的,看到就看到了,還要自言自語地說出來,伸直胳膊指出來,但為了安全,我們就得這麼做。”
長此以往,廖明總會下意識地把工作中的習慣帶入進生活中,比如,平時路上遇到紅綠燈時,都想伸手去指一下,“要是顯示紅燈,總想拿起電台喊行調開放信号。”在家時,廖明總愛說“把客室燈關了”,弄得家人哭笑不得;看電視時,他也會将聲音開到最小,因為自己隻要聽見大一點的聲響,就會心裡發慌。
這樣以秒計數的工作節奏,同樣反映在廖明的夢境裡。廖敏說,幾乎每個司機都會做夢夢見刹不住車或出現意外事故,且這樣的夢不止一次。但實際上,從業33年,現實工作中的廖明卻連列車與車門間的毫厘誤差都未曾出現過。
“人車合一”
北京地鐵密如蛛網,無數列車在高速運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出現問題,所以北京地鐵對司機有着非常苛刻的标準:列車晚點5分鐘以上算事故;某個車門未關嚴列車啟動算事故;紅燈動車算事故;停車超過規定線算事故……觸犯一項,之前安全紀錄全部歸零。
正是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中,使得廖明在2号線的17年間練就了“聽車”的本事。在廖明眼裡,每一列列車都是有生命的。“當其承載了很多人跑完一段路程後,也會放松下來。這就是地鐵的節奏和表達。”
廖明說,“人車合一”需要司機對列車的構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同時還需要對路況了然于心。大腦的每一個細胞都要跟着列車跑,“仿佛自己已經和列車融為一體”。這樣,列車有任何不适,路況有任何變化,司機都能第一時間敏銳地捕捉到。
廖明正在做發車前的例行檢查(視頻截圖)
廖明對列車的理解和感受,遠超于常人。這與他做徒弟階段的鑽研不無關系。
那會兒,不斷鑽研業務成了他茶餘飯後的“娛樂”,為了學得更明白,他甚至把整台龐大的機器直至拆掉最後一顆螺絲為止。學徒那幾年,廖明把列車上所有的部件都反複摸了幾遍,這也為日後他達到“人車合一”的狀态奠定了基礎。
一次,他在黑暗的隧道中行車,眼前閃過一絲光。他找來維修工反複檢查,電纜被提起的瞬間火光四射,原來是絕緣層出現裸露;2007年,一場暴雨令偌大的站台“消失”在雨霧中,第六感告訴廖明前方軌道異常,他立即停車,下車後才發現一塊地毯落在了軌道上。若不及時停車,列車可能脫軌或是甩到站台上……
類似于這樣的緊急時刻廖明記不得有多少次了。他早已和列車融為一體。“線路和周圍的環境已經印在我的腦海裡,軌道上多出一塊石子我都察覺得到。”廖明說。
如今,在2号線東四十條站,站台兩面牆壁滿是中國風的壁畫,部分裝修風格一如當年開站時的模樣,車來車往照舊。但廖明卻早已不是當初青澀的年輕司機。110萬公裡,是國内地鐵安全行車最長的裡程,這個記錄是屬于“老司機”廖明的。
40歲的“新學生”
2000年,北京地鐵建設迎來“黃金時代”,第一條地面軌道線路13号線開通,一切“百廢待興”。與現在的繁華熱鬧的13号線沿線相比,回龍觀等站周圍盡是藕塘、荒地。
而彼時,在地鐵2号線工作了17年的廖明,卻主動選擇前往13号線支援。可13号線和2号線有着重大區别:車型變了,所有的儀表盤、按鈕都經過了重新設計;路況變了,2号線是全封閉的地下運行,13号線則全部是地面行車,複雜因素更多。
“很多人勸我,40歲的人了,吃老本都夠了。”當時,很多像廖明一樣的司機并不情願離開“舒适區”,“真像創業者似的,孤零零地在大野地裡猛地冒出了一個車隊。”廖明回憶,與現在13号線車廂内1平米可容納9個人相比,晚高峰時段,五道口等站台空空蕩蕩,來往地鐵内僅有零星幾個乘客。越往北走,越荒涼。
“乘車的人少了,車廂裡坐得稀稀拉拉,覺得開得不帶勁似的。”廖明話如其人,總是說得很直接。
如今人流如潮湧的站台(視頻截圖)
除了要适應環境,在13号線開通初期,廖明駕駛的還是适合地下運行的老車,幾乎無法勝任特殊天氣下的地面運行,特别是2002年末持續6天的大雪,給廖明和剛開通僅四個月的13号線來了個“下馬威”。
由于車型問題,司機室沒有任何取暖設備,溫度在17度以下,但為了保證線路正常運行,廖明參加夜間“滑道”(整夜駕駛空載列車軋道,防止鋼軌結冰)。一連幾天,腳被凍傷後奇癢難忍,廖明索性就忍着疼用大頭針,将凍瘡劃開後繼續行車。
軋道的确是個苦差事,雪不停,軋不止。整夜在鐵軌上往返,很多人耐不住,但廖明是參加軋道最多的司機之一,“這條路走得太久了,每一個影子的位置我都印在心裡,稍微有點兒不一樣就能感覺出來。”
廖明回憶,一個雪夜,龍澤到西二旗的區間隧道附近,一名保安正在軌道上巡視。一列列車從隧道駛出,保安根本沒注意到危險逼近。軌道上漆黑一片,廖明突然拉下緊急制動措施。道上的保安趕緊下道躲避,廖明長籲一口氣。
但這些,在他看來,根本不算什麼。40歲的他要和年輕人一起學習新知識,才最難。新型列車完全颠覆了以往老車的設計操作理念,甚至連最小的開關都變了名稱。于是,他隻能憑借對老車熟練的掌握,把新車知識和老車對照着學,記不住的地方,就不停的去寫、去畫、去念,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技術人員請教,直到學懂學會為止。
此後,他還根據新車的理論知識,憑借經驗,總結出一系列處理列車故障的方法。但也就是從那時起,40歲的廖明便戴上了老花鏡。
“老司機”千錘百煉
此後十幾年間,這位“地鐵”明星的榮譽伴随着廖明安全行車裡程的一次次刷新,鋪天蓋地而來,“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安全行駛百萬公裡第一人”“首都勞動模範”……在廖明看來,如果你用5年去學做一件事,你就可以做好這件事,用10年,你就是這件事的專家,20年、30年你還在專注這件事,你就是這件事的權威,才稱之為這個行業的“工匠”。
和人聊天,廖明的生活裡幾乎全是地鐵,成了“魔怔”;有幾條高架公路橋和過街天橋穿過上空,一旦有物體從天而降,将會造成嚴重事故,廖明一直憂心忡忡。非要自己開車考察13号線與幾條高架橋的交叉點,反複琢磨,如何消除安全隐患。
這在外人看來,就像是杞人憂天,可對廖明而言,則是未雨綢缪。
廖明正在制作完成地鐵運行模拟器(視頻截圖)
一到下雪,要是不來參加“滑道”,在家裡就睡不踏實;而隻要聽到廣播裡地鐵故障,他就會條件發射似的去琢磨自己能否幫得上忙;如今,北京地鐵線路不斷增加,使得專業地鐵司機明顯不夠,廖明又有了新任務—培訓新司機,且在退休前制作完成地鐵運行模拟器,将30年來的實戰經驗結合到其中,以備訓練年輕司機。
許多媒體采訪過廖明,在鏡頭那頭的他,手捧鮮花,肩披绶帶,格外耀眼。但生活中的廖明,一點“明星”的架子都沒有,而他所帶的徒弟們也大都像他一樣:對地鐵感情極深,業務過硬。徒弟郭瑞開玩笑說,“師傅的一天不低于26個小時,恨不得時時刻刻都想着地鐵。”采訪結束,廖明還要加緊制作地鐵運行模拟器。
廖明說,他收徒弟有一條非常嚴苛的标準,那便是做事要精益求精、踏實務實、不受榮譽左右。而這種“工匠精神”,也正是他作為北京地鐵30餘年的“老司機”進而成為全國勞模的的奮鬥秘笈。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